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中國旺旺(00151.HK)未來靠什麼?
格隆匯 09-24 12:13

作者:陳曉京 

來源: 斑馬消費

連日來的回購,並未讓中國旺旺走出低谷。

產品難賣、業績乏力和品牌老化,即便年收入超200億元、在大陸市場還有一席之地,終免不了被眾敵環伺。

伊利、蒙牛、達利食品等,哪一家不是正在蠶食中國旺旺的市場份額?早已不如以前“旺”的中國旺旺,未來靠什麼?

躺賺24年

如果要問中國旺旺在大陸究竟靠什麼崛起,很多人都會指向旺仔牛奶。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旺旺在大陸站穩腳跟之後迅速擴張,靠的就是這款產品。至今,它仍以罐裝、利樂包等形式,擠在大小賣場或商超貨架上。

鮮有人知的是,這種以白砂糖、奶粉和水等為主要原料製作出來的乳品飲料,第一代技術來自日本。公開報道顯示,1996年,中國旺旺從日本引進技術,旺仔牛奶就此橫空出世。

這種放大“旺仔牛奶”4個字,將“復原乳”3個字縮小的乳品飲料,在大陸市場從一線城市逐漸滲透至鄉鎮,逐漸被大眾所熟知。

彼時,誰也沒在意這種“牛奶”和真正的鮮牛奶有什麼不同。在當年人均喝奶量還未進階的時代背景下,旺仔牛奶迅速成為市場的寵兒。旺仔牛奶的收入一直佔據公司乳品及飲料業務收入約9成比例。

2005年至2015年,中國乳製品市場風靡的是風味奶、含乳飲料,讓中國旺旺(00151.HK)的乳品及飲料板塊增長迅速。2006財年至2019財年,公司的乳品及飲料板塊收入從21.6億元飆升至98.13億元,3.5倍的增幅,足以看出市場對旺仔牛奶有多寵愛。

記得那十多年裏過年走親戚,必選禮盒裝的旺仔牛奶,如同現在必選養元飲品的“六個核桃”。

隨着李子明喝旺仔牛奶的魔性廣告刷屏,旺仔牛奶收入在2013財年達到巔峯,收入超過百億元。

2015年之後,低温奶、常温奶等細分領域產品出現,伊利集團、蒙牛乳業加碼風味奶產品,中國旺旺的乳品及飲料業務,特別是旺仔牛奶收入陷入低迷。終端消費者追求健康的常温奶或低温奶,旺仔牛奶逐漸與市場趨勢脱軌,好日子一去不復返。

2015財年至2019財年,公司的乳品及飲料業務收入增速分別為-13.6%、-13.4%、7.4%、1.6%和0.9%。同期,旺仔牛奶收入從百億規模跌至約88億元。

乳品及飲料板塊總體下滑的同時,中國旺旺其他業務板塊的狀況更不容樂觀。

2019財年,公司的米果業務、休閒食品及其他產品業務均呈現下行趨勢,米果業務實現收入56.11億元、休閒食品收入46.34億元、其他產品0.36億元,同比分別下降3.51%、9.16%和47.06%。

中年旺旺錯過了什麼?

斑馬消費研究發現,中國旺旺在大陸崛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時代背景。

可以説,公司踩中改革開放以及大陸乳製品市場發展初級階段的“紅利”,隨着“紅利”逐漸散失、同類企業的崛起,公司風光不再。

最為明顯的是,旺仔牛奶、旺旺米果作為公司業績主力產品,從2014年開始,已經在市場競爭中幾乎喪失了競爭能力。

受此影響巨大,公司收入和淨利潤連續3年下滑。

中金公司研報顯示,2014財年至2016財年,中國旺旺收入累計減少16.53%。雖然在2017財年之後業績有所回升,公司已難重回輝煌。

這家台資企業究竟錯過了什麼?

