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沸腾海底捞,泡沫知多少
格隆汇 09-05 09:36

作者:astland 

来源: 虎嗅APP

1994年,海底捞在四川简阳开出首家火锅餐厅。

2018年9月,海底捞在香港主板IPO、募集资金75.6亿港元,刷新中式餐饮企业公开募集的全球纪录。

2019年8月29日出炉的福布斯《新加坡富豪榜》,海底捞(06862.HK)创始人张勇的名字赫然出现在榜首。

按9月3日收盘价,海底捞市值1974亿港元,约合252亿美元。张勇夫妇直接/间接持有68.6%,市值超过170亿美元。

过往12个月(2018年H2+2019年H1),海底捞净利润19.1亿元,约合21亿港元。以此计算,海底捞市盈率高达95倍!

同在香港主板上市,“纯互联网公司”腾讯市盈率为32倍,“半互联网公司”小米只有18倍。火锅连锁店的估值水平达顶级互联网公司的3倍,说“没泡沫”难以让人信服。

资本市场并非“不识数“,只不过腾讯市值太大、小米短期也难见起色,不如凑热闹去炒海底捞,赚些快钱。

海底捞当前估值无疑存在泡沫,问题是泡沫什么时候破,或海底捞能否以业绩填充。

营收增长主要靠开新店

2018年,海底捞服务1.6亿人次,平均翻台率5次/天,营收170亿元,同比增长59.5%。上市前的2016年、2017年,营收增速分别为35.6%和36.2%。

2019年H1,营收117亿,同比增长59.3%。

2018年以来,海底捞营收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猛开新店

截至2018年末,466间门店中430间位于中国大陆,36间在海外。2019年6月末,门店总数达593间,其中550间位于中国大陆的116个城市。

海底捞门店人均消费有两个特点——

第一,一二三线人均消费差距远小于收入差距。例如2018年一线城市门店人均消费比三线以下城市高15%,分别为106元和92元。但一线城市北京的收入不会只比三线城市邯郸高15%。

第二,人均消费增长缓慢。2018年,一线、二线城市门店人均消费分别比2017年高7.9%和2.4%,三线及以下城市人均消费下降了2.6%。

2018年,位于中国大陆、开业一年以上的可比门店数为136家,总收入75.9亿,单店收入5580万,较2017年增长7.4%,远远低于近60%的营收同比增速,说明海底捞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开店。

2019年H1,开业一年以上的可比门店数达228家,总收入58.5亿,单店收入2570万,同比增长4.3%。

不论是人均消费还是可比门店收入,增长都是个位数,海底捞每年近60%的营收增长主要来自于开新店。

海底捞高估值的基础是开店“又快又好”,但对中国大陆能容纳多少家海底捞不应盲目乐观。有预测说是3000家,这有点扯。能否把现有550家翻倍到1100家,还保持5000万以上的单店收入,要打个大的问号。

餐饮连锁企业靠门店数推动营收增长很正常、很健康,但拿来与互联网公司比就是“关公战悟空”了。

互联网公司为1亿用户或2亿用户提供服务的成本只差个零头(主要是带宽和服务器费用),海底捞为100位还是200位客人提供餐食的成本不会只差个零头!

利润率下降成趋势

海底捞主要成本可以分为三大类:原材料及水电费、人力成本及差旅费、租金及折旧。海底捞财报没有专门列出毛利润,但从营收中扣除上述三类成本,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毛利润了。

2016年,一线城市人均消费也才95元,整体毛利润率达21.2%。其后人均消费逐年上涨,毛利润率逐年下滑且幅度扎眼。

2019年H1,一线城市人均消费已达110元,毛利润率只有14.4%,较2016年低6.8个百分点。

2016年海底捞位于一线城市的门店,能够从每位食客身上赚取20.2元毛利润;2019年H1只有15.8元,较2016年下降21.6%。

2018年,海底捞新开门店200家,人员工资和食材成本均增加了60.8%,而且只比营收增速高一个百分点,可谓“神同步”,说明海底捞运营之规范、成本控制能力之强。

租金支出增长65.1%,比营收增速高5个百分点;水电费增长70.6%,比营收高10个百分点;折旧及摊销增长91.6%,比营收增速高31个百分点!

