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樑中華
來源:秦朔朋友圈
1
穩健萬科
在地產公司中,經營最為穩健的,當屬萬科。雖然在樓市升温燥熱時,也被不少人稱為保守,但萬科的“保守”經營在市場遇冷時,就展示其“過冬”的韌性了。
今年以來,對地產行業來説,並不好過。雖然有過短期的三四月“小陽春”回暖跡象,但在落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及“房住不炒”政策下,央行、銀保監會等監管機構加強了對房地產企業融資的限制,信託、海外發債、國內信用債等房企過去常用的融資手段都在收緊,樓市升温的各個城市也相繼出台加碼的限購政策。不少房企面臨着資金困難,破產的不少,據統計上半年破產房企接近300家。還有少數之前激進的房企已經開始面臨着危機,比如不少閩系和粵系房企。
以泰禾為例,去年開始泰禾始終被資金鍊陰影籠罩,從今年3月到6月,泰禾一口氣賣掉蘇州、杭州、南昌、廣州、濟南、鄭州等10個項目的部分股權,這才稍微緩了一口氣。
但因為前期泰禾大肆加槓桿,上市公司大股東泰禾投資幾乎將其股份全數質押,黃其森再想股權融資已經沒有多少餘地,而泰禾的股價也從最高點的40多元一路跌至除權除息後的六塊多錢。無米下鍋的泰禾已經從2018年5月份後寸土未補,目前泰禾待開發的計容建築面積僅400多萬平方米。
泰禾在激進的樓市掘金者中並不是孤立的。昔日華南五虎之一的富力在近200億收購萬達酒店後,今年一季度公司淨負債率繼續上升至210%,現金短債比不到1,資金缺口超過百億,7月份富力集團一份內部文件要求下半年將暫停拿地。泰禾、富力、融創、陽光城都算激進的房企,激進當然也不能算一種錯,但要分時間。企業家難就難在,不僅要與市場搶時間,還要與政策賽跑,跑不過的,都要被淘汰。
再來看萬科,上半年萬科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均實現了增長,這當然也在情理之中,房地產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二八效應加馬太效應,頭部企業只會越來越好。但當然不能躺着賺錢,華夏幸福也算頭部吧,在去年產業城發展面臨國家政策調整、PPP模式遇阻後,也不得不大量轉讓項目,一度掉落十名之外,引入平安才見好轉。
但萬科總體來看,發展十分順暢,不看上半年淨利潤,僅截至6月底持有的貨幣資金就高達1438.7億元,遠高於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長期負債的總和666.5億元,淨負債率35.04%。
手上持有的貨幣資金越多當然企業經營騰挪的空間就越大。今年6月份在和碧桂園董事長楊國強見面的時候,楊國強也説,手上有一兩千億的資金,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就是不管是拿地還是做其他產業不必畏手畏腳,壞事就是資金也有持有成本。於萬科而言,好事是資金成本很低,根據中報顯示,目前萬科五年期公司債成本在3.5%-4.54%之間,相較於大多國企都是很低的了。
業務方面,除了住宅開發,萬科的長租公寓、養老等新業務都在探索發展,但都在培育期。長租公寓目前萬科稱累計開業8.2萬間,其中74%位於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等14個核心城市,開業半年及以上的成熟期項目平均出租率為91%。但從投資收益來看,依然處於虧損狀態。
而養老業務被萬科當作未來第三次創業的潛在培育業務。祝九勝説,“對一個行業而言,很多人會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和判斷,對一個企業的發展階段有傳統的生命週期曲線的衡量,我個人更偏向把我們理解成第三次創業的階段,萬科35年前做了第一次創業,20多年前我們聚焦於住宅開發這個行業是第二次創業,現在是第三次創業,第三次創業的目的是繼續圍繞城市發展、圍繞客户的需求,構築我們的第二條增長曲線,這不是靜態的。”
這也是我一直説的,頭部企業的可怕之處在於,只要是看到未來有潛力的業務,即使當下賠錢也要佔有市場,虧了就算試錯,萬一成功了呢?手握一千多億的現金,不就是為了找到更多未來賺錢的機會嗎?
