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海底撈張勇“撈”金離場?
格隆匯 08-02 15:23

作者:張燕徵 

來源:中新經緯

1994年,自四川簡陽以8000元資金起步,張勇帶領3位追隨者把海底撈從4張桌子發展成為今天擁有768家直銷門店的大型火鍋連鎖集團,並將火鍋店開到了新加坡、越南、韓國、日本、英國等地,擁有超過5473萬會員和10萬名員工。

海底撈的高光時刻當屬2018年,這一年,張勇在港交所敲響了財富的鐘聲。據《福布斯亞洲》發佈的2019年新加坡50大富豪榜顯示,在上市一年後,張勇以138億美元身家(約合987億元人民幣),問鼎新一屆新加坡首富。事實上,早在2017年,張勇已在新加坡購買別墅,隨着2018年的招股書披露,更是證實了張勇夫婦均為新加坡國籍。

今年以來,海底撈因漲價、消費者吃出塑料、筷子被檢出大腸桿菌等事件屢登新聞熱搜,而創始團隊在資本市場上演了一系列套現行為。今年5月,張勇創始團隊通過減持套現15.6億港元,而在此3個月前,海底撈剛從銀行貸款21億元人民幣救急。

一方面從中國的銀行貸款,拯救疫情下的海底撈,另一方面卻套現保全家族財產。張勇的系列操作不禁讓人質疑,老闆在股市套現把利潤抽走了,企業損失卻靠銀行挽救?

張勇團隊套現15.6億背後

在創始團隊套現前幾天,張勇已透露了退休計劃。他在4月27日通過公司內部郵件宣佈,自己將在10至15年內退休。他説,“凡事欲則立,早謀劃會顯得更從容些。”

隨後,張勇團隊便開始了減持套現。5月7日,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海底撈)發佈公告稱,公司股東SP NP Ltd.及LHY NP Ltd.擬以每股33.2港元的價格配售4700萬股股份,佔公司已發行股本0.89%,兩位股東分別套現價值約7.8億港元。該配售計劃將於2020年5月11日上午9時完成。

公告顯示,配售完成後,海底撈控股股東仍為張勇、ZY NP Ltd.、舒萍、SP NP Ltd.及NP United Holding Ltd.。其中,張勇及舒萍共同持股約57.23%;NP United Holding Ltd.持股34%。

  海底撈完成股東配售現有股份

據海底撈年報資料顯示,SP NP Ltd.以及LHY NP Ltd.為海底撈創始人團隊的各自持股通道。其中,SP NP Ltd.為英屬維京羣島註冊公司,海底撈創始人張勇的夫人舒萍擁有該公司全部股份收益,而LHY NP Ltd.為另一家英屬維京羣島註冊公司,海底撈“二號人物”施永宏李海燕夫婦擁有該公司全部股份收益。

也就是説,張勇帶領曾經的3位創業追隨者在此次減持中可獲得15.6億港元的收益。控股股東減持一般在市場被解讀為利空。當前,海底撈市值為1889億港元,每股報價35.65港元。

上市不到兩年,張勇團隊為何急匆匆的忙於套現呢?對於此次套現的原因,海底撈負責人回覆媒體稱,股東個人在社會公益事業方面,有一些資金上的計劃和安排。包括今年1月21日,張勇在成都與簡陽市簽署協議,個人將向家鄉捐贈1億元人民幣用於醫療衞生和農業產業化建設,提升家鄉醫療機構的基礎醫療設施,希望助力於提高簡陽市百姓的醫療服務保障。資金將在下半年全部到位,同時還有一些公益項目在籌劃之中。

同時,該負責人稱,股東配售對增加海底撈在資本市場的流動性能夠產生一定的作用。並稱股東配售的總量小,不代表公司基本面的變化,更不是對未來有不同的預期。公司經營不受任何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張勇夫婦和施永宏夫婦套現使用的是家族信託基金的名義,而這一財產保護方式備受富豪們的青睞。

