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海底撈“兇局” ——來自一個23年交易員的分析報告
格隆匯 10-18 15:14

作者 | 蘇秉林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www.gogudata.com)

1

籌碼在鬆動。

這是所有籌碼高度集中的莊股,最害怕聽到的詞,就如同聽到大廈崩塌前屋樑的咯吱斷裂聲。

資本市場做局者很多,多數是些竊銖小賊。

也有骨骼清奇者,妄圖一把撈飽的竊國做諸侯者。

這類做局者,要把局做成,就必須用大利益聯合維繫一羣兄弟,高度鎖定籌碼,然後罔顧宏觀、行業的任何問題,罔顧市場的任何質疑,甚至罔顧常識與邏輯,不回頭地拉抬股價至近乎瘋狂的水平,用槍桿子粗暴“教育”全市場:我的地盤,我説了算。

以此綁架和培養一種信仰:跟着我,有肉吃,任何時候買入都是對的。

等這種宗教般的虔誠終於培養出來,再開始收割——這種收割,往往可以收割很久,而且被收割者的痛感不強。

但,不容易凡。

做這種局,敢藐視一切,把股價拉到上帝都吃驚的水平,其底氣與自信,除了講故事的天賦,其核心依俟者,唯高度控籌,四字而已。

在資本市場,這種局,俗稱“兇局”——謂其過於兇殘過於貪婪,局做得太大,想一把撈足撈飽,同時也暗示其路途兇險,極易被自身所設之局反噬,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卿卿性命。

這是一把雙刃劍。所謂成也蕭何,敗亦蕭何——這種“兇局”,成的前提,是籌碼高度鎖定。

但如敗,也一定會敗在這個高度鎖定——籌碼一旦鬆動,便會如同懸河決堤,一瀉千里。

半日跌去90%,毫不為奇。

屍橫遍野,沒有人能跑得出來。

2

資本市場的設局,如山嶽一樣古老。

籌碼高度集中,股價予取予求,肆意羞辱常識與邏輯,令所有做空者生不如死,撈君不是第一家。

港股前面有遠比撈君做得更兇悍、更牛皮哄哄的案例——漢能太陽能。漢能設的局大到了一度令其大股東李河君成為當年中國的首富——你沒看錯,是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首富,不是700平方公里彈丸之地的新加坡首富。

李河君把自己成功打造成一個行業模式的創新者與引領者,向全市場講了一個完全顛覆科研與行業常識認知的故事:在全行業都認為薄膜路線沒有任何優勢與前景,並予以放棄的時候,漢能公司宣佈自己研發的薄膜路線,其太陽能量轉化效率,遠高於晶硅路線。而且該路線只有漢能玩得轉,市場巨大。

你信不信不重要。槍桿子裏面出政權,專治不服。

在2015年5月20日瞬間崩盤前,籌碼高度鎖定的漢能太陽能,其市值一度衝到了將近3800億。

它的曼妙身姿(股價)是這麼走的:

在崩盤前,它的籌碼集中到了什麼程度呢?

沒有賣盤。

你沒有看錯,賣盤檔口空空如也,根本沒有賣盤。

這導致的結果是,所有從基本面與常識面,去試圖做空該公司的人,最後都會被“局方”輕而易舉的股價拉昇打爆。

在漢能股價崩盤前的一段時間,每日沽空量最少的時候只有7萬股,做空金額50萬,但這可是一隻3000多億市值的股票啊。

這不是人間最慘的。

人間最慘的是,你被打爆以後,你不得不在規定時間內,反向買入股票,平掉空倉,否則違法。

有沒有更慘的呢?

有的。

你被迫打自己的臉,並不是最悲哀的消息。悲傷逆流成河的消息是,你在場內盤口,根本買不到貨去平倉。

出再高的價,也買不到。

因為根本沒有賣盤,一股也沒有。

於是,香港(恐怕也是世界證券史上)最匪夷所思的奇觀上演了:做空者被迫放棄尊嚴,低聲下氣去哀求做局者,在場外高價賣給他一些籌碼(港股可以場外交易),用以平倉。

從此再無人敢做空,漢能封神。

問題是,這個世界,真有神嗎?

