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長假結束,我終於不用參加婚禮了
格隆匯 10-09 19:43

在長達8天的國慶假期開始前,小程也曾滿懷期待。

他看着微博上,“噹噹員工最近陷入了恐慌,什麼?國慶又來了?”的段子,哈哈大笑。

剛刷完這條微博,還沉浸在諧音梗的餘韻中,小程的手機彈出了一條前女友發來的微信:我要結婚了,你能來嗎?

小程頓時熱淚盈眶,而後兩眼一黑。

金秋10月,秋高氣爽,小程又要成為結婚潮裏的一份子了,份子錢那種份子。

 

image.png 

 

國慶節的第一天,有的人困在高速,有的人囿於酒席。

貴州的雷先生因為8天要參加23場喜酒,喜提了兩個熱搜。

雖然當地民風算是“淳樸”,份子錢的市場價是200元。但是總共4800元的份子錢,還是超過了雷先生一個月的工資。

 image.png

 

 

更有人曬出,雖然自己參加的酒席不多,但是“單價”高達1000塊,黃金週裏什麼也不幹都要花出去7000元。

敢情上半年宅家省下的錢,都是給黃金週要結婚的親朋好友省的。

但花錢只是一方面,如果我在10月1號當天要跑8個酒席,我一定覺得自己像一個走穴的散財童子。

 

 

1. 供不應求求求求求

 

雖然是收款方,在這個國慶結婚的新人也未必就那麼的爽。

選擇在今年的國慶結婚,可能會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貴,以及累。

首先,結婚這個東西,跟電影一樣,講究個檔期。

今年的五一檔,許多打算、甚至已經安排好要結婚的家庭,紛紛被迫撤檔。

於是和電影院開門後的報復性觀影一樣,今年的國慶檔,自然迎來了一波報復性結婚。

 

image.png 

 

一般來説,婚慶用品的採購、婚紗服飾的採購、婚禮服務的預訂,基本都要提前三個月以上開始籌劃。

這麼算下來,今年10月舉辦的婚禮,很可能是從去年10年就開始積壓的大爆發。

還有部分本打算辦海外婚禮的新人,眼看着海外疫情的嚴峻,也改變想法,在國內結了算了。要知道,近幾年海外婚禮增長迅猛,已經可以佔到國內婚禮的15%-20%。

同時,今年又是國慶與中秋重合的罕見的“良辰吉日”。

需求的大爆發導致婚慶的每個環節都在漲價。

比如婚禮必備的三金,賣的有多好,從股票市場都能略窺一二:周大福從6月開始瘋狂拉昇,到今天已經漲了88%,託各位新人的福,漲出了6年來的新高。

今年1月,1克黃金還是440多塊錢,到9月已經漲到550多了。雖然金價也不是由中國婚禮的需求驅動的,但婚禮對金貨的需求幾乎沒有彈性。

 

image.png 

 

在深圳的華強北,有的店在國慶的前三天,全店金飾銷售增長了80%多。

除了一些未雨綢繆、深謀遠慮,俗稱“預言家”的人,很少有人10月結婚,1月就把金飾買好了。因此大部分選擇這個國慶結婚的新人,在買金飾上就要多花成千,甚至上萬。

除了三金,另外一個大型撐場面婚慶道具 - 婚車,租金大概一輛要漲100元,豪車甚至租金翻倍。

但即便是漲了價,採購婚慶用品還是需要搶,租賃的服裝、飾品等等,都得排隊。

尤其是新娘的婚紗、頭飾,恨不得是剛從上一個新娘身上卸下來,就得馬不停蹄的送到第二個新娘的手上。

有的新娘,在婚禮的前一天還沒有等到把婚紗送過來的快遞。

在你為你的200元惋惜的時候,新人可能正在為婚禮的籌辦着急上火,喝着王老吉,吃着牛黃解毒片。

 

image.png 

 

漲價、要搶也就算了,很多服務真的到了有價無市的程度。

比如酒店場地和婚禮“四大金剛” - 主持、化粧、攝影、攝像。

一天能同時舉辦6-8場的酒店,大概在7月初,也訂出去了國慶期間的最後一場婚禮。下手慢的新人,甚至會遇到想結婚到沒有地方結婚的窘境。

而口碑好、水平高的“四大金剛”每年的國慶檔都得比個先到先得,提前半年全部訂光是很普遍的事情,今年更甚,別説知名的,想找個水平差不多就可以了的,不提前上2個月可能都訂不到。

那婚慶業和服務業總得是國慶結婚潮的最大贏家了吧?

