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ZAO”化弄人
格隆汇 09-02 20:15

作者 | 啄木鸟D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

刚刚过去的周末,毫无预料地被ZAO这款换脸App以及各路粉黑文章刷了两天,心情堪称奇幻复杂。先是玩命燥,然后人仰马翻,最后大家都回过神来,微信手起刀落,把这个小妖精给禁了。

这场景怎么那么熟悉。

哦哦,想起来了,那是一年前的8月,也是下旬。当时有个姓罗的胖子在做手机,后搞出来了个“ZD短信”,刷了一波屏。有那么一两天几乎是人人都在发“ZD短信好好用”。

好用妳倒是用啊。

连一周都没挺过就下架了。后来四季度三家公司又联合起来玩了一次(我不说具体名字了),三款意淫逆袭微信的App同台发布,转天又全部被微信手起刀落给咔嚓了。

互联网时代的人,每天都生活在传播学的案例当中。

ZAO这个玩意儿出来之后,先是有很多人在玩,然后有人开始担忧隐私泄露,然后开始发现用户协议里面的霸(流)王(氓)条款,然后有人把ZAO的创始人也扒了出来,不出意料,是当初搞出来陌陌的那两位大仙。

最后,用ZAO换脸玩得火热的那帮人开始跑来看自媒体口诛笔伐的文章,先前吃瓜的那波人成了新瓜,而远处旁观的也参与进来吃瓜:一场瓜甜籽蜜的狂欢。不由得感慨系之,好个热闹的周末!

这个ZAO,玩到今天,其实最燥的那股劲儿已经过去了。正好。趁着它开始降温,我正有几句的必要了。

1

事关隐私,不能含糊

ZAO被人们痛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它的用户协议。

到今天再去下载ZAO的时候,最初的霸(流)王(氓)条款已经改得文明多了。我把最初刚刚上架时候的用户协议做个比较,就看出来了。下图是用户协议第6条,左边是刚上线的版本,右边是最新的版本。

仔细一看不难发现,最新版本里面去掉了大量的霸王字眼,例如“完全免费”、“不可撤销”、“永久”、“可转授权”、“可再许可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对用户内容进行全部或部分的修改与编辑”、以及“对修改前后的用户内容进行信息网络传播以及《著作权法》规定的有著作权人享有的……财产权利”等等。

说白了,你的脸一旦上传给了ZAO,就变成它的资产了,他可以使用、修改、编辑、传播、甚至是获利。并且它的这些行为,都是你授权它的。

呵呵。

估计是发出来之后自己都觉得不妥了,于是不久之后这个“第6条”就被“修改”了。修改之后比之前整整少了150字!

说实话,我第一遍读到这个“用户协议”的时候,内心就产生了对这个App的厌恶;因为凭借中学学的那一点粗浅法律知识,我就能够判断,这里面很多条款自身就有很大漏洞。

用户协议属于格式合同,《合同法》的法理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合同内容与现行法律相抵触的,合同属无效合同。

况且任何正规的App都需要用户主动勾选“已阅并同意”的那一栏,像ZAO这种直接把客户协议放在底部,希望你不看直接略过的,本身也构成了违规。

这一切,背后折射出,制作这款App的,其实就是一群法盲。

当然,这只是凭正常人的逻辑去判断;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他有意这样做的呢?不排除。

事实上,现在举国上下大兴“刷脸”的时候,一张脸基本上就包含了所有密码,如果能够得到一个人的“脸码”,那么反是需要刷脸的地方,都可以畅通无阻了。手机开屏、小区进门、家门开锁、便利店买东西、甚至是线上支付……

这时,我们再看一遍ZAO的用户协议修改之前的第六条,是不是不寒而栗。它就在这样明目张胆地告诉你,我要把你的“脸码”拿去在互联网上编辑修改传播获利,而且出了事不怪我。

哇!好棒!棒到我都不敢用了……

2

我之蜜糖,人之砒霜

对于纸巾宅男来说,ZAO无疑是重磅福利。但对于公众人物来说,这款App简直就是灾难。

关于AI换脸的技术会玩出哪些花样,网上的Tips已经很多。把川普换成暴走漫画,把朱茵换成杨幂,把扎克伯格讲话换成别人等等,这些都算纯良的了。

而邪恶的,比如某一天,某公众名人的脸被好事玩家换到了不雅视频上去。这位名人当然知道不是自己,但不明真相的群众如何鉴别呢?还有的人也并不真心去鉴别,只是事情一出就开始起哄,哇塞现在某某又咋咋了,等等。

别有用心者会拿这个名人的视频去敲诈勒索,而这位名人反过来却不知道伤害自己的那个人究竟是谁,到时成千上万个人在用这个App,谁做的这个换脸的动作,很难查。而且ZAO估计也不会去配合,它总不能砸自己的牌子吧。