神自己有的是錢,它不會來收割人間的。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這種“兇局”,一層一層股價堆上去,靠的就是不斷買股票,然後把買來的股票拿去券商抵押,券商根據抵押股票的市值打一個折扣放給資金,抵押的錢接着買股票,如此循環往復,一直把市面上的浮籌幾乎買光為止。

這個遊戲的致命點在於:券商為確保自身利益,所有這些抵押盤,都會根據抵押折扣率設置嚴格的平倉線。一旦籌碼鬆動,股價下行,觸及或擊破下方的抵押盤平倉線,就會引起自動平倉盤的連鎖反應,一層一層,多米諾骨牌一樣,迅速擊穿而崩潰。

你問,都是“兄弟”,約好的一起“打江山”,籌碼怎會鬆動?

股價(市值)越推越高,故事就越來越不容易匹配上,故事越難越難講下去,亞力山大同志就會出現,人心就會散,隊伍自然也就不好帶,內部鎖籌鬆動是必然的。

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賬面財富遠不如落袋為安,約好“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夥”,一定會有人開始提前兑現跑路。

最關鍵,“叛變革命”的籌碼,無需太多。只要能打穿最近一層抵押盤的平倉止損線,引發後續連鎖反應,整個大廈就會轟然崩塌。

2015年5月20日,沒有任何預兆,漢能股價瞬間崩盤,一瀉萬里:

沒有人能跑得出來,所有參與者都成為了殉葬品。

包括做局者。

事發反常必有妖。

人類最大的教訓,就是從來不吸取教訓。

很多人還活着,大概率是因為,這些人,從來選擇站在常識這一邊,站在時間這一邊。

3

我是做交易出身的。海底撈這個故事,説實話,感覺並不比漢能、樂視性感多少。是不是一個局,是怎樣一個局,故事能不能講得下去,我相信市場會做判斷。我自己沒有能力,也並不準備做出判斷。

我做了23年的交易員,我的優勢是熟悉盤口。

K線是這個世上最昂貴的圖畫,也是這個世上最實誠的語言——它的背後,都是真金白銀在拼殺、博弈,它能提供你想要的所有信息。

從交易數據層面,我能做出的基本判斷是:

1)海底撈籌碼高度集中,集中度或超過港股史上絕大多數最知名莊股;

2)海底撈籌碼在開始鬆動,看似穩若磐石,實際或危如累卵;

先看籌碼集中度——我都用數據説話。

港股實行的是二級託管,查不到直接持股人與集中度,這點很煩。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假道伐虢,去抽絲剝繭,挖出背後的“真兇”。這條道之一,就是席位託管數據。

感謝格隆匯勾股大數據網站(www.gogudata.com),那裏有所有港股最詳實最全面的席位數據。數據顯示,前十大席位,合計佔了海底撈99.06%的持股——這意味着,外面幾乎沒有什麼浮籌:

在港股,這種集中度,也許不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一定是確定的佼佼者。

其中第一大席位UBS,持股84.19%——這無疑就是海底撈創始人張施兩家的持股:

剩下的第一大席位是HSBC匯豐,最近的持股佔比大約7.55%:

這個席位的持股數在4億股左右,最近一年,這個席位每天都只有極小量的變動,近乎“卧底休眠”——大概率就是鎖籌的兄弟夥或外部核心機構的持股席位了。

所以,光這前兩大席位,就佔了海底撈所有發行股本的91.74%。

這個數據有多高呢?

我做了一個統計,單按照前兩大席位持倉佔比,從高到低排序,在所有2000多隻港股(包括了那批市值極小、高度控籌,每天自彈自唱,專門用來收割零星散户的老千股)中,海底撈這個數據,排名第20位——而市場平均值,只有38%。

除去前兩大席位之後,然後剩下大約3%是港股通席位,其他剩下的幾個前十的席位也只有5.5%的持股量——整個股權集中度之高,實已登峯造極。

再來看看第二個判斷:海底撈籌碼在開始鬆動,看似穩若磐石,實際或危如累卵。

我還是用數據説話。

首先就是港股通資金的決絕撤離。

當然,你得明白,港股通對一個有夢想的陸資莊股,意味着什麼?

2015年港股通剛開的時候,一個滿心憋屈的哥們眼含熱淚對我説:兄弟,你知道以前我做個港股的莊,有多辛苦嗎?交易量又低,日復一日艱難收集籌碼,等你要拉昇了,一堆資金包括大股東都可能跳出來和你對着幹,臨時換匯調集資金又千難萬難。現在有了港股通,你等着看,我分分鐘打爆那些土鼈!