斑馬消費梳理髮現,一方面可以看到常温奶、低温奶等產品迭出,並跟隨終端需求迭代迅速且花樣繁多,一定程度上擠壓了旺仔牛奶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旺仔牛奶以不變應對外部市場環境劇變,顯示出台資企業一貫保守和謹慎的風格。

結果在快消品時代,產品迭代和進階速度越來越快,旺仔牛奶還是貨架上那罐旺仔牛奶。

旺仔牛奶收入下滑趨勢一直沒有止住。先是在2014年發生產品上市以來首次下滑,緊接着在2015年下滑13.5%,超過公司整體收入下降的速度。

2019財年,旺仔牛奶收入儘管有所回升,但1.9%的微弱增長,遠不如中國奶業市場的強勁增長勢頭。

以為躺在“紅利”裏就能一招吃到老,對終端消費者需求變化視而不見,旺仔牛奶不可避免的淪為“大路貨”。香飄飄(603711.SH)、養元飲品(603156.SH)、豆本豆和維他奶等品牌崛起後,旺仔牛奶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窄。

在米果零食業務板塊,公司的雪餅、仙貝、小饅頭曾熱銷大江南北,吃這些零食長大的80、90後已步入中年,良品鋪子、三隻松鼠(300783.SZ)等新型零食企業做大之後,零食已不再侷限於米果類,堅果類、糕點類等被塞進年輕一代的口袋。

目前,公司仍靠幾款老產品發力,這些產品究竟有多老?

據報道,旺仔小饅頭誕生在1994年,旺仔牛奶在1996年上市,旺旺雪餅誕生於1984年,旺旺仙貝誕生在1983年。

另外,經過近30年發展,中國旺旺的產品覆蓋市場幾近飽和,尋求增量已比較困難,靠換名字和包裝、打感情牌、渲染懷舊風,現在00後、10後主力消費人羣,可不吃這一套。

翻身靠什麼?

中國旺旺和很多人一樣,一旦步入中年就都慌了神。

斑馬消費研究發現,公司在應對品牌老化、產品創新等方面,更像是在被動應對。

最近3年裏,新產品層出不窮,僅2017年,公司就推出近50個新產品,從咖啡、果汁、米酒,到能量飲料等,別人家有的自己家一定有。而且,幾乎每月都有新產品上線。

在被動跟隨策略下,很多新產品基本是在原有產品結構上換湯不換藥。比如,推出旺仔特濃牛奶,這和旺仔牛奶又有多大差別?

在中國食品行業,先不説研發一款新產品千萬級資金投入量,僅研發週期和營銷推廣都需要不小的資源助力,公司撒網式的推陳出新,錢花出去了,產品推出去了,在市場上很難泛起水花。

2000年之後,中國旺旺再難有大單品橫空出世,無論營銷和推廣怎麼努力,再難複製旺仔牛奶的神話。

除了大撒網、彩票中獎式向推出新品,公司已從旺仔這些IP上動手。

眼尖的朋友可能已發現,就在2018財年,公司開始加速跨界,旺旺周邊產品大量發行,從傢俱、調味料、宮廷酥,甚至和服飾品牌合作旺仔服裝,和自然堂一起推出旺仔雪餅氣墊和麪膜。

另外一方面,公司開始將觸角伸向海。2019年,公司在越南的銷售公司開業,在其他幾個東南亞國家的銷售公司今年已啟動,這可能是能為公司業績帶來提升的重要市場。

在已高度分化的零食市場,新零食市場也正經歷洗牌,中國消費者對休閒食品健康化、多元化和高端化趨勢更為明顯,中國旺旺早已被打上高鹽分、高糖標籤的米果類零食,市場影響力和號召力已大不如前。

可以説,公司在疲乏應戰,乳品及飲料業務,伊利和蒙牛是公司最大的對手,米果業務又有新興零食企業在線上線下夾擊,面對已經成熟的大陸快消品市場,公司未來靠什麼?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