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去一個月,市場再次上演了“沖高回落”的走勢,最終回到一個月前的起點。我們在11月下旬就提示,市場對政策的過強預期可能不現實,整體震盪格局依然存在。近期表現驗證了這一看法。
上周美聯儲的鷹派減息導致美債利率和美元指數快速攀升,而國內貨幣寬鬆預期則推動國內利率大幅下降。新高的美債通常意味著美元流動性收緊,從而對港股的估值造成壓力。綜合來看,“新高的美債+新低的中債”對港股形成中性甚至偏負面的影響。
我們維持港股整體震盪格局的判斷,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市場進入兩會前的政策真空期;二是外部擾動,尤其是美聯儲未來政策的不確定性。雖然技術指標顯示港股處於相對中性狀態,但建議關注供給出清、政策支持和穩定回報三方面。
展望未來,外部衝擊,特別是特朗普上任後的關稅政策,將影響市場走勢。若關稅逐步上調(30-40%),預計對市場影響有限;若加征60%關稅,則市場可能面臨較大波動,但這可能提供更好的買點。
受美聯儲鷹派立場、美國經濟數據不及預期等因素影響,上周港股市場再次走弱。恒生指數和MSCI中國指數分別下跌1.3%和0.9%,恒生科技和恒生國企指數也略有下滑。電信服務和媒體娛樂板塊表現較為堅韌,而房地產和原材料板塊則表現疲軟。
資料來源:FactSet,中金公司研究部
過去一個月,市場表現再次出現“沖高回落”的局面。隨著政治局會議等重要會議的臨近,市場對政策的期待升溫,但我們早前提示過強的預期可能不現實,市場並未完全擺脫震盪格局。
市場在當前位置上已計入較充分的預期,若要進一步上行,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財政政策。然而,考慮到融資成本和匯率等現實約束,短期內過高的期待並不現實。近期市場表現也印證了這一點。
美債利率和美元指數的快速升高,導致海外流動性收緊,對港股估值造成壓力。即便國內資金在港股成交中占比達到25-30%,但美債利率的變化仍占主導地位。
相對而言,中債利率的快速下行在一定程度上對沖了美債的影響,但也反映了市場對國內未來增長的預期疲弱。因此,綜合來看,“新高的美債+新低的中債”對港股的影響偏向中性或負面。
資料來源:EPFR,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儘管市場面臨不確定性,我們仍認為港股整體震盪格局將持續。首先,美聯儲的未來路徑需要更多時間觀察,但我們依然可以預期減息。技術指標顯示港股處於相對中性狀態,風險溢價和賣空比例均接近歷史水準。
在當前震盪結構下,我們建議關注三類行業:一是供給出清且有邊際需求改善的板塊,如家電和消費服務;二是政策支持的領域,如家電和汽車;三是穩定回報的國企高分紅股票。
展望未來,市場將進入兩會前的政策真空期,外部衝擊,尤其是特朗普上任後的關稅政策,將決定市場路徑。如果關稅逐步上調,預計影響有限;若頂格加征60%關稅,市場可能面臨較大擾動,但也可能提供買點。
此外,11月的經濟數據表明,國內基本面需要政策進一步提振。社零總額增長低於預期,房地產投資拖累固定資產投資,顯示內生消費需求依然偏弱。因此,儘管存在增量刺激,但過高的期待可能並不現實。我們維持對市場整體震盪的判斷,並建議投資者保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