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browsing the Hong Kong website, Regulated by Hong Kong SFC (CE number: BJA907). Investment is risky and you must be cautious when entering the market.
5G手机发售我的流量和money都没了
格隆汇 08-16 09:15

作者:黄正榕 

来源: 新周刊

在5G未来临之前,数据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大家普遍认为,一分流量一分钱是合理的。但是5G正式商用之后,大家会有比起4G来更多而更快的流量,这时候按照数据使用量来划分资费还合理吗?

你还在为手机的‘不限量套餐沾沾自喜或是忧心忡忡?这个“假”业务的寿命,到头了。

近日,中国电信内部发文称,自9月1日起,运营商将在全国范围内停售达量限速版畅享套餐(俗称为“不限量套餐”)。

电信声称,此举是“为了减少达量限速规则带给用户的困扰,并进一步满足畅享套餐用户流量不降速的需求”,并宣称将于8月1日起对原有的普通版畅享套餐进行优化,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对此,中国联通也紧随其后并表示,业务套餐或有调整,后续将会有官方声明。

这也不是运营商第一次秀操作了,新浪吃瓜网友@芝士奶茶益力多也调侃道:“作为广州移动用户我觉得我目前用的这个限量的套餐流量真的够用,就是经常上不了网而已。”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说起来,最早关于不限量套餐的美好计划由美国提出。

2007年,苹果手机在美国的盛行掀起了上网浪潮。也是在这一年,美国电信巨头AT&T嗅到了商机,首提“不限量”数据套餐计划(Unlimited Data Plan)。套餐推出之时像野草般迅速蔓延。

还没舔完冰淇淋的甜,冰淇淋就融化掉到地上了。

2017年1月,随着4G技术的普及,中国联通为抢占市场先机挠破脑袋,灵光一闪,在美国的先河下推出了“不限量”套餐(亦称为冰淇淋套餐)。中国电信与中国移动也纷纷追随,相继推出了自家的无限套餐。

冰淇淋套餐出炉之初,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但冰淇淋始终是冰淇淋,再甜也是会化的。未果,一些网友还没舔完冰淇淋的甜,冰淇淋就融化掉到地上了。

有网友发现自己在上网的时候突然遭到了降速,去找中国联通进行查询后获知,“对不起,您的当月流量已经达到限额,降速后的最高速率为127.5Kb/s”。

网友们经常拿老用户和狗说事,没想到这下是所有用户都被运营商秀了一回。

运营商的这一操作,不仅是骚,而且还是网友们头顶的疑问号。说好的不限量套餐结果限量,限量起来居然还要这么慢,到底是怎么回事?

刚开始咬着咬着甜,到了最后满嘴都是渣。

事实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所谓的“不限量”其实暗藏标准:每一价格档位都有着规定的流量上限。流量使用量一旦超过了规定上限,便会被马上限速。而他们被限速以后还需要购流量包来给自己续命。

手机吧里的网友@杰芯电子对运营商的操作便表示了自己的不满:

“各种所谓的不限量都降速慢到你怕,刚支付都转了老半天,最后切换另一张普通套餐的网络支付成功的。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手机和运营商,限不限量真的是天壤之别!”

这么说来,“不限量”套餐更像是甘蔗:刚开始咬着咬着甜,到了最后吃得满嘴都是渣。

“不限量”套餐的糖果外衣融化,其内里的标准开始浮出表面,为人们所看到。广告宣传中的“流量不限量”根本就是一场盛大的骗局,幻想中的流量自由也只是网友们对于上网无限制的一个迷思。

“不限量”套餐的隐藏标准犹如悬在用户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让用户在上网时如履薄冰。

2018年6月7日,针对基础电信企业“不限量”套餐的隐藏限制条款等宣传问题,工信部发表声明,要求三大运营商对其宣传行为进行整改,即对其限制条款进行明确说明。

网友们的井喷式愤怒似乎告一段落,但对“不限量”的争议一直存在。

2018年6月9日,工信部整治运营商/新浪微博

“承诺流量不上限的是你,暗中定门槛又是你?”

说实在的,不限量套餐真的有可能存在吗?从技术层次上来讲,移动网络是共享基站,其总带宽有限,当局部网络流量使用过大时便会造成网络瘫痪。这么说的话,美国AT&T公司当年的不限量计划岂不是泡汤了?

事实上,AT&T公司自己也没有料到用户的需求量会给自己带来困扰。

2008年,在AT&T公司推出“不限量”套餐一年后,AT&T频遭断网困境。即使AT&T公司不断追加网络升级预算,也无济于事。

最终,“不限量套餐”于2010年被AT&T公司叫停,而最初效仿的其他美国运营商也不得不紧跟其步,狼狈离场。

业务被叫停后,美国一名facebook的网友Prateek Bhatt将自己被AT&T公司限流欺骗以及公司引导其办理新业务的流程全部展示了出来,其时间跨度足达三个月。

原来在2010年的时候,美国运营商在叫停无限流量计划的同时,开始了自己对原先套餐达量降速的网络调控。

“承诺流量不上限的是你,暗中定门槛又是你?”美国网友对于运营商的忍耐到了极限,他们找到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说明了自己的诉求。

终于,2014年10月28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AT&T公司提出诉讼,控诉AT&T公司在提供无限流量套餐时进行的限流行为(throttling)。

2015年,AT&T公司因限流行为遭到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处罚。

在外国,他们选择这么做

美国:置顶的只是优惠,小字里的附加条件才是关键。

2017年年初.为了迎合4G市场的需求,美国四大运营商又开始陆续提供自家的不限量套餐服务。不过,有了AT&T公司的前车之鉴,美国运营商在提供服务前明确说明了超额限速条款。

