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明天,這家巨無霸IPO敲鐘:一年大賺48億
格隆匯 09-09 16:49

作者:周佳麗 文丹

來源:投資界

明天,港交所又將迎來一個“巨無霸”。

肯德基母公司百勝中國(9987.HK)將於9月10日在香港二次上市,每股定價412港元。有分析師認為,按全球公開發售後的4.2億股本計算,百勝中國市值預計超過1960億港元,高於港股同業平均水平。

1987年11月,肯德基在中國的第一家餐廳在北京前門開業,成為首家進入中國的現代化西式快餐品牌。經歷30餘年的發展,百勝中國現在坐擁肯德基、必勝客、小肥羊、黃記煌等知名餐飲品牌,旗下門店超過10000家,僅2019一年就賺了48億人民幣。

這又是一場盛宴。百勝中國背後投資方眾多,其中早年間去肯德基面試被拒的馬雲,在多年後通過螞蟻金服入股百勝中國,充滿了戲劇性。此外,百勝中國還引入了春華資本,而且其獨立董事名單中還包括眾多知名人士,比如高榕資本合夥人陳耀昌、前蔚來汽車CFO謝東螢,前DCM中國聯合創始人盧蓉等等。

餐飲巨無霸來了!

百勝中國赴港二次IPO:市值近2000億

百勝中國赴港二次上市,揭開了這家餐飲巨無霸的傳奇面紗。

1987年11月,中國第一家肯德基餐廳在北京面世,開業第一天門口便排起了長龍,也掀起了赴京遊玩與山德士上校人像合影的熱潮。這是肯德基在中國的起點,也開啟了百勝在中國長達三十餘年的旅程。

肯德基一入華,便廣受追捧。開業3個月,肯德基平均日銷售額達4萬多元人民幣,日賣炸雞1300只,為全世界7700家肯德基連鎖店之首。1988年全年營業額達1430多萬元,在全世界7700家肯德基快餐廳競賽中獲日銷量和年銷量兩個冠軍。肯德基早期員工在訪談中回憶説,“就那麼一塊雞,要多久才能把本錢撈回來?我們預計是3年,結果一年半就回本了。”

圖片來源:招股書

趕上了“天時地利人和”,一進中國,肯德基就啟動了大規模擴張之路,1992年10家,1996年100家,2004年1000家......33年間,肯德基可以説是百勝在中國開疆擴土的一劑猛藥,也讓其猛然崛起成為一匹餐飲黑馬。

獨立分拆上市,是百勝中國發展以來的重要拐點。2016年11月,百勝中國正式從肯德基、必勝客和塔可鍾等知名餐飲品牌的母公司百勝餐飲集團分拆出來,作為這項分拆交易的一部分內容,百勝中國將成為百勝餐飲集團旗下品牌在中國內地的持牌人。與此同時,百勝中國還以獨立公司的身份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股票代碼為YUMC。

上市當天,百勝中國在紐約和上海兩地同時敲響上市鐘聲,開創了資本市場上歷史性的一幕。當日,百勝中國以每股 24.51 美元在紐交所開盤,略高於 24.36 美元的發行價。33年過去,百勝中國股價已經翻了一倍多。9月8日,百勝中國美股收盤價報52.32美元,按照當前匯率,約等於405.50港元。

四年後的今天,中概股紛紛嘗試赴港二次上市的浪潮中,作為首例餐飲股類,百勝中國備受關注。今天,百勝中國公佈香港第二上市的招股結果,零售投資者共認購8771.85萬股新股,超額認購51.32倍。在此前的公告中,百勝中國國際發售與香港公開發售的最終發售價已確定為每股412港元,有望成為港股股價第二,市值高達1900億港元。

若行使超額配售權,百勝中國此次募資淨額最高約198.57億港元。關於募資淨額,百勝中國表示,擬將募集資金淨額用於以下用途,將用於擴大及深化餐廳網絡、將用於投資於數字化及供應鏈、食品創新及價值定位及優質資產部分資金均為約45%或76.51億港元;約10%或17億港元將用於運營資金及一般公司用途。

坐擁10000家門店,一年賺了48億

現在肯德基獨扛大旗

百勝中國的版圖到底有多大?

