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規模化退役週期,動力電池回收正從行業命題升級為國家戰略。
2025年初,《健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行動方案》正式落地,明確要求構建“生產-銷售-拆解-利用”全生命週期追溯體系。在政策驅動下,一個千億級市場加速成型。
在此背景下,產業鏈上相關企業的每一項合作突破和業務進展,無疑為其搶佔市場份額奠定了先發優勢。
近日,晉景新能(01783.HK)與晶科儲能簽署諒解備忘錄(MOU),宣佈整合雙方全球渠道、技術優勢與回收網絡,共同推進低碳經濟轉型。這是晉景新能繼年初與國軒高科深化全方位合作後,再次聯手新能源領域領先企業。這一合作標誌着兩家企業在全球綠色能源產業鏈中的深度融合,通過資源循環與儲能技術的協同,進一步強化其在新能源領域的戰略佈局。
一、資源整合與市場擴張:全球網絡的疊加效應
就此次合作來看,晉景新能的合作對象晶科儲能作為全球一級儲能製造商,近年來在大型儲能系統領域表現突出。據瞭解,其最新發布的藍鯨SunTera G3儲能系統,單箱容量達6.25MWh,支持全球標準化部署,計劃於2025年第四季度實現交付。
此外,晶科儲能母公司晶科集團高度重視儲能業務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晶科在海外落地及簽訂的項目共計16個,遍佈歐洲、中東、日本等地區,項目規模不容小覷。晶科集團旗下晶科科技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中,披露了目前在手儲能業務儲備和進展,晶科2023年儲能新獲取備案3.65GWh,2024年上半年新增儲能備案達到1.6GWh。根據中信證券研報預計,以行業平均水平推算,每單位GWh對應的回收市場空間為2.28億元,因此僅以2024年上半年晶科新增儲能備案量這一數據進行計算,其處置價值便達到了3.65億元。
聚焦到行業層面,晉景新能看中的顯然是全球儲能市場的巨大機遇。從數據上來看,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預測,未來五年儲能裝機容量將顯著增長,尤其在風光配儲需求驅動下,全球儲能系統的市場規模出貨量於2029年有望達到793GWh。儲能系統裝機量的持續提升,對後續儲能電池回收的增長空間也起到了強力支撐。從這角度來看,3.65億元的處置價值僅僅是個開始,後續為晉景新能帶來的業績增量不可忽視。
不難看到,晉景新能此次的合作對象背景深厚,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和市場資源,成長動能充沛。
而晉景新能作為全球動力電池回收及綠色供應鏈的領軍企業,已在全球28個國家建立成熟的回收點位網絡,其現有的全球服務網絡覆蓋歐洲、東南亞等關鍵市場,並通過與“國家隊”華潤環保等企業的合作,進一步夯實了在資源循環利用領域的地位。
通過此次合作,將直接對接晉景新能的回收網絡與晶科的儲能技術優勢,形成“回收-再生-儲能”閉環。屆時,晶科能夠為晉景新能提供退役電池的穩定來源,其儲能技術能夠提升回收材料的再利用價值,從而實現發展的正向循環。
由此可見,透過此次合作,晉景新能不僅引入了一個強大的合作伙伴,還實現了包括技術、品牌與市場的協同。後續一旦合作順利落地,有望使晉景新能的營收來源和財務結構更加多元化。
二、協同賦能與全球突圍:構建全球服務生態的新典範
在筆者看來,此次合作的核心價值不僅在於市場規模擴張,更是在為雙方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全球化注入持久動能。
晶科高層曾表示,公司計劃在3至5年內躋身儲能行業前三。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全球化佈局與本地化服務的深度融合。而晉景新能作為全球動力電池回收領域的先行者,其覆蓋28個國家的回收網絡及與菜鳥供應鏈共建的逆向物流體系,為晶科儲能提供了觸達全球市場的“毛細血管”。
這種網絡資源的互補性,不僅能夠加速晶科儲能產品在海外市場的滲透,還能通過晉景新能已有的本地化渠道降低物流成本與合規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合作對中國儲能產業鏈出海具有深遠意義。當前,中國儲能企業面臨海外市場認證壁壘、本地化運營能力不足等挑戰,而晉景新能與晶科儲能的合作模式提供了一種可複製的解決方案:通過“技術+服務”的捆綁輸出,將中國企業的儲能設備與回收網絡“打包”嵌入國際客户的供應鏈體系。
更深層次看,這一合作標誌着中國新能源產業從單一產品輸出向“系統解決方案+全球服務能力”的升級。晉景新能的全球化佈局和晶科儲能的技術優勢有望形成協同效應,不僅能夠幫助中國儲能商快速切入歐美等高價值市場,還能通過資源循環商業模式提升ESG評級,規避如歐盟《新電池法》等法規的貿易壁壘。這種“本地化合規+全球化資源”的組合,正是中國儲能企業在全球範圍內建立長期競爭優勢的關鍵。
晉景新能此前與國軒高科的合作已驗證了這一模式在動力電池這一細分賽道的有效性,而此次聯手晶科儲能,便是針對儲能電池回收的全新探索。
不難看到,晉景新能的商業模式向新能源電池更多細分賽道的“複製”和拓展之路已全面開啟。一旦後續持續兑現商業成績,憑藉其模式的可拓展性和適應性,晉景新能有望在更多的新能源電池的更多細分市場中穩步推進其業務,深化其業務佈局。這不僅能夠進一步強化中國企業在全球綠色能源產業鏈中的議價能力,更是為中國儲能商出海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典範。
展望未來,在新能源行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的背景下,這一合作有望成為推動全球低碳經濟的關鍵引擎,為投資者創造長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