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國際金融巨鱷匯豐業績暴雷 香港房貸卻撐起半邊天?
格隆匯 11-05 12:38

文|易典

來源:鳳凰網財經啟陽路4號 

世道艱難,年關難過,幾乎是每年最後幾個月的共同話題。

國際金融巨鱷--匯豐提前在深秋感到了“難過”。

2019年10月29日,匯豐控股有限公司(HSBC Holding,以下簡稱為“匯豐”)發佈三季度業績,遠遜於市場預期,多家投行下調目標股價。早在十月初,大摩就發佈報告將匯豐的評級降為“減持”。

但三季報更有價值的在於,提供了一組及時的經濟數據,反應了一些真實的商業現象:匯豐網點坐落在香港街頭巷尾,業績是否受到影響?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是否影響了當地居民消費和貸款的需求?作為金融巨鱷,匯豐是否在暗中調整香港地區的業務佈局?

這份長達103頁的報告用數據隱晦的解答了上述問題。匯豐在倫敦、香港、紐約、巴黎及百慕大等證券交易所上市,為避免語言翻譯引發的偏差,鳳凰網財經本次主要查閲的是匯豐三季報英文版。

01

全球業績滑坡,哪個地區是“好學生”

從總營收來看,匯豐2019年三季度總營收為133.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4.4億美元,降幅為3%。

比營收下滑的更快的是利潤。歸屬母公司淨利潤不到30億美元,同比降幅達23.8%。

圖注:匯豐控股歸屬普通股東淨利潤同比下降23.8%(來源:萬得)

對於總資產高達2.7萬億的國際金融巨頭,一個季度內淨利潤蒸發了五分之一,堪稱“暴雷”,引發業界關注,花旗、大摩、美銀美林等多家投行下調其股價預期。

對於一家上市公司,財報猶如“成績單”。哪一塊業務撥得頭籌?哪個區域是“優等生”?哪個區域是“後進生”?

匯豐在香港地區的優勢明顯,從這份季報來看,匯豐香港(HSBC Hong Kong)依然是名副其實的“優等生”。

圖注:五大區域業績一覽,其中香港區域營收最高,達48.9億美元(來源:三季報)

匯豐香港地區三季度營收為48.9億美元,佔亞太地區營收的63%,佔全球總營收的37%。

換句話説,香港這一顆“東方明珠”為金融巨鱷貢獻了三分之一的營收,遠超其他任何區域。

有意思的是,季報中披露了匯豐在幾個重要區域的營收排名:

香港地區排名第一,遙遙領先;排名第二的是“大本營”英國, 營收為31億美元;排名第三的是美國,營收為11.3億美元;排名第四的是中國內地,營收為7.9億美元;排名第五的是墨西哥,營收為6.5億美元。

   匯豐(HSBC)的英文全稱是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直譯過來是“香港上海銀行集團”, 如此命名是因為他的發家與崛起都與香港密切相關。至今匯豐銀行依然是港幣的發鈔行之一。雖然總部位於倫敦,但匯豐在香港地區深耕多年,頗有根基,匯豐香港撥得頭籌,並不意外。

跨區域的橫向比較,香港地區表現亮眼,首屈一指。然而,如果縱向和過去的成績比,香港的“榮光”已略有褪色。

02

提前佈局,留下後手

網絡上有不少金句:“人最重要是和自己比,要不斷戰勝自己。” 對於公司如此,不僅要和同行比,要和其他區域比,還要和過去的自己比。

回顧過去,匯豐香港似乎已經告別了“高光時刻”。

圖注:縱向比較,香港地區三季度營收和營業利潤較上季度出現下滑,利潤下降4%。

鳳凰網財經對比了過去兩個季度匯豐香港的業績,三季度營收為48.9億美元,較二季度下降3%;三季度營業利潤為30.1億美元,較二季度下降4%。

匯豐業績下滑,是否是因為外部環境帶來的不確定性增加?答案並不完全是這樣。

令人意外的是,在一些核心業務上,匯豐香港做到了“逆勢”增長。

圖注:香港地區三季度淨利息收入高達28.8億美元,佔地區總營收的一半以上

匯豐香港的營業收入包括五大部分:淨利息收入、手續費收入、交易性金融資產收入、保險及衍生品淨收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其中佔比最高的是利息收入,三季度香港地區利息收入為28.8億,較上季度增長1%,佔地區總營收的56%。

佔營收近六成的核心業務能做到“逆勢”增長。其他幾項營收(除衍生品以外)也基本持平,為何營業利潤會出現4%的下滑?

