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印度之後,又有兩國相繼宣佈暫停大米出口。
當地時間7月29日,俄羅斯政府通報,俄方已決定繼續臨時禁止本國大米及碎米出口,期限至今年12月31日,“以保障國內市場穩定”。除此之外,阿聯酋經濟部也在28日宣佈暫停阿聯酋大米的出口和再出口。根據相關決議,該國將暫停大米出口4個月。目前,全球大米價格徘徊在11年來高點附近。
資本市場方面,A股農業板塊集體拉昇,金健米業升停,神農科技升超7%,荃銀高科、北大荒、敦煌種業等跟升。
當地時間7月28日,阿聯酋經濟部宣佈,即日起阿聯酋將暫停大米的出口和再出口。根據相關決議,阿聯酋將暫停大米出口4個月。
此決定包括禁止出口和再出口2023年7月20日之後從印度進口至阿聯酋的大米,並適用於所有大米品種,包括糙米、全精米或半精米。據阿聯酋當地媒體報道,此舉旨在確保當地市場有充足的大米供應。
俄羅斯政府也於29日通報,俄方已決定繼續臨時禁止本國大米及碎米出口,期限至今年12月31日,“以保障國內市場穩定”。
俄政府表示,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不受該禁令影響。另外,俄方可將大米作為人道主義援助物資或在“國際中轉運輸框架”下運往國外。歐亞經濟聯盟成員國包括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和亞美尼亞。
據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報道,俄大米主要產區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一座水電設施2021年4月發生事故,導致當年大米產量大幅下降,引發市場恐慌。為了保障國內市場供應,俄羅斯從2022年7月1日開始臨時禁止出口大米,有效期至同年12月31日,後延長至今年6月30日。俄羅斯農業部6月提議將禁令有效期延至年底。
雖然俄羅斯和阿聯酋並不是主要的大米出口國,但也可以看出當前國際大米市場的形勢十分緊張。
就在上週,印度宣佈為保障國內市場供應,印度將禁止除蒸穀米和印度香米外的大米出口,即日生效。此舉引發市場對全球食品通脹進一步加劇的擔憂。據悉,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大米生產國和第一大大米出口國,2022年印度大米出口總量約2200萬噸,佔世界大米出口量40%以上,受本次出口禁令影響的大米出口量約1000萬噸。
近期,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提出,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面提升耕地質量。同時,進一步挖掘鹽鹼地綜合利用潛力,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我國對農業生產、糧食安全等問題給予高度重視,近年來也密集出台多項利好政策。
十四五規劃中,國家多次提及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性,提出要實現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有效保障;二十大報吿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確保全國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糧食總產量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飯碗。2023年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啟動實施,意味着今後糧食產能錨定1.4萬億斤的新目標。
具體來看,我國的大米產量穩定,能夠發揮口糧的“壓艙石”功能,基本能夠保持自給自足;小麥產量穩中有升,產需缺口逐年收窄,自給率正在穩步恢復。
玉米產需仍有上升預期,飼用消費佔比或持續提升,產需缺口或將進一步擴大。銀河證券數據顯示,目前玉米自給率在93%左右。我國玉米播種面積穩中有增,單產水平也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生物育種研發加速推進中。
展望後市,中信證券表示,短期來看,近期厄爾尼諾將主要影響我國種植產業,擾動相關農產品供應,刺激優質種子需求,結構性影響相關重要農產品進口。中長期,全球極端天氣頻發背景下,通過生物育種技術提升育種水平和研發優質品種,是保障我國農業生產穩定性的必由之路。
中航證券也指出,俄烏局勢和極端天氣仍有可能持續影響全球糧食總體產量,此外考慮俄烏局勢尚未明朗,仍存化肥、農藥等農資成本持續高位、糧食貿易供應擾動的風險。建議關注種植、種業、農資流通板塊的投資機會。重點推薦:關注生物育種優勢性狀企業大北農、隆平高科,以及優勢品種企業登海種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