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寧澤西
來源:新芽NewSeed
“一口好牙,兩面針”昔日的國民牙膏——兩面針早已風光不再,如今再回到公眾視野,卻是不得不賣股求生的消息。
近日,柳州兩面針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宣佈剝離房地產、紙品兩大虧損業務的公司股權,將債權賣給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柳州國資旗下產投集團。
繼2017年出售“精細化工”業務後,兩面針再次縮小業務範圍,同時也是扣非淨利連虧13年後,最大的自救動作。
曾幾何時,“兩面針”與佳潔士和高露潔一起,長期位列國內牙膏市場份額前三,獨佔本土品牌銷量冠軍,被譽為“國民牙膏”。
2004年A股上市,成為這支全國家喻户曉的牙膏品牌拋物線的頂點。從2006年開始,作為民族牙膏品牌擔當的兩面針(600246.SH)主營業務連續遭遇13年虧損。2016年,兩面針的家用牙膏市場佔有率卻不足1%。
更令人惋惜的是,在市面上,兩面針逐漸銷聲匿跡,人們只有在經濟酒店提供的免費洗漱用品中,才會發現兩面針的蹤跡,不過,它已淪為“低端牙膏”的代名詞。
經過40年的發展,從人們心中的“國貨之光”到牙膏第一股,再到快捷酒店裏的廉價產品,兩面針拋物線式的“沒落”着實令人扼腕。
上市即巔峯,
昔日“國民牙膏”在快捷酒店中沉淪
兩面針起源於1941年成立的廣西柳州亞洲梘廠,1980年新廠建成使用,迄今已有40年曆史。
1978年,兩面針公司研製出中國第一款中草藥牙膏——“兩面針藥物牙膏”, 開創了國內中藥牙膏市場的先河,此前一直蟬聯國內牙膏市場銷量第一長達15年之久,其市場佔有率排在上海中華、廣州高露潔之後,是民族品牌第一。
2004年,公司在上交所上市,成為“中國牙膏第一股”。
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從2006年到2018年,兩面針釦非淨利潤經歷了長達13年的虧損。在職員工數從2011年的3579人,縮減到2018年的2391人。
早在2004年上市時,兩面針就已在招股書中點明隱憂。招股書指出,近年外資企業大量湧入,世界知名品牌如佳潔士、高露潔等已全部進入中國,行業競爭激烈,毛利率不斷下降。中國牙膏市場價格戰被點燃,另一方面,生產牙膏的原材料成本價格卻在上漲。
面對外資的挑戰,兩面針未能守住堡壘。為了增加業績,上市的同時開始了大規模的多元化之路。先是做紙業,然後又開始參與地產界,也開始進軍旅遊用品業、藥業、糖業等諸多領域。
然而,除了酒店業務外,其它項目沒有一個賺錢,一直處於虧損狀態,這樣的發展也讓兩面針的主業陷入困境。
2015年兩面針開始了“聚焦主業,效益先行”之路。這期間,兩面針研發了售價每支59.9元的新品牙膏,還簽約明星張嘉譯代言。但是產品和營銷多年沒有進步的兩面針,已經沒有太多的品牌聲量。
根據當時的市場數據顯示,兩面針的市場份額不足1%。當時的牙膏市場早已被黑人、佳潔士、雲南白藥、高露潔等品牌瓜分,兩面針只能在旅遊牙膏市場求生。
在2018年年報中,兩面針表示,旗下子公司兩面針(江蘇)實業有限公司擁有最大的旅遊牙膏生產基地,在經濟型酒店市場領域品牌影響力較大,在酒店用牙膏產品市場佔有率估計超過50%。
按照兩面針給出的數據計算,公司生產的家用牙膏每支平均售價5.6元,酒店用牙膏產品,單支平均售價則只有8分錢。
做旅遊牙膏利潤稀薄,如果兩面針不能在家用牙膏市場重新尋得機會,隨着新一代消費者成長,它被市場徹底遺忘是早晚的事情。
一家做牙膏的投資公司:
靠拋售中信證券股票“提款”
拋售中信證券股票,是兩面針在危機當頭扭虧的“萬能藥”。
兩面針上市以來12年的年報裏,每年的扣非淨利潤都是負的,但兩面針通過出售持有的中信證券、交通銀行、中煤能源等股票以及一些未上市公司的股權,在入不敷出的年份就賣出一點,換回一些投資收益,確保淨利潤為正數。
據公司2003年年報顯示,兩面針作為發起人參股中信證券,投入1.52億元,持股9500萬股,佔當時中信證券總股本的4.56%。
自2005年上市以來的13年間(2018年以三季報為截至日期),兩面針出售股票獲取的投資收益達24.66億元,而同期淨利潤只有4.14億元。
在公司持有的股票中,以中信證券的股票為主。根據粗略統計,從2006年到2018年,兩面針六度出售中信證券股票,累計套現超過10億元。
如此看來,這是一家名為做牙膏實為投資公司的公司。
然而,就算是“萬金藥”也有用完的一天。兩面針手中的中信證券股票僅餘865.98萬股,與投資之初的9500萬股相比,所剩不多。留給公司補充扣非淨利潤虧損的金額不多了。
不止兩面針,
中國牙膏大多命途坎坷
事實上,並非只有兩面針一支中國國產牙膏品牌走向沒落。
同樣發家於廣西的田七牙膏日子也不好過,曾以“拍照喊田七”聞名全國的田七牙膏,2004年的銷售額曾高達10億元,但經過幾番波折,2019年6月,田七牙膏母公司廣西奧奇麗不得不選擇拍賣其房產、生產設備、以及“建國、衞齒寶、愛爾齒”等13個商標”以救主業。
黑妹牙膏與兩面針牙膏一樣誕生於“80年代”,體量也曾相當。產品低端、功能定位不突出、再加上品牌形象老化,這些因素疊加,使黑妹利潤直線下滑,走進一條“死衚衕”,不得不進入酒店。新芽Newseed記者搜索天貓旗艦店發現,除去一款39.9元可購買三支的促銷商品,銷售額過萬外,其餘產品的銷量最多僅為幾百件。
“牙好,胃口就好,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這句熟悉的廣告語來自於中國國產品牌藍天六必治牙膏,與1954年創立的中華牙膏一樣,有着悠久的歷史,而前者在2005年賣身於立白集團,後者被聯合利華公司收購。
如今能與外資廠商“硬剛”的中國國產牙膏品牌,只剩雲南白藥一枝獨秀,今年5月,後來居上的雲南白藥牙膏市場份額已經達到20.1%,在中國品牌中排名第一。但云南白藥還是出自藥企的“跨界”品牌。
雲南白藥的逆勢上漲説明了,國產中藥牙膏還是具有羣眾基礎的,也可以做到中高端。
而對於走了15年的彎路的兩面針來説,它還能重新回到牙膏市場的主流位置上來嗎?在目前牙膏市場格局已定的情況下,難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