其中奧祕在於一項特殊的會計處理---“預期信貸損失和減值準備(Expected credit losses and other credit impairment charges),縮寫為“ECL”。

鳳凰網財經注意到,在103頁的財報中,ECL是一個關鍵詞,其中81頁都提到了ECL。

什麼是預期信貸損失(ECL)?通俗來説就是“壞賬準備”,銀行借出一筆錢,眼看着企業陷入危機,大事不好,預估一塊損失作為“壞賬準備金”。當實際壞賬發生後,不至於措手不及,可以用“壞賬準備金”衝抵部分損失。

圖注:匯豐三季度一共計提了8.8億的信貸損失,比去年同期增長近4億美元

匯豐在三季度財報中一共計提了8.8億美元的“預期信貸損失(ECL)”,不管是和上季度還是去年同期相比,都是大幅上升,較去年同期增長近4億美元,增長了74%。

哪些區域計提的“預期信貸損失ECL”最高?英國排名第一,香港地區屈居第二。

圖注:匯豐香港計提了2億美元的信貸損失,僅次於英國

英國三季度計提了2.18億的信貸損失,排名第一;其次是香港地區,計提了2.07億的信貸損失。

鳳凰網財經進一步計算,匯豐香港三季度計提的信貸損失較上季度猛增1.7億,二季度香港地區的預期信貸損失僅為3400萬美元。

為何要大量計提“預期信貸損失”?匯豐在財報中“一筆帶過”:“2019年三季度預期信貸損失包含了(我們)對香港經濟前景的展望。”

圖注:財報中對“信貸損失”增加的説明

對此,一位曾擔任大型企業財務總監的業內人士向記者解釋:每個企業在提取壞賬準備都有一定的“自主裁量權”,有的企業也是按照個別客户處理,有的企業是按照綜合比例計算。但共同點是,壞賬準備反映了企業對風險的預估。

“大量計提信貸損失,並不代表這些損失真的會發生,但説明企業對於客户風險的擔憂。” 上述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直言:“你可以把這看成一個黃燈或者警示信號。”

另一位曾在國內某上市公司工作過的財務人員坦率説到:“壞賬準備怎麼提,提多少,什麼時候提,都大有文章可做。”

他認為匯豐選擇在三季度提“壞賬準備”是一個提前佈局、留下後手的明智之舉,“三季度計提一大筆壞賬準備,給投資者敲響了警鐘,打上預防針,後續年報發佈時,業績壓力就能減小。

03

世道艱難,幸好還能吃房貸

上文中提到的,2019年的夏天,各種不確定性疊加,但匯豐香港的利息收入依然能做到“逆勢”增長。這是如何實現的?

或許要感謝香港的昂貴房價和揹負幾十年房貸的購房者。

銀行的利息收入來源於貸款,匯豐在財報中將貸款分為個人貸款,和企業貸款,並分別披露了香港地區的貸款餘額。

圖注:截止2019年9月30日,匯豐香港的個人貸款餘額為1201億美元,去年同期餘額為1078億美元

不管是個人貸款餘額還是企業貸款餘額,匯豐香港今年三季度都較去年同期都出現增長。但增幅最快的是個人貸款餘額,從1078億美元增長為1201億美元,年增幅達11.5%。

匯豐香港的個人貸款中有多少是房貸?財報中並沒有披露。但從集團平均數據來看,匯豐銀行的住房抵押貸款(FirstLien ResidentialMortgage)佔個人貸款的74%。

“對銀行來説,房貸是非常優質的資產。”一位從事銀行信貸業務的內部人士告訴記者,“特別是香港,房價高,首付低,貸款額度高,還款週期長,銀行簡直躺着賺錢。”

香港的房子有多貴?從“千尺豪宅”、“棺材房”這些特殊詞語或能有所感受。

據媒體測算,香港地區房價均價在20萬人民幣/平方米,五六百萬只能買到一個不到三十平的小屋。不少家庭在十幾平的狹小空間裏生活了一輩子。而讓香港人豔羨不已的“千尺豪宅”,面積折算下來僅為93平方米。記者查閲房地產中介網站,能看到維多利亞港灣的“千尺豪宅”價格動輒過億。

“香港房價高的離譜,有錢人也要貸款”,一位旅居香港的內地購房者介紹:這麼貴的房價,房地產商首付政策一般較低,儘量拉長還款年限。

10月16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任期內第三份施政報告,其中提到將放寬首次置業人士按揭計劃樓價上限。首次置業人士可申請最高九成按揭貸款的樓價上限由目前的400萬港元提升至800萬港元,即一套800萬的房子,首付只需要付80萬就能上車。

高總價,低首付,還款長,利息多,對於銀行來説,房貸成了“躺着賺錢”的生意。

匯豐在香港地區深耕多年,知名度高,網點分佈廣泛,其財報中直言“在香港,我們在抵押貸款方面保持領先地位。”

圖注:匯豐在季報中提到香港貸款餘額增加,保持領先

局勢風起雲湧,環境波雲詭譎,世道不好,幸好還能吃房貸。

看完103頁的財報,上述疑惑或許基本能得到解答:

雖然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增加,但匯豐香港的業績基本維持平穩,相比國際其他區域沒有出現暴雷或災難性滑坡。維護穩定的是香港居民的“房貸”剛需。然而這並不是可以“掉以輕心”的理由,站在金融市場第一線的金融巨鱷,已經通過計提信貸損失,提前準備,暗中佈局。

關於匯豐的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外有風雲變幻的地緣政治,內有高管離職,萬人裁員計劃呼之欲出。前任行政總裁範寧辭職,隨後大中華區行政總裁黃碧娟辭職,至今大中華區行政總裁一職仍然空缺。

內憂外患之下,金融巨鱷將如何應對?“暴雷”之後,是戳破膿包,觸底反彈?還是大勢所趨,每況愈下?或許三個月後出爐的2019年報將給出一份答案。

年關難過,關關難過。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