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2017⇆2019,房地產的趨勢變了
格隆匯 12-02 11:43

作者:炸天團

來源:地產大爆炸

#2017和2019對比#挑戰毫無預兆的火了!

我們打算調皮的蹭了一波熱度,沒想到蹭熱度的路上還遇到了泰禾。

想必勿須多言,泰禾的2019是何其的艱難。

艱難的又泰禾,2019年的地產圈,沒有容易二字。地產人身處其間,無論是誰,只要稍將2017和2019做個對比,都會生出無限感慨。

我們先從近日最熱的話題——“地產營銷集體申討貝殼”説起。

01

日光vs滯銷

此前,媒體圈一直討論的“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在地產圈有了結果。

地產營銷目前成了真正的“代理已死,渠道為王”,具體原因還得從行情變差、樓盤滯銷説起。

自打調控以來,房企的日子就不好過,尤其是融資渠道收緊後,資金回籠成了許多房企的重中之重。

然而,行情越差,市面上的觀望情緒越濃,很多房企不得已用上了渠道分銷。

他們本以為渠道所起的效果是雪中送炭,嚐到點甜頭後,隨着他們越來越依賴渠道,越來越跪舔渠道,近日突然發現自身已被渠道扼住了命運的咽喉。

地產營銷人心中的痛可想而知:一個供自己使用的工具,怎麼自身反成了它的賺錢工具呢?

要知道,2017年地產營銷出現得最多的詞是“日光”。

估計政府也很鬱悶,明明是針對樓市過熱下的一紙限價令,效果卻是徹底將樓市點燃。

當時,新房限價二手房價格倒掛的現象,將市面上的剛需、改善、炒房者,觀望着全都吸進樓市。

只要是新房,只要位置不是太偏,品質還過得去,都會遭到他們哄搶。

無論是徹夜排隊還是萬人搖號,只要搶到就是賺,市場上幾乎沒有賣不掉的新盤。

兩年過去,那條經典的2017年樓市鄙視鏈相信還刻在多少人的腦海:

全款買房的往裏走

按揭的不要堵在門口

公積金的請把小黃車挪走

站在風口上,地產營銷人一時風頭無倆。

與新盤門庭若市相對的是,二手房市場一片慘淡。

貝殼惡不惡暫且不探討,存在即合理。

我們只能假想,如果不是地產過度金融化,如果不是高週轉、高槓杆,如果不飲鴆止渴引入渠道銷售,一切是不是就不這樣?

02

地王vs燙手山芋

2017年,還有一個熱詞是“地王”。

當年的土拍市場是什麼情況呢?你不買自有人買,政府也從不擔心賣不掉。

因為地王自帶明星IP效應,不用宣傳,全國人民都知道你。

甚至,拍下地王,公司內部還要慶祝一番的:麪粉比麪包貴怕什麼呢?行情那麼好,房價一直漲。

在過熱的土地市場裏,大佬都有點坐不住,自己piapia打臉不在少數。

比如:孫宏斌轉身就忘了自己循循告誡的“地買貴了,誰都救不了你,明年你可能就過不下去”。

2017年,憑藉着豐厚的土儲,融創將綠地擠出,晉級了房企四強。

當時,就連萬科都忍不住從不拿地王的謊言中跳了出來,在半個月內花掉了1340億拿地。

對地王現象,黃奇帆一針見血指出:

地王不斷出現,是房產商跟金融系統的關係,誰融資能力強誰就拿到地王,融資再多也不擔心,地價一炒高,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2019年,隨着房企的融資渠道被掐緊,地王成了“燙手山芋”。

調控遙遙無期,強行等週期不成,不入市也不成,當初拿地王的房企真的變成了一時剁手一時爽,如今還債淚兩行。

“不拿地等死,拿錯地找死,拿高價地快死”,在地產圈的三種死法裏,只怪這些房企一時手癢選了最貴最快的那種。

孫宏斌的告誡還是值得牢記的,雖然他一邊喊小心,一邊猛拿地,但閒暇之餘他還是眼疾手快的做到了只要地產圈有房企將死之日,便是他出手相救之時。

教訓不是用淚換來的就是用錢買來的。

2019年下半年,土拍市場上的主旋律終於變成了底價成交或低溢價率。

03

高週轉VS去槓桿

翻看如今關於高週轉的評論文章,輿論都是一邊倒的批評抨擊。

但是在2017年,高週轉卻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模式,不少慢週轉的房企,都在悄咪咪學做高週轉。

不説其他,就看排名,當時房企20強裏,幾乎一水兒在做高週轉。

還有就是,地產行業作為天然的資金密集型行業,如果做不到高週轉,後續資金支持跟不上的後果也不堪設想。

再説了,資本都是逐利的,行情好時市場能允許你慢慢來嗎?