也未必。

雖然諸如“北京一位資深化粧師7 天接了 14 場婚禮,收入超過 12 萬元”,以及“成都金牌司儀7天進賬3萬元”的報道,但半年不開張的婚慶服務,靠這8天,也吃不了半年。

10月一過,婚慶市場又將進入漫長的淡季。今年對於婚慶產業鏈上的各行各業來説,拼了老命,也就是混個温飽。

更別提國慶8天滿負荷運行的婚慶和酒店的從業人員,都上演着精力和體力上的“極限挑戰”。

 

image.png 

 

2. 結婚嗎?不辦婚禮那種

 

奇怪的是,就在黃金週婚慶市場大火爆刷屏之前,當代年輕人不愛辦婚禮這個話題才引發了一波廣泛的討論。

 image.png

 

在參與投票的2.9萬網友中,超過一半人表示可以接受結婚不舉行婚禮。

那到底都是誰在辦婚禮?調查裏那45%不接受的人?還是沒有接受到調查的所有人?

其實,大家都在辦婚禮,包括調查中那1.6萬接受不辦婚禮的人中的大部分。

不辦婚禮的意識出現了,但行為還沒有跟上。

因為雖然在邏輯上講不通,但在道理上:“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就算這一代100%的人不想辦婚禮,上一代90%是不可能同意的。

很多年輕人工作忙、社交圈小,或者根本就是“宅男/女”或者“社恐”。來參加婚禮的所謂“親朋好友”,80%以上可以歸類為陌生人,這會讓他/她們非常的尷尬。

但是上一代大都在他們所在的地方過了大半輩子,有着穩定的社交圈,來參加婚禮的人,幾乎每個都能寒暄上兩句。

從情感方面説,他們需要用婚禮這種高效的形式,向所有人昭告這件喜事;從現實方面説,他們需要證明自己的孩子過得好,或者説比別人家的孩子過得好。

雖然可以回收份子錢是一個好處,但絕不是上一代一定要辦婚禮原因。作為大型攀比現場,辦婚禮不虧錢的人太少了。

另一方面,對待辦婚禮的態度,其實是兩種觀念的碰撞。而這兩種觀念,並不以年代為分水嶺。

一些人的幸福感就來自於遵循了“社會時鐘”,而一些人的幸福感與“社會”無關。

社會時鐘由社會文化背景決定,反映了我們生活的社會對我們的期望。

這個時鐘可大可小,小到可能當你身邊最親近的3、5好友都結婚了以後,你就會開始焦慮;大到有的地方整個國家都沒人去想“我該幾歲結婚”的問題。

 image.png

 

辦婚禮,在中國社會的時鐘裏,是緊跟在“結婚”之後的。

因此我們不能武斷的説,這一代年輕人辦婚禮,都是被上一代逼的。因為不再能從遵循社會時鐘中獲得幸福感的人,僅僅是比上一代多了一些而已。

而要説為什麼絕大部分的年輕人在想辦婚禮的同時又苦辦婚禮久矣,甚至想到要辦婚禮,恨不得把結婚的計劃一拖再拖。

當然是因為當前主流婚禮的形式。《奇葩説》的辯手飛飛,把這種婚禮的形式總結成了“一場大型、尷尬、荒謬、自相矛盾且自嗨的,私人舉辦的廟會”。

image.png 

雖然這段話運用了非常高級的辯論技巧 - 一棒子打死,但是在層出不窮的“婚俗、婚鬧”新聞中,我們知道這樣的婚禮在某些地方確實是存在並且是主流的。

説到底,對於儀式感的追求,每個人都是有的,只是對於“帶感”的儀式,每個人的定義也是不同的。

比起年輕人不願意辦婚禮,更準確的説法大概是,在草坪上、星空下,或者就在一個小小的餐廳中,與近親、好友一起分享結婚的喜悦,比“酒席”,更接近年輕人追求儀式感。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