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關稅風險再起!蘋果成“第一受害者”,特朗普威脅將對iPhone徵收25%關稅

特朗普又出關稅“幺蛾子”。

蘋果股價週五收跌3.02%,最新報195.27美元/股,跌至一個月來的最低收盤價,最新總市值2.92萬億美元。

受關稅等多重因素影響,去年底以來,蘋果的股價已經累計跌超24%。

關稅風險再起

當地時間週五,特朗普寫道:“我很久以前就告訴過蘋果公司的蒂姆·庫克,我希望他們在美國銷售的iPhone將在美國製造和生產,而不是在印度或任何其他地方。”

特朗普表示:“如果不是這樣,蘋果必須向美國繳納至少25%的關稅。” 

他還透露,新稅可能“在6月底開始”,並且也將適用於“三星和其他任何生產手機的公司,否則就不公平了”。

特朗普表示:“庫克說他要去印度建廠,我說去印度沒問題,但如果不徵收關稅,你就別想在這里賣東西。事情就是這樣。”

他還稱,他相信蘋果能夠在美國生產價格實惠的iPhone。“現在很多工廠都已經電腦化了,這些工廠真是太神奇了,如果你仔細看看,就會發現它們真的能做到。”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最新的採訪中提到了蘋果關稅,稱這可能是政府推動“精密製造”迴歸美國計劃的一部分。

貝森特表示:“蘋果的零部件很大一部分是半導體。因此,我們希望蘋果能幫助我們提高半導體供應鏈的安全。”

此外,特朗普還威脅稱,如果沒有達成貿易協議,將對歐盟徵收50%的關稅,該關稅將於6月1日生效。

蘋果努力避稅

目前,蘋果正試圖規避特朗普在貿易戰中對中國製造商品徵收的關稅。

庫克本月表示,未來幾個月,印度工廠將供應美國銷售的“大部分”iPhone。

蘋果每年在美國銷售超過6000萬部iPhone。此前,蘋果計劃到明年年底將所有美國銷售iPhone從印度採購。

儘管中國仍是蘋果最大的生產基地,但富士康等蘋果供應商正在印度拓展爲蘋果供應的工廠。

蘋果的主要供應商富士康將投資15億美元,在印度建造一座顯示屏模組工廠,以擴大iPhone的產能。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2024年印度佔全球iPhone產量的18%,到2025年這一比例預計將達到32%。

同時,爲了支持特朗普,蘋果公司還承諾未來四年將在美國投入數千億美元,包括購買美國製造的芯片和人工智能服務器。

如今,特朗普的表態一出,將產能轉移到印度這條路很明顯行不通了。

扛下關稅比遷回美國強

對於特朗普的最新威脅,機構Vital Knowledge認爲,這很“荒謬”,指出“特朗普從未兌現他最誇張的關稅威脅”。

不過,該機構也警告,雖然特朗普總是屈服,但一個經濟體不可能連續幾個月被一把上了膛的槍指着腦袋而不做出反應。

KeyBanc Capital Markets分析師Brandon Nispel認爲:“這顯然是負面消息。對蘋果來說,現在似乎必須提高iPhone的價格,這很可能會在iPhone 17發佈時發生。短期內,這可能意味着對毛利率產生更大的影響。”

據彭博行業研究稱,如果蘋果被徵收了關稅,可能導致2026財年的毛利率下降3至3.5個百分點。

瑞銀分析師David Vogt預計,如果每年對從中國和印度進口到美國的iPhone徵25%的稅,將導致蘋果的年度每股收益(EPS)減少0.51美元。

即便如此,對蘋果而言,將iPhone生產轉移到美國的成本可能仍然遠高於支付關稅。

對於像iPhone這樣複雜的產品,在美國複製其亞洲供應鏈和生產設施面臨着巨大的挑戰。

分析師估計,成本可能高達數百億美元,並且需要多年時間才能完成。

天風國際證券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表示:“就盈利能力而言,蘋果公司承擔在美國市場銷售的iPhone 25%關稅的衝擊,遠比將iPhone組裝線遷回美國要好得多。

另有一些華爾街分析師估計,將iPhone生產轉移到美國將使蘋果智能手機的價格至少上漲25%。

Wedbush的Dan Ives預計,一部美國產iPhone的成本爲3500美元。而iPhone 16 Pro目前零售價約爲1000美元。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