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車圈恆大”論:是危言聳聽?還是盛世警言?

近日,整個汽車圈又上演驚魂時刻——導火索則是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5月中旬的公開採訪中拋出的“車圈恆大論”。

一時間產業鏈猶如驚弓之鳥,上市車企股價紛紛跳水!到底誰在“裸泳”?除了規模靠前的幾家備受爭議之外,新勢力也難逃“口誅筆伐”。汽車行業真的“恆大化”了嗎?這到底是危言聳聽?還是盛世警言?

一、高負債率系車圈常態,國內主流車企優於海外

事實上,高負債率在汽車行業並非什麼新鮮事。近三年相關財報數據顯示,60%以上的資產負債率是全球巨頭的“基操”,福特的負債率超84%,通用超76%。

相比之下,國內車企負債率更低,且下降更加明顯,賽力斯一季度負債率下降超10%,比亞迪近半年下降了7%。

二、有息負債比成關鍵:海外車企鍾情貸款

事實上,負債率並不是衡量企業經營健康度唯一標準,負債構成中的有息負債更能反映其利用財務槓桿的程度。

在這一指標上,海外車企普遍偏高。例如,豐田、大衆等巨頭2024年有息負債均超萬億,其中豐田有息負債佔總負債的比例達到68%。

相比之下,國內車企有息負債水平明顯偏低,有息負債比普遍低於20%。吉利控股有息負債佔總負債的17%,奇瑞汽車有息負債佔總負債的12%,比亞迪更是隻有5%。

三、應付賬款的真相:規模的分化與產業鏈話語權的博弈

國內外車企的差異源於國內車企更依賴無息負債,主要構成是未到期的供應商貨款。

照理說,在行業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的挑戰之下,車企普遍延長應付賬款週期是事實。但從目前國內主流車企的情況來看,比亞迪平均127天結清賬款,長城爲163天,上汽爲164天,長安爲205天。

有趣的是,儘管魏建軍率先提出“恆大論”,說個別車企拖欠上遊供應商付款週期太長。但從數據對比來看,長城也稱不上優秀。

四、眼下的中國汽車業更需要什麼?

之前不少人預言中國車企會因爲負債高而“爆雷”,結果事實恰恰相反,海外車企的債務結構反而更令人擔憂。

當然,對於這纔剛剛崛起不久的中國汽車行業來說,“車圈恆大論”倒更像是在大熱天里給國內一衆車企頭上無差別的潑了一盆冷水,即便將其擡舉爲“盛世警言”也要有理有據不是嗎?

在筆者看來,此論調更像是在比賽中落後的隊伍,試圖向那些領先者們施壓的一種手段,表明上站位很高,實際上格局卻不大。有些像是打不贏的孩子使勁的哭鬧,然後想方設法的利用輿論給對手使絆。

實際上,作爲曾經的老牌強者,長城近年來卻有不少隱憂——轉型不力、銷量目標連續多年未達預期,因戰略和技術路線搖擺在純電、混動等關鍵戰場中都錯失了先機,暴露出戰略決策和戰術靈活性之間的失衡。

本以爲在去年行業“烈火烹油”中卻能創下史上最好盈利的長城,是要支棱起來了,然而到了今年一季度,長城就繃不住了——銷量、營收和利潤全面下滑,哈弗、歐拉、坦克的銷量全線下滑。

回想四年前立的“Flag”——2025年目標銷量400萬、營收超6000億,再看如今現狀,是否顯得過於兒戲了?

而當企業掌門人習慣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風格並將其代入管理之後,你會發現這一切似乎又變得合理了。不過,靠拉踩友商來打壓對手、擡高自己,最後打到自己的也不少。這次“迴旋鏢”是否又會扎到自己?還真不好說。

世界汽車產業正被重塑,中國汽車正駛向全球舞臺的中央。中國車企不僅在技術和產品上實現了真正的彎道超車,在財務健康度也表現出更優的勢頭。

然而,中國汽車產業的崛起,從來不是一局簡單的“文字遊戲”。它既需要用戶的支持,也需要企業的堅守和政策的引導,更需要整個行業對規則和底線的敬畏。

中國汽車的未來是放在那些永不言敗的實幹家手里,而不是指望於各路嘴炮和只會作秀的“流量明星”身上,特別是那種永遠只懂的片面歸因的“巨嬰式”家長。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