以美国第一大运营商Verizon的不限量套餐为例,其套餐新分为了五类:Start Unlimited, Play More Unlimited, Do More Unlimited, Get More Unlimited和Just Kids,这五个套餐分别对应35、45、45、55、35美元的价位。

而五个套餐的门槛又各有不同。套餐1在网路繁忙时会自动给用户降速,套餐2,3,4的降速门槛分别为25G,50G,75G,而儿童套餐的门槛只有5G。

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地查看他们的协议,你会鼻酸,这世界最长的路或许就是公司附加条款的套路:可能是为了锻炼用户的眼力,各大运营商的套餐中会将优惠置顶,而将附加条件用只有蚂蚁这么大的字来展示。

Verizon的无限流量套餐/Verizon官网

德国:套餐太贵了,买不起!

如果你去谷歌与德国有关的无限套餐,你会发现谷歌上的mygermanphone会显示:十分不幸,无限套餐在德国相对小众,德国只有Telekom和O2提供该项服务。

2018年年初,Telekom在德国本土也推行了不限量套餐。可是在德国本土,不限量服务真的没有Telekom想象中的那么左右逢源。

在Reddit社区里,用户marunga就对德国的不限量服务就表示了自己的不解。“不限量套餐真的很**贵,我指的是,80欧元,真的有必要吗?”

去到Telekom的官网,你会发现,德国人反而更青睐购5G送3G的流量套餐。而无限套餐MagentaMobil XL价格可高达79.95欧元。

Telekom的流量套餐/Telekom官网

日本:直白憨厚,只说“超额限速”。

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不存在“不限量”套餐的说法,日本人更加直白憨厚,直接将“超额限速”挑白了讲。

日本网民以日本三大主流运营商之一的NNT Docomo为例, Docomo官网舍弃了花哨的宣传,在其新资费计划中明确说明:若Gigaho套餐的流量使用量超过30G,网速就降为1M。

日本Gigaho套餐指明限速/Docomo官网

5G之下,原来的数据包是骗小孩

众所周知,5G的速度和容量相比起4G有大幅度的提高,在这一特性下,用户在不知不觉中使用的流量也会越来越多。

因此,有许多网友担心,中国电信取消不限量套餐实则是在变相涨价。更令人好奇的是,即将到来的5G时代会给资费和套餐进行怎样的洗牌重组?

据中国电信《关于调整电信畅享套餐的通知》显示,优化调整后的畅享套餐就是将以前的超额限速,改为按量收费。129元及以下畅享套餐外资费为5元/GB,199元及以上畅享套餐外资费为3元/GB。

不仅如此,中国电信还相应设置了套餐封顶规则,一旦用户当月上网费用达到600元,用户当月的上网服务就会被暂停。

上网服务被暂停?还能不能好好坐地铁了。

@Tsinghua-ideal便在新浪科技微博的底下评论:“双十一前商品都会涨价造成双十一降价的表象,现在5g快来了是不是差不多意思。”

数据包降价看似优惠,但是5G时代来临后,按照原有的数据量标准来进行收费是不是有点在骗小孩了?

在5G未来临之前,数据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大家普遍认为,一分流量一分钱是合理的。但是5G正式商用之后,大家会有比起4G来更多而更快的流量,这时候按照数据使用量来划分资费还合理吗?

2018年,通信世界网曾经预言称:新的收费模式将带来更多的付费模式,运营商需要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来定制自己的网络连接服务,给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当5G套餐进入市场后,流量套餐的结构会发生变化,并按照速率和服务级别来进行收费。

芬兰运营商Elisa就是全球第一个推出5G移动套餐的弄潮儿,在其推出的5G移动套餐中明确按照速率来进行收费。

Elisa的5G套餐约50欧元(近400元人民币),提供无限数据和75M/s的下载速率,区域内并不存在达量限速和达量收费,而是以速率收费来开拓了一个新的市场。

Elisa发布的网速变化曲线图

近日国内运营商的套餐资费也公布了,每个月199元到599元不等,这个价格有多少国人消受得起呢?花了大几百块,国内5G能否不限流量不限速呢?

流量套餐的推出不应只是单纯的加减乘除,而应站在用户的角度进行考虑。作为国企的运营商们更应有担当,而不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角逐游戏中让人们失望。

Follow us
Find us on Facebook, Twitter , Instagram, and YouTube or frequent updates on all things investing.Have a financial topic you would like to discuss? Head over to the uSMART Community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insights about the market! Click the picture below to download and explore uSMART app!
Disclaimers
uSmart Securities Limited (“uSmart”) is based on its internal research and public third party information in preparation of this article. Although uSmart uses its best endeavours to ensure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accurate, uSmart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timeliness or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ny views/opinions/comments in this article. Opinions, forecasts and estimations reflect uSmart’s assessment as of the date of this article and are subject to change. uSmart has no obligation to notify you or anyone of any such changes. You must make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on any matters involved in this article. uSmart and any directors, officers, employees or agents of uSmart wi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loss or damage suffered by any person in reliance on any 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 in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any offer, solicitation, recommendation, opinion or guarantee of any securities, virtual assets, financial products or instruments.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y restrict the trading of virtual asset-related ETFs to only investors who meet specified requirements. Any calculations or images in the article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
Investment involves risks and the value and income from securities may rise or fall. Past performance is not indicative of future performance. Please carefully consider your personal risk tolerance, and consult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 advice if necessary.
uSMART
Wealth Growth Made Easy
Open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