一開始,高週轉肯定是不招黑的,2004年萬科從美國剛引入這一模式時,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升資金流動性和使用效率。

後來,高週轉被玩壞也是跟市場有關。

自從碧桂園將高週轉玩到極致後,房企一擁而上,粗製濫造、壓縮工期,“345”模式,地產007模式,再加上頻發的事故和安全隱患,逐漸敗了它的好感。

高週轉的背後是高槓杆,隨着金融去槓桿的持續,2019年成了房企償債壓力最大的一年。

現金流危機、債務危機成了壓死房企的最後一根稻草。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是一個樸素的道理。

只是,資本的世界沒有對錯,只有利弊,身處其中的房企也是身不由己!

04

規模大戰VS降速求穩

2017年,規模大戰是可以量化的,那個數字是千億。

一句“千億是未來房企的分水嶺”,讓當時銷售剛過100億的,甚至銷售只有50億的房企都叫囂着要衝千億。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3年10倍、4年20倍、5年30倍……一路矇眼狂奔的房企確實給地產圈留下了很多數字傳奇。

畢竟,規模大戰下,房企爭的並不僅僅是規模,而是一張房地產行業的“入場券”。

試想,達不到一定規模,你連錢都融不到,未來又如何存活?再説了,大家面對的大環境都是一樣的,你不衝,就只能看着別人眼睜睜做大做強。

不過,在規模賽道上狂奔的前提是樓市行情一路向上。

行情急轉直下後,2019年,夢斷千億的房企三緘其口,偶有提及也只帶過一句:千億還是要的!

甚至,剛邁過千億門檻,大而不強的房企內心也充滿了迷惘:千億真的是傳説中的保險栓?

認清大勢後,穩字當頭的2019年,降速提質、活下去被放在了第一位,尤其是錢荒之下,降速更成了行業必然趨勢。

激情過後就是一地雞毛。黃其森如今談及千億時,言語裏充滿了反思:

過千億聽着牛,實際上就是原來的百億企業,也就是通脹起來的,都是粗放的野蠻生長,大家拔高了自己。

05

招兵買馬VS裁員減人

2017年,房企都以超大預算在江湖上招兵買馬,行業里人員的流動相當頻繁,畢竟進出之間,就能實現薪資翻番。

那一年,地產圈跳槽還有一條鄙視鏈:

從產業地產往商業或住宅跳,是人往高處走;從住宅地產跳到商業或產業,則是水往低處流。

這條鄙視鏈就是根據薪資決定的。

人員流動之下,不僅推高了普通人的薪資增長,房企高管的薪酬更是從百萬到千萬,甚至上億,數額之高引人驚歎。

這樣高額的薪酬,也讓地產行業成為獵頭聚集最多的地方。

那一年,有房企被爆出在獵頭費用上的支出高達2.7億,秒殺一眾房企,問鼎行業冠軍。

可惜的是,在高額獵頭費的加持下,地產圈獵場中瘋狂狩獵行動背後,導致的是人員流動更加頻繁、職業週期變短。

2019年,行業進入穩定期,一場沒有硝煙的裁員與“優化”之戰在各房企打響此前高薪酬帶來的人才泡沫也逐漸被刺破。

結構優化、發配三四線,業務收縮裁員,地產人如果不努力向前衝,就面臨被淘汰的危險,甚至你努力了,也拗不過行業的大趨勢。

隨着企業用人都傾向於從內部選拔培養,獵頭行業也開始涼涼。

06

內部整頓VS公開反腐

今年7月,地產天機這個號突然在地產圈出現,內容運營涉及行業腐敗醜聞、高管私生活、數據造假等。

它的出現就像南美洲煽動翅膀的那隻蝴蝶,引起了行業一連串的巨大反應。

在貪腐方面,營銷、人力、工程、研發、投拓、採招,越來越多的部門被天機sirl提及。

除了滿足羣眾的吃瓜心理,這個號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助推了房企的反腐。

地產圈的反腐之風越吹越猛,涉及的金額越來越大,被查出的人員越來越多

這本不奇怪,資金密集型領域和行業本就是貪腐案件的高發之地。

尤其是地產行業連續30多年的粗放式發展,管理混亂,制度不合理、權力分配不均等,很多地方更是腐敗的温牀。

而地產人身處房地產這樣一個天然的資金密集型行業,一日兩日,也許還能抵禦住龐大數額的資金誘惑,但一年兩年,甚至數年,就很難説了。

對待貪腐,本來就應該是零容忍的。

不過,2017年可不是這樣, 這樣自曝家醜的公開大規模反腐根本不可能出現,以前的情況是大佬吃肉,下面的人跟着喝湯,有事兒關起門談。

歸根到底,反腐,還是形勢所迫,外部增效不成,內部挖潛。

儘管如此,我們依舊希望,隨着行業越來越規範,腐敗問題也越來越少,畢竟,逐步走向精細化管理才是大勢所趨。

07

2017⇆ 2019,地產行業還有很多變化一目瞭然,比如跟投,以前大家都很熱衷,現在已經開始冷靜。

隨着大趨勢改變,這一年,我們見證了不少房企逐漸迴歸,開始把雕琢產品力放在第1位,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小而美的房企逐步走向自己的舞台。

冷靜過後,大家才更看清楚遠方。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