最為典型的案例要數新聞集團的媒體大亨默多克和鄧文迪的離婚案。默多克早前為結束與第二任妻子安娜的婚姻,支付了高達17億美元的分手費。於是,當默多克再度與鄧文迪步入婚姻時,他通過設立信託的方式成功隔離了家族和他的媒體帝國,並詳盡約定了家族基金所持有股份的投票權和收益權繼承規則。隨着第三段婚姻走向破裂,鄧文迪儘管使出渾身解數,最終也僅獲得了兩三處房產的所有權,她的兩個子女在未來也得不到家族公司的投票權。

隨着亞洲財富新貴的興起,在財富規劃方面,亞洲首富李嘉誠、龍湖地產掌門吳亞軍、新鴻基地產的郭氏家族等也都瞄準了家族信託這種資產隔離和資產保護方式。其中,龍湖地產的創始人吳亞軍與蔡奎夫婦在2012年的離婚事件中,由於兩人所擁有股份均由家族信託持有,離婚不涉及股權分割問題,且離婚後的吳亞軍與蔡奎仍承諾兩人將保持一致行動,因此對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不造成影響,公司經營與股價也沒有受到影響。

根據2019年亞非銀行發佈的《2019年全球財富遷移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富豪裏有10.8萬富豪選擇移民其他國家,其中的13.9%來自中國大陸,中國移民海外富豪人數榮登全球排名第一。

北京市煒衡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宇浩對中新經緯(微信號:jwview)表示,所謂家族信託,是指信託機構受個人或家族委託,代為管理、處置家庭財富的一種財產管理方式。

張宇浩指出,從法律角度看,家族信託保護財產有兩點好處,一是家族信託下的受益份額、資產配置不用向社會公開。二是資產的所有權與收益權相分離,信託權益的分配是按照合同約定的方式來進行,可以規避未來可能存在的遺產税等税務問題以及委託人婚姻變化帶來的風險。

“即使今後海底撈的企業經營者出現婚姻變動,也不會影響到海底撈的經營和股價,信託資產將繼續按照約定的方式向信託受益人履行。這也能有效地實現保護家族財產及提高抗風險能力。”張宇浩稱。

海底撈“補血”21億後再擴張

在張勇團隊套現前3個月,海底撈剛從中信銀行和百信銀行貸款21億元人民幣。

今年2月,疫情之下的餐飲企業備受重創。西貝餐飲董事長賈國龍在2月初曾表示“賬上現金流扛不過3個月”,引發業內廣泛關注。此外,外婆家餐飲集團創始人吳國平、九毛九集團董事長管毅宏、樂凱撒披薩CEO陳寧等餐飲業大佬也集體發聲,呼籲政策扶持餐飲業。

這麼多企業需要補血“救急”,銀行該幫誰呢?2月22日,海底撈對媒體表示,已從中信銀行北京分行和百信銀行獲得信貸資金21億元人民幣。其中,2月19日,首批8.1億元貸款已經到賬。海底撈方面稱,此次合作為銀行主動接觸,雙方自2月12號開始商談貸款相關事宜。在防疫緊急授信流程下,僅三天時間完成審批。

對海底撈而言,這無疑是一場及時雨。事實上,相對於其他中小餐飲企業,已登陸資本市場的海底撈並不差錢。據海底撈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海底撈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30.03億元,較其上市之前,2018年中期末的5.31億元增長了465.4%。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營收鉅虧的背景下,獲得銀行“補血”的海底撈也沒有停止擴張的步伐。

今年3月末,海底撈公佈的全年開店計劃顯示,在2019年末全國768家店面的基礎上,預計今年上半年新開門店超90家,全年門店數量有望達到1000家。這意味着2020全年,海底撈將淨開232家門店。換言之,在餐飲企業紛紛撤店的2020年,海底撈的擴張速度幾乎達到每週開4家新門店的程度。

雖然在瘋狂擴店,但卻掩蓋不了海底撈翻枱率持續走低的現狀。從年報可以看出,2019年海底撈翻枱率首降。2019年,海底撈整體的翻枱率為4.8次/天,一線城市由5.1次/天下滑至4.7次/天,二線城市由5.3次/天下滑至4.9次/天。

