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央行宣佈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並同步下調政策利率,釋放長期流動性約1萬億元(幣種為人民幣,如無特別説明以下同),標誌着貨幣政策進一步向“適度寬鬆”傾斜。
這一政策組合拳不僅為實體經濟注入動能,更通過利率傳導機制重塑金融市場格局。對再保險行業而言,低利率環境加速了風險定價體系的重構,倒逼行業深化風險管理能力與產品創新效率,具備全週期風險分散能力和資產負債管理優勢的頭部企業將迎來結構性機遇。
聚焦到公司層面,作為國內再保險行業的領軍企業,中國再保險(簡稱“中國再保”)在此輪政策週期中展現出顯著的領跑態勢。其亞洲第一、全球第八的業務規模優勢,疊加在上海國際再保險中心建設中的核心參與地位,使其能夠充分承接政策釋放的增量需求。當市場加速重構風險分散機制,這種集規模效應、技術壁壘與政策先發優勢於一體的行業地位,正成為中國再保把握政策紅利的核心動能。
恰逢近期其發佈了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接下來不妨結合這份成績單,來看看中國再保在政策紅利推動下的成長邏輯和投資亮點。
一、政策紅利助力險企資產負債兩端修復
從流動性釋放、經濟復甦傳導至資本市場聯動,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正在重塑再保險行業的價值創造邏輯。而中國再保憑藉其一季度優越的表現,也正在向市場表明其發展有望與央行此次降準降息政策形成深度共振。
根據中國再保相關公吿可以看出,按舊準則口徑,中國再保一季度合併承保業績淨利潤同比激增155.3%至35.08億元。其中,中再產險淨利潤同比增長21.3%達到6.26億元、中再壽險淨利潤同比增長537.2%至11.47億元、中國大地保險淨利潤扭虧為盈增長至6.14億元,這一超預期增長既印證了既有戰略的有效性,更揭示了政策紅利釋放的潛在空間。
央行此次降準降息政策的實施,為中國再保的資產負債表修復提供了更廣闊的運作空間。
首先,降準釋放的1萬億元長期資金,不僅直接提升了市場流動性充裕度,更向市場傳遞了適度寬鬆信號,為險資為代表的長期資金入市帶來了信心。
保險資金作為金融市場中具備長期屬性與穩定優勢的核心資本,其資產配置策略始終圍繞風險收益的動態平衡展開,尤其注重在安全性、流動性與收益性之間構建適配性框架。當前市場環境的流動性增強為險資提供了更靈活的操作空間,與再保險公司資產端的配置策略形成協同效應。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末,中國再保管理資產餘額為8271.11億元,如此龐大體量的資金,在流動性寬鬆環境下,戰術操作可以更靈活。
其次,本次價格型政策的核心是降低0.1個百分點的政策利率,即把公開市場七天逆回購利率從1.5%降低至1.4%,旨在引導融資成本降低。
政策利率下降會引起市場利率同步下行,有效降低了市場主體的融資成本壓力。從企業視角看,財務成本壓力的緩解有助於釋放更多流動性用於產能擴張、創新研發投入及市場渠道開拓,進而強化經濟體系的內生增長動能;在居民端,償債負擔的減輕不僅可能激活家庭部門的消費潛力,還將通過釋放終端需求推動消費市場回暖,有利於居民將更多可支配收入分配到保險等非必需消費。
在利率下行週期中,保險行業迎來結構性發展機遇。
負債端成本壓力的持續緩解為險企創造了有利經營環境,傳統壽險產品預定利率的調降有助於提升產品價格優勢,推動直保公司業務擴張。在此背景下,險企風險分散需求也同步增加,險企往往通過比例再保險降低資本佔用,提升承保能力,形成了正向循環。
資產端,險企可通過拉長固收久期捕捉利率下行帶來的資本利得,同時依託權益資產打開收益上限,從而進一步提升綜合收益率。
此外,央行還提出增加3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由目前的5000億元增加至8000億元,明確了政策對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科技領域的支持方向,有利於催生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高風險高成長領域以及網絡安全保險、數據安全險等新興分保需求。
這與中國再保在新興業務領域的發展方向契合,有望為其帶來更多新增長點。
二、借勢政策東風,構築護城河
作為國內再保險行業的領軍企業,中國再保核心競爭力的構建既得益於對政策紅利的精準捕捉,也離不開戰略層面的前瞻佈局。在筆者看來,中國再保在政策紅利下的核心競爭力構建,深植於其“風險管理+科技賦能+國際化佈局”的三維戰略體系。
其一,從風險定價能力看,中國再保依託自主研發的中再巨災模型體系,在2024年深度參與全國21個省市巨災保險項目試點,並在近八成項目中擔任首席再保人。
其首創的“零免賠”百萬醫療險和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轉化保險產品,精準對接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在資產端,集團通過“固收打底+權益增厚”的啞鈴型配置策略,2024年實現總投資收益率4.83%,同比提升2.06個百分點,當前1.62%的國債收益率環境反而凸顯其儲備的高票息資產優勢。
其二,科技賦能成為提質增效的關鍵變量。
早在2018年,中國再保就已經敏鋭感知到數字化趨勢,並制定了“數字中再1.0”戰略,開啟數字化轉型之路。並於2021年底進一步升級為“數字中再2.0”,加快推動業務與科技融合發展,更好助力業務創新、提升運營效率、賦能行業發展。在此基礎上,中國再保圍繞“打造世界一流綜合性再保險集團”願景目標,繪就面向2035年數字化轉型藍圖,致力於打造成具有數字科技基因的創新型世界一流綜合性再保險集團。
其先後在健康保險領域推出的“天璣”智能保險雲平台,在巨災風險管理領域獨立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針對我國的地震、颱風和洪澇模型以及自主開發國際巨災組合風險管理平台(CREST)等,成為中國再保數字化轉型、構築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的重要抓手。
這種數字化能力在低利率環境中尤為重要,當傳統利差模式承壓時,基於風險減量服務有望成為推動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
其三,國際化佈局的戰略縱深正在顯現乘數效應。
截至2024年底,中國再保國際業務佔比近20%,海外資產佔比近25%,在11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境外機構,業務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合作伙伴超過1000家。這種全球化風險分散能力在當前地緣政治波動加劇的背景下尤為關鍵,使其能夠有效對沖區域性風險衝擊。
三、結語
短期內,在政策紅利與市場擴容的雙重驅動下,行業貝塔效應加速釋放。
降準降息帶來的流動性寬鬆環境顯著優化了險企的資本成本與資產配置效率,疊加經濟復甦下直保業務分保需求的提升,頭部企業憑藉規模效應與風險定價優勢迅速承接增量市場,業績與估值彈性凸顯。中國再保可以通過“低成本融資+高收益資產”的組合策略,進一步釋放投資端動能。
中長期視角下,行業的價值成長邏輯將深植於技術、全球化佈局、綠色金融這三大核心壁壘。在鞏固自身在巨災保險、新興科技險等領域領先地位的同時,中國再保能夠有效對沖區域風險並捕捉新興市場機遇併為其開闢可持續增長賽道。
這種將政策紅利轉化為核心競爭力的能力,正是頭部機構穿越週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密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