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A股市場原料藥板塊集體走強的表現引人注意:截止當天收盤,富祥股份、司太立漲停,博騰股份和新諾威漲超6%,金達威、同和藥業漲逾4%,普洛藥業、威爾藥業等股小幅跟漲。
(行情來源:同花順)
從消息面上來看,此次原料藥板塊走強主要是受印度“封國”引發全球對藥品市場擔憂的影響。
具體而言,3月24日,印度宣佈為了防範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封鎖,封鎖期為21天。而當印度宣佈“封國”之後,全球藥品行業就淡定不起來了——畢竟印度作為仿製藥第一大國,出口藥品價值世界排名第十三,出口量排名第三,對世界藥品供應舉足輕重。
而對於市場的擔憂,中國又體現出大國擔當。在G20特別峯會中,中國表示將加大力度向國際市場供應原料藥、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資等產品;以及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放寬市場準入,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積極擴大進口,擴大對外投資,為世界經濟穩定做出貢獻。
受此消息刺激,我國原料藥板塊顯而易見得嗨起來了。
暴走的原料藥市場有多大?
據瞭解,廣義的原料藥行業包括API和中間體。
API是原料藥英文名稱,指藥物活性成分,是構成藥物藥理作用的基礎物質,原料藥無法直接被患者使用,必須經過添加輔料等環節進一步加工製成製劑,病人才能服用。而中間體是原料藥工藝步驟中產生的、必須經過進一步分子變化或精製才能成為原料藥的一種物料。
(圖片來源:平安證券)
根據所處產品週期不同,原料藥可分為大宗原料藥、特色原料藥和專利原料藥。
其中,大宗原料藥中主要是指專利過期時間較久、工藝路線穩定的品種,如維生素、抗生素、激素和解熱鎮痛等;特色原料藥主要是已過專利期的專科用藥,集中在慢病(三高)、抗腫瘤、精神神經、消化道用藥等領域;專利原料藥是產品還在專利期內或臨牀階段的藥物,通常採用定製研發和生產的方式,也可以稱為CMO。
需要指出的是,就目前來看,我國是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原料藥生產大國。在全球醫藥產業鏈分工中,中國的原料藥(含CMO)是具備競爭優勢的行業,據醫保商會統計,2018年中國西藥原料藥(合成+發酵)出口量929.72噸,出口總值300.48億美元,約佔全球原料藥市場的19%。
(數據來源:東興證券)
其中,維生素、抗生素是大宗原料藥中的主力品種,佔據絕對話語權。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維生素出口國,2019年我國維生素產量約34.9萬噸,同比增長4.4%,佔全球產量的77.0%,其中出口28.6萬噸,佔比70%以上。此外,抗生素的出口比例也比較高,2019年我國主要抗生素原料藥品種出口量為12.80萬噸,同樣增長3.91%;出口金額為54.35億美元,同比增長3.14%
再來看特色原料藥市場,代表品種有沙坦類、普利類、他汀類、精神神經類、肝素類造影劑類。其中,沙坦類在老齡化和複方製劑帶動下,需求維持着快速增長,2019年國內樣本醫院沙坦類製劑銷售額為17.37億元。
(圖片來源:平安證券)
而肝素類方面,我國是名副其實的肝素大國,據Frost&Sullivan數據,2018年全球肝素原料藥銷售量24.1萬億單位,但我國的肝素產量就已經把這一市場涵蓋其中——2018年國內肝素原料藥產量約25萬億單位。
除此之外,專利原料藥上,目前全球專利原料藥保持着穩定的增長,2018年全球處方藥市場規模共8270億元,其中專利藥佔比約91%為7520億元,2019-2024年預計專利藥CAGR為7.2%。不過,國內真正從事專利原料藥的企業較少,但更高的利潤率也吸引着部分企業向此方向轉型,未來發展空間極大。
基於上述,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原料藥的市場發展潛力還是十分明顯的,不僅在大宗原料藥和特色原料藥市場佔據着絕對優勢,在專利原料藥上發展空間也極大。
全球疫情下,原料藥的市場更火熱了
不得不説的是,印度“封國”促使國內原料藥板塊集體上漲的效應,其實在此前的3月3日就已經來過一波了。
彼時,印度有關部門表示,正式開始限制26種API和與之相關的藥物出口,以優先滿足國內需求為主,包括13種原料藥(撲熱息痛、替硝唑、甲硝唑、奧硝唑、阿昔洛韋、VB1、VB6、VB12、黃體酮、氯黴素、紅黴素鹽、新黴素、克林黴素鹽)及相應制劑。這些產品的合計銷售額佔印度所有藥品出口的10%。
作為世界上主要的API生產國之一,印度此舉加大了消炎抗感染類藥物供給的缺口,引發了全球對藥品市場供給的擔憂。
其中,對美國和歐洲來説,他們可能在未來2到3個月出現部分藥品短缺。對此美國藥監局(FDA)發出警告並編制了一份藥物清單,列出150種藥物的原料來源情況,提醒藥品企業提前尋找中國和印度之外的原料藥替代源。
而在這一事件以及全球疫情蔓延的影響下,我國的原料藥產品再一次“C位出道”,迎來了一波漲價潮。
維生素方面,3月25日,VD3報價250元/千克,較年初(2020年1月20日)上漲170%;VB1報價300元/千克,較年初上漲90%;生物素報價305元/千克,較年初上漲74%;VA報價505元/千克,較年初上漲64%;維生素K3報價92.5元/千克,較年初上漲59%;VE報價72.5元/千克,較年初上漲49%。
(數據來源:平安證券)
此外,國外主要維生素廠家巴斯夫和帝斯曼總部分別位於德國和荷蘭,屬新冠疫情嚴重地區,或存在生產受限問題,進一步推升相關產品價格。
抗生素方面,在疫情的影響下,供給端逐漸偏緊,主要品種也出現了漲價的趨勢,尤其是寡頭壟斷格局的中間體品種,比如6-APA,近期市場報價由145元提升至180元/千克。
(數據來源:平安證券)
基於上,可以看出,疫情的影響之下,隨着抗病毒、抗感染等抗疫緊急藥品供給偏緊,我國原料藥產業鏈的相關企業們也迎來一定的發展計劃,即一方面供給受限助力國內企業搶佔份額,另一方面供需失衡導致原料藥價格提升。
最後,結合相關券商給出的研報來看,以下幾個類別的概念股有望受益於這一輪漲價週期,具體如下:
(圖片來源:東興證券)
一是,受益疫情推動相關抗疫所需物料需求提升,主要涉及抗生素、激素和解熱鎮痛類品種,主要公司有科倫藥業、富祥股份、聯邦制藥等公司。
二是,受益景氣週期提升,主要涉及維生素中的VA、VE和泛酸鈣品種,主要公司有新和成、浙江醫藥、億帆醫藥等公司。
除此之外,還包括了受益產業鏈延伸的特色原料藥品種,主要包括心血管、精神神經、肝素和其他高壁壘原料藥,主要公司有京新藥業、海普瑞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