是的,不用換匯,不用把資金挪到香港就能買入股票的港股通,就是所有陸資莊股前期底倉卧底、後期四兩撥千斤應急部隊的快速通道。

這部分籌碼(錢),除了極少數誤打誤撞,根本不知情就買進去了幸運兒,絕大多數,就是如假包換的離做局者最近、最貼身的錢——它們會擁有最優先級別的知情權、埋伏權,以及撤離權。

查這個數據並不難,格隆匯APP上每隻個股下,都有其詳實的港股通資金流向數據(見下圖):

其中,紅色線條就是港股通的持倉佔比變化。

很明顯,9月開始,港股通籌碼就開始了持續而堅決的賣出撤離。

對海底撈的普通持股者來説,這不是一個好消息。春江水暖鴨先知,要知道,當年2015年,漢能的崩盤,就是從這部分“私房錢”的偷跑開始的。

鬆動的第二個證據,是認清真相的人民羣眾開始踴躍參軍,無所畏懼地奔赴戰場。

在港股,鎖定所有發行在外籌碼,並不意味着萬事大吉。做空機制的存在,可以令市場上憑空多出籌碼——除非市場上根本無券可借。

這部分不斷冒出的“新”籌碼,會永遠遊離在做局者控制範圍之外,且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路徑,唯一的辦法,就是真金白銀,靡費彈藥死磕,不斷強行拉高,逼爆做空盤。

問題在於,如果羣眾認定你的故事講不下去,殺了夏明翰,自有後來人。而做局者的彈藥,以及股價拉抬空間,是有限的。

故事、彈藥也有涯,而做空籌碼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沽空預警數據,從格隆匯APP上也可輕鬆查到。

數據顯示,儘管做空者一批批被團滅,但卻前赴後繼,越來越多:

上圖黃色,代表市場上空倉未平倉的總量。

隨着海底撈的股價越來越高,未平倉總量也越來越高,而且每日沽空股數也不斷上升。

事實上,對於高度控盤的股票來説,做空它是很危險的。今年7月份,海底撈未平倉空倉總量達到歷史新高,超過8000萬股。隨後海底撈有錢任性,一波粗暴拉昇,部分空頭被打爆,被迫翻多回補,未平倉總量下降到了6600萬股左右。

但這並未嚇退空方。未爆倉的那些空倉,未見絲毫平倉跡象,而新增空倉數據,經過短暫下降,有開始迅速恢復、堆積。

即使那部分未平倉的6600萬股,也佔了總股本的1.25%,足以引發任何連鎖反應。根據格隆匯APP沽空預警的數據,空倉平均成本為55.75元,而海底撈週五的收盤價為56.15元,基本上已經在空頭的總體盈利點附近(見下圖):

這意味着,做局者又面臨着不惜代價,死命護盤的大戰——以現在籌碼集中度與交易量,但凡擊穿敏感線,引發哪怕區區一百萬股的抵押平倉,股價就可能是一瀉千里,不可收拾。

這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因為在高位不斷有人下空單,做局者為了不讓自己的融資盤爆倉,必須要時刻維持股價。

而近期海底撈從近期高點下跌已經有10%,這是最需要護盤的時候,也是最容易看出做局者實力與境況的時候。

沒錯,繼續看逐筆成交交易數據明細,尤其尾盤——這是研判籌碼鬆動的第三維度數據。

如果故事還有足夠講的空間,如果還有足夠子彈拉抬股價,如果籌碼依然緊緻,做局者會優哉遊哉,閒庭信步。

但如果不是,而是各種逼仄,各種捉襟見肘,各種氣喘吁吁,那就只能四兩撥千斤,用最低成本,取巧做表面文章了。

但凡做交易出身的,一定都已明白我在説什麼:做尾盤。

我們來看看最近幾天海底撈尾盤的走勢。

上週五:

上週四:

上週三:

所有基金經理都這麼幹過:身體虛弱,力有不逮,根本無法持久戰時,選擇在尾盤搞偷襲。

中文有兩個詞,“色厲內荏”,以及,“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表達的是一個意思。

4

尾聲

希伯來語系有一句偈語:貪婪者的墓地層層疊疊。

無論做局者,還是跟局者,他們其實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貪婪者。

如果這是一個局,我一點不在意,也不好奇它的結局。

因為,

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