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吉利退坡
格隆匯 09-23 08:36

作者:Eastland

來源:虎嗅App

2019年H1,吉利汽車銷量65萬輛、同比減少15%。7月8日,吉利汽車發佈業績預警——2019年H1淨利潤將同比減少40%。此外,吉利汽車將2019年銷售目標從151萬輛下調到136萬輛,較2018年減少9.3%。

與2018年H1(營收537億、同比增長36;淨利潤66.7億,同比增長54%)相比,吉利汽車正在“退坡”。

2018年銷售額突破1000億、銷量達150萬輛、淨利潤125億……這些光輝的數字或許會被吉利自己仰望若干年。

自主品牌龍頭

1996年在浙江台州臨海買下800畝荒地建造廠房、1998年第一輛汽車下線、2000年拿到第一張轎車生產許可證、2008年借殼國潤控股(00175.HK)……李書福用12年圓了自己的汽車夢。

2009年、2010年吉利汽車營收分別達到141億和201億,同比增幅分別為228%和43%;2011年起,吉利汽車業績連年萎靡不振,2014年營收217億,同比下降24%。

2015年起,吉利汽車營收連續跨越300億、500億、900億、1000億四個關口。2018年營收1066億,儘管同比增速降到15%,但在中國車市整體下跌4%的背景下算不錯的成績。

有人預言吉利汽車將會盛極而衰,不料2019年H1營收真下降了11%。

2017年,吉利汽車銷量達124.7萬輛,同比增長63%,超額完成110萬輛的銷量目標。2018年初公佈的銷量目標為158萬輛,實際完成150萬輛,完成度94.9%。2019年初公佈銷量目標為151萬輛,意思是“比2018年多賣1萬輛就好”。

但是2019年H1,吉利汽車只完成65萬輛(其中吉利59萬輛、領克6萬輛)、完成度43%。吉利只得把年度銷量目標下調到136萬輛,較2015年減少9.3%。這是吉利汽車連續第二年沒有完成年初制定的銷量目標,也是2014年以來第一次負增長。(注:吉利汽車持有領克50%股權

儘管銷售下滑,吉利汽車仍穩居自主品牌銷售冠軍寶座。2019年H1,排在前三位的品牌是大眾(140萬)、本田(75.7萬)、豐田(69萬),吉利汽車排名第四。

近年來吉利汽車出廠均價上升趨勢明顯,但仍不足以引發質變。

2014年吉利汽車出廠價不過5萬元出頭,是典型的低端產品;2016年回落到4.2萬元;2017年,帝豪GS、帝豪GL兩款“高端”熱銷(佔到總銷量的41%),出廠價躥升至創紀錄的7.4萬元;2018年,領克槓起“高端”大旗,將出廠均價拉高到7.9萬元。

     (注:2017、2018年數據包括領克)

2019年中報未來公佈出廠均價,但披露“終端售價8萬以上的產品佔比71.3%。”

2019年H1,吉利賣得最好的是博越(11萬輛)、帝豪(8.6萬輛)和繽越(6.9萬輛)。三款車在終端的價格區間分別為6.88萬~16.18萬、6.98萬~9.88萬、7.88萬~12.98萬。博越、帝豪銷量同比分別下降21.1%和29.4%。新面孔繽越橫空出世,避免總銷量的斷崖式下跌。

總體而言,吉利正努力擺脱“低端”形象並取得一些進展,但“道路是曲折的”。

自主品牌的通病是心裏沒數、以多取勝。一搞就是幾十款,萬一哪個“爆款”了呢?

吉利汽車在售車型達23款,假如每個車型提供5種配置,需要同時提供的款型超過100種。不算領克,吉利汽車半年銷量不到60萬,卻有100款車型,規模效益遠遜於合資品牌。

2019年H1,大眾兩家合資廠在中國賣出140萬輛,車型也才28款。本田、豐田的合資廠在中國投放的車型分別為18款、17款。

銷量相對小、款型相對雜、技術底藴薄、品牌溢價無,自主品牌經濟效益難敵合資品牌。大眾、本田、豐田等合資廠淨利潤不見得高,向母公司輸送的利益才是關鍵。

車中“小米”

2018年吉利汽車銷量達到創紀錄的150萬輛,毛利潤率亦突破20%、金額達到215億元。2019年H1,毛利潤率大幅跌至17.8%,毛利潤85億元。

2014年吉利汽車毛利潤率較2013年降了2個百分點,每賣一輛車只賺9500元。

2017年及2018年,毛利潤率顯著回升,每賣一輛能賺1.4萬餘元。

2019年H1,雖然單車出廠價高於2018年,每台車卻少賺1300元。

到目前為止,吉利汽車仍是靠性價比佔領市場的低端品牌。以2018年賣了6.2萬輛的新遠景SUV為例,“1.4T+CVT”版配備9英寸高清觸控屏、語音控制、高清行車記錄儀、360度3D合景影像系統、胎壓監測、電子駐車、內置高德導航、海量音樂免費暢聽……100多萬的豪華SUV不見得有的“黑科技”,吉利10萬元以內全給你!形象地説,吉利就是汽車中的小米。