新开门店的装修、添置设备令非流动资产大增20亿,几乎翻了一倍,2018年折旧与摊销达到6.89亿,相当于财年净利润的42%。

百分比视图更清楚地显示出海底捞强悍的成本控制力。在急速扩张中,肉食、人力成本大涨的背景下,三大主要成本占营收的比例有两项温和上涨、一项下降。

食材、人力成本上涨是外因,难以通过提价完全转嫁给消费者;大开新店造成折旧、摊销的大幅上涨是内因,短期内亦难消除。不论外因还是内因,海底捞利润率进一步下降已成不可避免的趋势。

海底捞再优秀也是火锅店!每多接待一位客人就要多准备一份食材,还要让TA有位子坐、有服务员为TA服务,房租、水、电方面的支出均与接待量成正比。而腾讯多接待100万微信用户或游戏玩家付出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其实香港资本市场对餐饮企业的估值并不高,呷哺呷哺市盈率为23倍、大家乐26倍、大快活18倍、味千5倍……海底捞市盈率超过90倍,是个异数。

股权结构藏玄机

基本面绝佳只是海底捞暴涨的原因之一,流通盘小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海底捞上市主体为2015年7月14日于开曼群岛注册的“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海底捞(开曼)的股东是张勇夫妇、施永宏夫妇及五位高管控制的一系列BVI公司(英属处女群岛)。海底捞(开曼)的孙公司——Haidilao Singapore(2013年在新加坡注册),是所有经营实体直接控股股东。

2018年IPO时,海底捞以17.8港元单价发行4.245亿股,其中3.86亿股(占总发行量的91%)由国际承配人“消化”,只有3820.8万股在香港本地发售。

国际配售部分中,高瓴、景林、雪湖等基石投资者认购数占扩大后股本的3.12%。香港发售只获得不到5.56倍的超额认购,说明IPO时散户热情不高。

在海底捞已发行的53亿股当中,两对创始人夫妇持有45亿股;其它高管持有4亿股;基石投资人持有1.65亿股;参与国际配售的其它机构投资者持有大约2亿股;香港中小投资者持有的3000多万股仅占总股本的0.6%,市值10亿港元左右。

只要创始人、高管、基石投资人拿住不动,市面上的流通盘仅为总股本的千分之六,几亿港元就可以四两拨千斤地把股价炒高,为高价增发或套现创造条件。

玩资本的高手

Haidilao Singapore在中国大陆拥有两个“外商独资公司”——四川新派、上海新派。

搭建VIE架构的关键步骤是这两家对四川海底捞所经营门店的系列收购。

2017年8月15日,四川新派以2.72亿对价向四川海底捞收购海鸿达、简阳市海底捞、焦作市清风海底捞、天津海底捞餐饮管理等公司股权,上述四家公司统共经营89家海底捞餐厅,平均每家收购价306万。

2017年8月15日,上海新派以8155万向四川海底捞收购杭州、江苏、宁波、上海、深圳、苏州、武汉等七家子公司100%股权,这七家公司运营80家门店,平均每家收购价102万。此前,上海新派收购厦门海底捞(运营12间门店)的对价仅为1308.8万元,平均每家109万元。

重组是左手倒右手,价格高低与外人无关,不过海底捞在招股文件中称“定价依据《独立估值报告》”。

截至2019年6月30日,海底捞在全球的门店总数达593家,按1974亿港元市值来计算,每间门店价值约合人民币3亿元。2019年中报披露,这样一家店半年营收2570万、毛利润283万。

通过重组、上市,张勇让每家火锅店的价值增长了150倍,绝对是资本高手。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