自第一家餐廳開業以來,百勝中國持續延伸自身的餐飲網絡,在中西方快餐上皆有滲透。除了肯德基、必勝客之外,百勝中國旗下品牌還有小肥羊、黃記煌、COFFii&JOY、東方既白、塔可貝爾及Lavazza等新興品牌,其中小肥羊、東方既白及黃記煌被百勝歸入中餐事業部。

截至2020年6月底,百勝中國在中國的足跡遍佈所有省市自治區(港澳台除外),在1400多座城鎮經營着9954家餐廳。今年7月份,門店總數超過10000家。

龐大的門店輻射,為百勝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根據招股書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百勝中國營業收入分別為77.69億美元、84.15億美元、87.76億美元;同期,百勝中國淨利潤分別為3.98億美元、7.08億美元和7.13億美元(摺合人民幣48億元)。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2019年的系統銷售額計,百勝中國是中國最大的餐飲企業。

儘管如此,百勝中國在本土化的探索並不平順。為滿足中國消費者本土化需求,百勝中國開始以自創、收購等形式佈局中餐,相繼推出了中式快餐品牌東方既白,收購了小肥羊、黃記煌。但事與願違,截至2020年6月30日,打着“肯德基兄弟品牌”名號東方既白僅有11家門店在運營。通過收購而來的小肥羊、黃記煌也走在了下坡路。

中餐版圖前途未卜,西餐方面只剩肯德基獨挑大樑,且在整個集團品牌佈局上處於絕對優勢。截至2020年6月底,肯德基門店超過6700家。在開店節奏上,肯德基同樣更快。在2017年至2019年以及2020年的前6個月,肯德基的開店數量分別為408、566、742、307個,期間門店淨增長率為29.2%;營收方面,肯德基在上述時期佔比分別為65.2%、67.6%、68.8%、70.5%,呈現提升狀態。

百勝中國為何此時赴港二次上市?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百勝中國如果想要繼續保持快速擴張的步調,必須尋找更多資本。疫情以來,百勝中國淨利腰斬。在全球市場中,中國市場為百勝集團貢獻了近一半的業績,當其他地區業績仍在惡化時,這時就只能靠中國市場來賺錢了。

春華、螞蟻集團注資,又一場盛宴開啟:

CEO年薪高達7400萬

本次百勝中國赴港上市,外界更為好奇的是,到底是誰買下了中國最大的餐飲公司?

2016年9月,就在百勝中國完成分拆、登陸紐交所上市前夕,百勝餐飲集團宣佈與春華資本及螞蟻金融服務集團(下稱“螞蟻集團”)達成協議,二者共同向百勝中國投資4.6億美元。其中,春華資本投資4.1億美元,螞蟻集團投資5000萬美元。

協議約定,春華資本和螞蟻集團合共擁有兩批可以在五年內行使的認股權,分別按120億美元和150億美元股本價值的行權價。此次招股書顯示,在2021年10月31日前的任意時間,春華資本和螞蟻集團可按照第一批每股31.40美元的行權價,以及第二批每股39.25美元的行權價行使兩批認股權證,兩批認股權證相關的普通股總數佔發行在外普通股總數約4.5%。

彼時,百勝中國加入“阿里系”的消息一出,馬雲與肯德基的一段往事也迅速刷屏。馬雲曾自爆30多年前和小夥伴去肯德基面試,25個人中24人通過,唯一沒面試過的就是馬雲。很多網友評論,馬雲此次投資也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不過,雖然大家都在調侃馬雲“終於為當年未被肯德基錄用復仇”,但其實馬雲在這項投資裏並非最大贏家,在百勝中國股東名單中不乏知名投資機構。

根據招股書,百勝中國上市前,全球五大獨立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景順控股持有公司10.8%的股權,為最大股東;美國知名上市投資管理集團貝萊德持股7.2%,春華資本持股6.3%,公司全體董事及高級管理層合計持股公司0.2%,螞蟻集團的聯屬公司API Investment也持有百勝中國股份。

而從高管人員構成來看,春華資本創始人兼董事長鬍祖六擔任百勝中國董事長,屈翠容則擔任百勝中國的CEO,2014年屈翠容在加入百勝中國後先後任職肯德基首席執行官、百勝中國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等職位。

此外,百勝中國的獨立董事名單中還包括眾多知名人士,比如高榕資本合夥人、前沃爾瑪中國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陳耀昌;螞蟻集團首席財務官韓歆毅;前蔚來汽車、新東方教育首席財務官謝東螢;前DCM中國聯合創始人盧蓉;金浦瓴嶽投資創始人及董事長邵子力以及另一位春華集團創始人汪洋等人。黃進栓為肯德基總經理,蒯俊為必勝客總經理。

從薪酬看,百勝中國高層也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當前百勝中國CEO為屈翠容,屈翠容2018年薪酬為803.58萬美元(約5500萬元),2019年就提高到1090萬美元(約7473萬元)。這一薪酬已經超過了中國乳企最高薪酬的飛鶴董事長冷友斌。

如今,伴隨百勝中國港股IPO,又一場財富盛宴即將開啟。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