另外,受疫情影響,海底撈在全球的經營備受重創。海底撈方面稱,由於疫情暴發,各國、地區隨後實施的防疫措施及消費場所限制,對公司自2020年1月以來的業務產生了重大影響。集團自2020年1月26日至3月12日暫停位於中國大陸所有的門店營業;受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疫情影響,海底撈位於當地的門店也存在一段時間停止營業或暫停堂食服務的情況。也就是説,2020年一季度,海底撈近乎絕收。

此前,中信建投曾就疫情對海底撈的影響做出分析,稱這次疫情將會對海底撈2020年的營收帶來約50.4億元的損失,歸母淨利潤損失約為5.8億元。

然而,在7月6日,海底撈發佈2020年上半年盈利警告,稱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約20%。次日,海底撈再次發佈補充公告,稱海底撈預計淨虧損介於人民幣9億元至10億元不等,這已經遠超出了中信建投此前對海底撈的損失分析。對於虧損的原因,海底撈則歸咎於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

 海底撈2020年上半年業績預告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研究員、健康金融實驗室主任任國徵對中新經緯表示,銀行貸款資金成本低,風險由銀行承擔,利潤再投資風險則由股東承擔。“海底撈為了應對疫情風險,選擇從銀行貸款資金,能否按期償還是以海底撈未來的經營情況為準,這屬於企業行為。而創始人團隊出售的是個人股票,也就是説,是否將這部分原始股票收益投入企業擴大再生產或者救急都屬於個人行為。”

海底撈終將“去張勇化”

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餐飲業受到重挫,無論是餐飲收入還是商家數量都大幅下滑。據艾媒諮詢《2020年“新冠疫期”中國餐飲業運行狀況與變革創新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全國餐飲收入為6026.3億元,與2019年同期全國餐飲收入10644.1億元相比下跌44.3%,呈現斷崖式下跌的局面。該報告還指出,2019年餐飲商家1107.5萬家,艾媒諮詢表示2020年餐飲商家預計降至941.4萬家。

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中小餐飲企業具有資金實力較弱、規模較小的特點,需要持續的現金流維持自身正常運轉,線下業務的停滯增大中小企業現金流壓力,使得正常經營難以為繼。但由於對餐飲行業的消費需求長期保持穩定狀態,餐飲業恢復正常經營後,將有一批新餐飲企業進入市場,疫情將推動中小餐飲企業洗牌。

除了預計今年新開232家海底撈火鍋門店,海底撈在去年年末已悄然入局快餐領域。目前,海底撈共有4個快餐麪館品牌,分別是位於北京酒仙橋的“十八汆(cuān)”、成都金牛區的“撈派有面兒”、西安的“新秦派麪館”以及鄭州的“佰麩私房面”。4家麪館雖然分屬於4家不同的公司,但都隸屬於新派餐飲有限公司,也就是海底撈全資子公司。值得一提的是,上述4家快餐麪館在開業時十分低調,無論是在品牌設計還是店內裝修,均沒有海底撈風格的影子。

結果,高速擴張下問題重重。今年以來,海底撈可謂負面事件纏身。7月14日,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佈的一期不合格食品通告顯示,海底撈火鍋富春新天地店使用的1批次筷子檢出大腸菌羣;7月12日,有消費者在濟南海底撈連城廣場店就餐時在烏雞卷中吃出硬質塑料片;1月3日,陝西寶雞的海底撈店鋪內,有顧客稱在火鍋湯底發現一個煙頭。

今年4月的“漲價”事件以及頻頻發生的衞生事件都把海底撈推到風口浪尖。而張勇則一邊宣佈10-15年內退休,一邊用家族信託套現離場。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在接受中新經緯採訪時表示,作為餐飲品牌的頭部企業,海底撈在享受中國的銀行貸款支持下,卻沒有踐行中國的“三保”政策,即保品質、保供應、保價格。除了“漲價門”,“塑料門”“大腸桿菌門”等負面衞生事件也透露出海底撈在質量體系方面存在潛在風險。

“張勇團隊的套現行為屬於個人行為,此前張勇也表示了退居幕後的想法,但一個企業的經營發展和創始團隊的責任感和擔當感是分不開的。對於海底撈來説,剛上市兩年,創始團隊就選擇套現離場,擴張過程中衞生事件頻發,這都讓原本寄予厚望的消費者感到遺憾。”朱丹蓬稱。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