即便是你把ZAO干掉了,但是它的条款里面有,他的关联公司还可以用你的信息,而且互联网这个东西,一旦你的信息被放了上去,那就会自动传播,想拦都拦不住。

所以,一旦“脸码”被泄露出去,这就是一种弥散式的伤害。

AI换脸技术一旦日臻完善,视频可以做得天衣无缝,到那时验真的复杂程度会高到惊人,需要动用大量的公共资源。最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两个,第一是没有人再拍视频,或者是拍了也不会发到网上去,因为会被别人改掉;第二是网上见到的视频将没有人相信,因为无法得知是被改过几道手的。

这两种情况,无论任何一种出现,都将会带来全社会的信任危机。

但是话说回来,ZAO所使用的“AI换脸”技术,其实并不是一个新东西,更不是ZAO独创的。早在2017年,美国就有公司开发出了基于生成式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的深度学习技术,搞出了DeepNude和DeepFakes这两款产品,其中DeepNude是“AI换衣”,而DeepFakes正是“AI换脸”。

“AI换衣”不用说了,一个穿着正常的人可以在电脑里被yy称一丝不挂或者各种穿戴上各种火爆衣饰,这已经带来很大的伦理问题;而“AI换脸”的问题就更大,因为脸是一个人最主要的辨认指标之一,如果把脸换了,可以说就是换了一个人。

这两个技术活宝,因为所涉及伦理冲突太过严重,后来在美国被叫停了。没想到这次改头换面,被陌陌的两位创始人,玩到中国来了。

3

“AI换脸”:技术有罪吗?

2014年8月8日,前快播创始人王欣被捕入狱。在狱中接受审讯的时候,王欣说,技术是无罪的。

的确,技术无罪;

但是使用技术的企业,却有它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正如相对论本无罪,但滥用核武器就是人类大忌。

当下的互联网公司,正是太多强调技术,太少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

同一段视频,两个其他所有地方都一样,只有脸不一样,这哪个是正版,哪个是盗版,如何鉴别?如果双方真的都坚持自己是原创,是对方把自己的脸给换了,那还真就僵持不下了。为这种事打官司?不值得的。况且验真环节则会消耗大量的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造成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从这一点上,ZAO就是技术滥用的典型例子。他也许不是直接在作恶,但是他却是在恶作剧。

从小处说,即便没有那么多脑洞大开的人,老百姓只是玩玩而已,那么用这种App把自己的脸换到剧里面去,真的就能体验当明星的感觉吗?当然没有。

只是把脸换进去,而演出的过程从头到尾都并没有参与,这种感觉一定是怪怪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太监看妃子侍寝。

对看视频的人而言,剧是耳熟能详的剧,甄嬛传的孙丽陈建斌,孝庄秘史的宁静马景涛,射雕英雄的黄日华翁美玲,哪个形象不是深入人心,这时你的朋友圈里偏偏有人要发一段把自己头像换上去的视频,估计此时观看的人心里最多也就是两个字:呵呵。

两边的人,一边是假假地制作,另一边是假假地观赏,这种奶头乐的游戏,浪费时间,消耗正能量,当真无聊至极。

而从大处说,万一某一天,有玩家脑(别)洞(有)大(用)开(心)了,把竞选的两位美国总统头像对调,或者是把警察和暴徒搏斗双方的衣服给换了,再在配合上西方媒体那种煽风点火颠倒黑白的本性,估计就永无宁日了。

呵呵。

4

人“ZAO”有祸

这款ZAO刚上线不久之后火爆的时刻,服务器曾经宕机。

业内人士说,即便是简单的美颜App,一个手绘滤镜往往就需要几百万的投入,包括训练AI的大量手绘作品的制作等等;而像换脸这样技术,背后所涉及的成本将更加高昂。

显然,ZAO这款产品是烧钱烧出来的。

我曾经请教一位高人,谈及互联网企业的意义。

那位高人一语道破,说互联网企业能做的有益的事情,大多围绕着三件事:社交、通信、电商这些都是使人类社会运行的效率得到提升,缩短人与人之间距离,长期来看可以推动社会的变革演进。

这是让技术为人类造福的例子。

反观类似ZAO这种存在,种打着“社交”的旗号,通过雕虫小技哗众取宠,浪费人们的时间精力,而且制造混乱,甚至是有意骗取用户隐私,那么使用这种技术便是有害的。

俗话说:天燥有雨,人燥有祸。

这款名字叫“燥”的“AI换脸”App,它的诞生就是当下资本浮躁的产物,创造它的人为了一炮打红,急功近利,可以全乎不顾企业的社会责任与道德准则。

对于ZAO这样的存在,爆款之后随即翻车,恐怕已是最好的结果。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