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35岁,这个时尚帝国,要破产了
格隆汇 08-30 17:48

作者:杨莉

来源:投资界PEdaily

没想到,这个时尚帝国猝然坍塌。

据彭博社报道,全球大众时尚品牌Forever 21正在准备申请破产保护,公司现金流即将枯竭,周转不灵,举步维艰。据知情人透露,虽然公司曾积极寻求融资,但进展缓慢,因此准备申请破产,以求实现资本重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曾经风靡全球的Forever 21早已深陷泥潭。2016年,Forever 21宣布退出比利时市场,这就像是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触发连锁反应——随后,Forever 21先后退出欧美及亚洲市场。

四个月前,Forever 21中国官网、京东和天猫旗舰店暂停运营,正式退出中国市场。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继2009年后,Forever 21第二次败走中国。

Forever 21只是行业的一缕缩影。2018年全球最大的女鞋生产商之一的NINE WEST(玖熙)申请了破产保护;英国高街服饰零售商NEW LOOK 2018年年底宣布退出中国市场;2019年8月,曾经年入30亿的鞋企富贵鸟退市……眼下,还有无数“Forever 21”们苦苦挣扎在生死边缘。

创业35年

韩裔夫妇缔造快消神话

Forever 21曾是最受美国年轻人欢迎的大众时尚品牌。

1984年,韩裔夫妇张东文和张金淑拿出打工积蓄,在加利福尼亚州高地公园镇开设了一家25平米的小型服装店铺,命名为Fashion 21,最初市场目标定位是儿童和青年。

Fashion 21与美式风格截然不同,在美国时尚品牌中独树一帜。品牌充满着青春、甜美之感,设计简单轻巧、颜色亮丽。可以说,Fashion 21是一股清流,直击美国市场。

这对从韩国移民美国加州的夫妇,凭借着快速、性价比和苦干,很快崭露头角。其女儿曾夸耀母亲擅长销售,非常精明,知道什么东西应该卖什么价格。或许是踩中了美国服装市场的痛点,或许是抓住了消费者对价格的需求,Fashion 21蒸蒸日上,开店第一年,总销售额就高达70万美元。

1989年,Fashion 21入驻美国加州全景市的PANORAMA购物中心,第一家购物中心时装店落地,发展势头强劲。创始人认为Fashion 21已经成为一个能够“forever”的品牌,于是正式更名为Forever 21,寓意品牌永存。

自此,Forever 21一路高歌猛进。1997年,踩着每6个月就开设一家新店的节奏,Forever 21已经拥有40家店铺。而后,Forever 21一直乘胜追击,从一家小型服装店铺,摇身一变成为美国销售量排名前5位,坐拥全球500多家连锁店的快时尚巨头。据2013年福布斯数据,Forever 21创始人夫妇身家高达45亿美元。

目前,仍旧可以看到往昔对Forever 21品牌的介绍:美国年轻人最喜欢的服饰品牌,曾多次出现在热门美剧中,比如《Gossip girl》和《生活大爆炸》,美国年轻人对Forever 21的喜爱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形势急转而下。迫于经营惨淡,营收不利的窘境,Forever 21先后退出欧美、亚洲市场,甚至两次败走中国,表现乏力。创始人张东文曾在谈论经营哲学时表示,流通业不是100米短跑,而是马拉松。然而,迅速崛起的Forever 21,如今却在这场马拉松赛事中后劲不足。对企业而言,融资不顺,现金流告罄,周转不灵,任何一点都可能成为致命一击。

这一次,濒临破产的Forever 21,可能真的要永远停留在35岁了。

两次败走中国

根本就不是中国女孩穿的款

中国市场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Forever 21也不例外。

2008 年,Forever 21正式进军中国市场。然而,Forever 21已经错失抢占市场的良机,再加之选址错误、店铺面积过小以及质量等问题,不到一年,Forever 21黯然退场。这也意味着,Forever 21的第一次中国掘金之旅,宣告失败。

然而,没人能够抵挡中国市场的诱惑。2011年,Forever 21再次返航。这一次,Forever 21率先开设了中国官网和淘宝商城旗舰店,大有一雪前耻的决心。值得注意的是,Forever 21走电商路线,要比为人熟知的有ZARA、H&M早得多。可惜,多样的款式和超低的价格仍然没有在中国市场掀起太大的波澜。

一拳头打在了棉花上。或许是基于第一次败退中国的教训,Forever 21在中国市场开店有些畏手畏脚。宣称“未来将在中国更多城市开设门店”的Forever 21,2012年至2017年在全国开店数量仅有22家左右,然而其主要的对手如优衣库、ZARA、H&M、GAP等国际快时尚品牌一直大举扩张,不断瓜分中国快时尚市场。

此外,款式风格、质量、店铺选址等问题仍旧是Forever21的致命伤。不少中国消费者在网络吐槽:“Forever 21根本就不是中国女孩穿的款。买了三次,三次都是坑,从质量到版型,完全不符合中国市场。”还有消费者直言,“这个牌子确实挺鸡肋的,感觉是来晚了,ZARA和H&M已经基本垄断快消市场了。”

中国消费者不买账,Forever 21举步维艰。从2018年底开始,Forever 21陆续撤出武汉、重庆、西安、郑州、香港等多个城市,其在台湾最后一家门店也不了了之。2019年4月29日,FOREVER 21中国官网、京东和天猫旗舰店暂停运营。随后,中国线下门店清仓促销,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至此,Forever 21的第二次中国掘金之旅,同样以失败告终。

中国市场只是Forever 21失利的“冰山一角”。据悉,Forever 21在英国的门店也在缩减,而日本的首家旗舰店已经关闭。据澳洲当地媒体曾曝出,Forever 21销量一直持续低迷。

ZARA、H&M...快时尚乏了

国潮开始崛起,击碎这条鄙视链

快时尚在中国历经十余年的发展,经历了2008年到2012年疯狂的扩张期,越来越多的快时尚品牌加入这股洪流,跑马圈地。然而近年来,由于消费群体的变化以及奢侈品和潮牌的围剿,快时尚品牌的生存变得愈发艰难。

事实上,不只是Forever 21表现乏力。据了解,从2017年2月开始,ZARA就关闭了中国区最大的旗舰店;同年7月,H&M放弃了每年在中国新增10%至15%家新实体店的目标;C&A也关闭了位于成都春熙路的全国首家旗舰店……快时尚品牌圈一时间呈唱衰之势。

各大品牌都开始了转型之路。试图保持在消费者心中的吸引力,在互联网时代站稳脚跟。但实际上,品牌鱼龙混杂、产品良莠不齐,单纯企图用互联网赋能,产生的效果是微乎其微。

在中国,Forever 21一直缺少本土化和差异化的打法。虽然在欧美有不少大牌和明星为产品站台,但是在中国区并没有区域代言人,大众对于品牌的认知度偏低。

而众多快时尚品牌的消退,也间接体现了国潮的崛起。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国潮崛起,它们“知耻而后勇”,夺回曾经被外国品牌抢走的蛋糕。

2018年被称为“国潮元年”。仅2018年上半年,淘宝就新增了100余家国潮店铺,优质的国潮原创店铺在淘宝已有300家之多。同时,《2019“新国货”消费趋势报告》也指出,中国消费结构正发生新一轮升级与变革,消费者对品牌品质的关注度正在提升,更多高品质、高价值的中国品牌商品受到消费者青睐。

国潮正崛起,击碎了“国外品牌优于国内品牌”的鄙视链,在快时尚行业卷起一场风暴。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