2
灰色萬科
萬科當下的穩健,風平浪靜之下也並非沒有問題。
首先是信任危機。萬科在市場上的口碑是經過二三十年累積起來的,但隨着企業的做大,信任危機開始出現。7月份,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曝光了廣東省佛山市萬科置業有限公司在當地出售的金域中央樓盤,將辦公用房包裝成公寓樓盤,出售給購房者,導致5800多名業主落户、上學成泡影。而且佛山市南海區國土城建和水務局稱,萬科私自將“辦公用途改為居住用途,未經規劃的,屬於違建”。
這個事為什麼要拿出來説呢?商改住是有嚴格要求的,萬科作為龍頭房企,三十多年的開發經驗,不可能不知道這個理。但萬科依然這麼幹,可不僅僅是銷售“宣傳口誤”的事,直接反映的是企業能否依法合規經營的問題。以萬科如此大的體量,基本可以確認的是,只要不出現大的決策性錯誤,就不會有倒下的危險,而“決策性的錯誤”,就包括觸碰法律紅線。廣東省房地產研究會研究員、律師竇雍崗認為,萬科在佛山金域中央項目中,不僅涉嫌虛假宣傳、欺詐銷售,甚至可能存在違規、違法建設等問題。
信任危機不僅僅出現在佛山,虛假宣傳、偷工減料、質量瑕疵,貨不對版萬科一個不少,重慶、廣州、南寧、青島、南昌……萬科在營收和利潤取得重大成功的同時,口碑的流失不容忽視。
其次是業務危機。在前面我們已經説到過萬科的多元化探索,儘管萬科的中報中對多元業務態度積極,但從過程來看,還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多元化探索出現的問題,在萬科的歷史上早就出現過,王石賣掉萬家超市,專注主業,但是後來做着做着,企業大了,就想要“跨界”。萬科的跨界算是比較多的,基本上地產相關行業都有所涉及,與地產不相關的也開始在做,很多都在探路階段。
體量大,就能承擔一定的試錯成本。萬村計劃,無論是萬科內部還是外部,都看出來了,出現了問題,早期的財務測算模型被打破,到實施階段才發現根本不是原來所估算的,最明顯的就是租金的漲幅,在原來萬科的估算中,每年是要漲10%的,但後來深圳相關部門要求壓在6%以內,而且隨着輿論的帶動,萬科想漲價已經很難,萬村計劃的暫停已經在所難免。
當然,業務探索不可能都一帆風順,萬科其實面臨的還是王石時代的老問題,當你去探索邊界業務的同時,你的觀念、決策、人才、激勵、研究等各個部門,能否支撐起新的業務呢?比如,你是不是已經決定賺慢錢、小錢了?
從萬科今天遭遇到的信任危機來看,規模與利潤導向開始失控,這家龍頭房企似乎並沒有做好賺慢錢、小錢的準備。
當然,企業大有大的好處,那就是一些個小磕小碰不會讓企業傷筋動骨。而且很多時候,雖然“船小好調頭”説的沒錯,但船大並不是問題,不好調頭可以不掉頭一直往前走。房地產行業,龍頭企業的優勢就在於,不管中國的城市化到達了什麼樣的水平,只要還需要住房,還需要舊改,還需要改善,那麼笑到最後的,一定是“剩”下來的。
當然,信任危機和業務危機,都能及時止損。萬科真正的潛在問題還有,這個完全由職業經理人(萬科內部稱事業合夥人)主宰的企業,在創始人退休,在大股東放權的情況下,怎麼保證它始終為股東利益服務。
舉一個簡單例子,在8月20日萬科發佈上半年業績後,有媒體就質疑,萬科報告期內,實現合併淨利潤192.84億元,其中歸母淨利潤118.4億元,同比上漲29.16%;實現少數股東損益74.44億元,同比暴增69.22%。少數股東損益佔合併利潤比重,由2018年全年的31.45%,繼續攀升至38.6%。但相對應的,2018年全年和2019年上半年,萬科少數股東權益佔比分別為33.89%、30.73%。這意味着萬科賺的錢,被少數股東,即合作方分走了近四成,而且是出更少的錢,佔有更多的利潤。
這個問題嚴不嚴重呢?少數股東損益,當然在大多地產公司都有,畢竟合作開發已經是公認的模式,祝九勝也説要“善待合作方才能更多地獲取土地資源和項目資源”。但對比同行業,比如碧桂園2018年少數股東權益佔比30.03%、少數股東損益佔比28.68%;旭輝集團2018年少數股東權益佔比48.22%、少數股東損益佔比僅24.01%。萬科這種“善待”的模式有無必要,對投資者來説是不是公平呢?
萬科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從王石最初放棄大股東資格後,一直有如何避免“內部人控制”的討論,今天依然存在。“寶萬危機”之後,萬科並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參考資料:
《5800多名業主被坑,央視喊話萬科再大的店也不能欺客》,央視財經;
《踏空者富力:淨負債率飆升至210% 如何拆解危局?》,中國網;
《黃其森的泰禾“還魂”否》,稜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