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聯想集團交出了一份看似矛盾的成績單:2024/2025財年第四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3%至17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但按香港財務報吿準則(HKFRS)計算的淨利潤卻同比驟降64%至0.9億美元。這一數據引發了市場的高度關注。然而,若深入拆解財報結構便會發現,利潤的劇烈波動實為會計準則下的"技術性調整",與企業真實經營質量無關。透過現象看本質,聯想集團的實際經營成果正展現出強勁的韌性。
認股權證為何造成淨利潤"失真"
引發淨利潤劇烈波動的核心變量,是聯想於2025年1月發行的三年期認股權證。根據香港會計準則要求,這類金融工具需按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本季度認股權證的公允價值變動對淨利潤造成1.18億美元的負面影響,直接導致表觀利潤縮水。
這種影響的特殊性體現在兩方面:
1. 非現金屬性:公允價值變動僅為賬面估值調整,不涉及真實現金流;
2. 波動不可控:其價值隨股價、利率、波動率等參數變化而波動,與實際經營無關。
這麼解釋可能還是不好理解,我們來舉個例子:
假設公司B(非標的股票發行人)於2025年1月發行了1億份三年期認股權證,允許持有人在2028年1月以每股10港元的價格購買公司B的股票。根據香港財務報吿準則(HKFRS),由於公司B是第三方發行人,這些權證被分類為金融負債,需按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
我們先假設每份權證發行價為1港元,總金額1億港元。按照初始會計的處理方式,就會將公司B收到權證發行款1億港元,計入"認股權款"負債科目。
借:銀行存款 1億港元
貸:認股權款(金融負債) 1億港元
假設2025年末,公司B的股價從10港元升至15港元,權證的公允價值因股價上升而升至2億港元,此時行權可能性增加,權證內在價值也會上升。根據HKFRS要求,公司B需按公允價值調整負債:權證負債從1億港元增至2億港元,差額1億港元同樣又需計入當期損益,結果就是表現為"權證費用"增加,利潤減少。
借:權證費用(損益表) 1億港元
貸:認股權款(金融負債) 1億港元
此時,就會發生一些非常矛盾的現象:
首先,我們會發現,這對公司的實際現金流並無影響,該損失僅為賬面調整,公司B並未實際支付現金,但財務報表顯示淨利潤下降;
其次,通常反映公司經營良好或市場認可度提升的"股價上升",此時反而成為了"虧損"的源頭,因為會計處理後導致利潤表出現了1億港元"損失"。這與公司實際經營業績脱鈎,甚至是相悖。
行業通行的解決方案:非準則指標
所以,為消除上文中所講的金融工具估值擾動,聯想集團這次在披露中着重強調了非香港財務報吿準則(non-HKFRS)淨利潤——剔除認股權證影響後,該指標同比增長25%至2.78億美元,全年增幅更高達36%。這種處理方式並非特例,而是科技行業的普遍採用的方式,例如:
阿里巴巴:在財報中常規披露調整後EBITDA,剔除股權激勵等非現金支出;
騰訊控股:採用非國際財務報吿準則盈利,過濾掉投資標的公允價值變動的影響;
小米:採用非國際財務報吿會計準則,免除管理層認為的非經營業績指標項目對利潤的潛在影響。
這些企業這麼做的邏輯在於:當會計準則無法準確反映經營實質時,需通過補充指標還原業務真相。聯想此次對非香港財務報吿準則(non-HKFRS)指標的強調,正是遵循這一原則。
通過此次財報引發的討論,揭示了投資者解讀財務數據時的幾個常見誤區:
誤區1:將會計利潤等同真實盈利——會計準則的剛性要求可能扭曲經營實質;
誤區2:忽視非經常性項目——金融工具估值變動等一次性因素需單獨評估;
誤區3:過度聚焦短期波動——企業價值更取決於業務護城河與戰略執行力。
經營基本面極具韌性:三大主營業務增長迅猛
所以,拋開上述財務技術性調整,迴歸到聯想經營本身的表現,看看真實表現如何?
第四財季,聯想集團所有主營業務實現雙位數營收增長,整體營收170億美元(約1235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3%,增長勢頭強勁。
1. 智能設備集團(IDG):IDG延續良好表現,營收859.3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3%。PC市場份額達23.8%,領先第二名3.8個百分點,AI PC在中國市場筆記本總銷量中佔比達到16%。PC之外業務收入結構持續優化,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6%,激活量達1350萬台創單季新高,高端機型收入佔比達25%,展現良好品牌溢價能力。平板出貨量同比增長18%,呈現出穩中向好的發展趨勢。
2. 基礎設施方案集團(ISG):單季營收近30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63%,並連續第二個季度實現盈利。其中,中國市場營收同比增長113%,海神液冷解決方案收入同比大增244%。
3. 方案服務集團(SSG):收入超15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8%,運營利潤率達到創紀錄的23%。混合雲服務全年訂單同比增長82%,其中GPU即服務增長高達13倍。
三大業務板塊集體雙位數增長,驗證了"設備+基礎設施+服務"的整體協同,以及混合式AI戰略的有效性。特別是在全球IT支出謹慎的背景下,聯想在AI服務器、混合雲解決方案等領域的佈局,已逐步轉化為增長動力。
所以,對聯想而言,此次對"淨利潤波動"的討論恰是一次壓力測試:當市場恐慌情緒釋放後,真正支撐股價的仍是SSG服務收入佔比突破10%、ISG業務邁過盈利拐點、研發投入連續三年超百億等長期價值要素。
資本市場永遠充斥着噪音,但商業的本質始終清晰。當一家企業能在宏觀逆風中實現所有業務線和區域市場雙位數增長,當它的研發轉化效率持續提升,當它的戰略轉型連續數十個季度被財報驗證時,短期的會計利潤擾動不過是價值重估路上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