過往12個月(2018年H2及2019年H1),吉利汽車淨利潤剛好100億元。9月20日收盤價對應市值摺合人民幣1073億元,市盈率10.7倍。估值在合理範圍之內。

 吉利的投機心態

2015年11月,吉利宣佈開始實施“藍色吉利行動”。這個“五年計劃”的目標是2020年之前新能源車銷量佔比達到90%。

2016年,吉利汽車將藍色行動細化為:純電動汽車(EV)佔三分之一、混合動力車(主要是插電PHEV)佔三分之二。

“藍色吉利行動”實施以來,銷量暴漲的卻是更加耗能的SUV車型。

2018年,博越、遠景、領克等SUV及“跨界”車型銷量達85.4萬輛,同比增長34%。新能源車只售出6.7萬輛,佔比4.47%。

吉利汽車在2018年報中稱“新能源車銷售佔總銷量的5%”,是把4.47%四捨五入為4.5%,再把4.5%四捨五入為5%,不知哪國體育老師教的,還不如把0.0447四捨五入為0!

就算佔比達到5%,距90%這個目標還是太過遙遠,“藍色吉利行動”已經成為一個笑話。

相比之下,比亞迪執行新能源戰略堅決得多,2018年新能源車銷量達22.7萬輛(與燃油車平分秋色),相當於吉利的339%。

對吉利來講,新能源是情懷,SUV是實利。高調發布“藍色吉利行動”,心裏想的卻是——SUV好賣就拼命賣。新能源車的補貼要退坡、需要觀望;動力電池技術及產能有待提高,等技術成熟、價格降下來再説。

吉利在新能源車生產研發方面沒有真正發力,在動力電池領域的佈局也相對遲緩。2017年4月,吉利與LG化學簽約,開始涉足動力電池生產。2018年12月,與寧德時代成立合資公司,註冊資金10億,吉利佔49%。

以吉利為代表的自主品牌車企,靠靈敏的嗅覺或者説對中國本土市場的理解,而且“反射弧”比跨國公司短,“搶食”SUV蛋糕獲得成功。

但當“國際大牌”回過味兒來,自主品牌難以招架。吉利汽車宣稱“近10年研發投入累計近千億”,但與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曆史的品牌相比,無論技術底藴還是品牌形象都顯得蒼白。

消費者信吉利的“10年1000億”還是信“德系”的100年,市場已經給出答案:2019年德系品牌SUV銷量暴漲54%,吉利是最大輸家。2019年8月,銷量提名前十的SUV品牌中,只有吉利負增長。

上汽大眾、一汽大眾在品牌、空間、配置、價格等維度對吉利構成強大壓制,8月份銷量均超越吉利,南北大眾SUV車型單月銷量逼近11萬輛。

以上汽大眾為例,可歸類為緊湊型SUV的有三款同時在售——途鎧、途嶽、途觀,三款車低配版終端價分別為11.8萬、13萬和13.9萬。

中大型SUV途昴X車身尺寸為4905(mm)*1988(mm)*1719(mm),空間大、外形硬朗,而且還是在中國有無數粉絲的大眾品牌。其兩驅版、四驅版低配價分別為26.6萬和28.6萬。

領克SUV四驅版要18.88萬,還是緊湊型、車長僅4448mm。

大眾品牌值3、4萬吧?空間比你大一個層級,多賣3、4萬沒問題吧?德系車的品質比吉利高出的部分值3、4萬吧?

儘管有10萬元差價,但大眾SUV品牌、品質、空間等方方面面的優勢會“誘惑”相當一部分潛在用户越過那不算寬的“護城河”。

自主品牌車要縮小與德、美、日等汽車強國的差距非常困難而且沒有必要。燃油車被禁售是早晚的事,有些國家已經有了時間表。

比亞迪主攻電動車,試圖“彎道超車”也不容易,但大方向是正確的。吉利還在向燃油發動機、變速器等方面投入時間和金錢。就在2018年4月,吉利汽車與日本愛信精機合資成立合資公司,註冊資本1.17億美元,吉利間接持股40%。

吉利“樂不思蜀”地大賣燃油車,電動車進展緩慢,是投資思維作祟。

十年前大方向還不明朗,致力於電動車有賭的意味。如今大方向已經很清楚,而且明知道不可能在燃油車禁售前超過德、日,卻死守燃油車,想着多賣一台是一台,不就是在投機嗎?

德系、日系掃掃“庫底兒”就可繼續賺燃油車的錢。吉利投入鉅額研發費用並採用合資方式,獲得即將被淘汰的技術,不過是想博取“賺最後幾個銅板”的機會,還不一定能賺到。

距2020年只有一個季度,看吉利如何做到“新能源車銷量佔比達到90%。”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