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資金大逃離!新能源不香了?

截至目前,A股多數上市公司已經披露了去年及今年一季度的業績報吿。

新能源行業,前兩年的蓄力到如今開始到了業績兑現階段,是A股目前業績確定性和整體增速最高的板塊。在一季度的淡季,部分環節甚至保持連續兩個季度高增長,這種表現,連TMT都得羨慕!

但另一方面,一季度持倉數據顯示,新能源的各板塊持倉佔比卻出現了令人意外的大幅下降。

新能源的成績這麼好卻一直沒增量資金願意去碰,反而在逃離,背後有行業自身的預期擔憂,也有AI半導體對整個市場的恐怖虹吸效應所影響。

那麼,新能源到底還香不香?

01

資金大逃離?

上週,隆基、陽光電源、晶科、天合等一眾產業核心龍頭相繼發佈一季度業績,利潤基本都出現了大幅甚至超預期的增長。

光伏產業也跟着掀起了一天的升停潮,一度讓市場認為新能源要接替AI半導體重新成為市場主線。

但沒想到,這麼多龍頭的優秀業績也依然沒有成功扭轉市場的信心,隨後幾天,多數龍頭的股價又重新迴歸了跌勢。

週五,A股三大指數繼續明顯回升,很多行業板塊出現大幅上升,但新能源卻逆勢繼續回落,成為跌幅板佔比最多的板塊。

光伏界老大哥隆基綠能又重新跌出了階段新低,雖然其一季度業績繼續維持不錯增長,市盈率已經不足20倍,但似乎仍沒能留得住資金的關注。

實際上,從去年7月高位開始,隆基的股價就幾乎一路單邊下行,到現在跌幅超過45%,幅度之大,下行時間之長,令人深感錯愕。

產業鏈的多數其他龍頭也類似,區間跌超30%的不在少數。

很顯然,資金從去年開始就一直在大量逃離這個成長性依然很強的行業。

今年一季度,這種跡象更是到了極其誇張的地步。

數據顯示,在A股180只新能源高倉位基金中,今年一季度絕大部分都降低了對新能源的配置,比例從85%下降至66%,幅度高達19%,回到了2021年年中的水平其中,又數中小規模的基金減倉更明顯。

以隆基綠能為例,北上資金持股在一季度經歷了快速加倉又減倉的明顯變化,反映信心依然不足的短炒心態。

02

淡季不淡,盈利改善

實際上,與市場的預期不同,這個行業看似正在經歷價格戰大洗牌,但在行業內部的分化是非常明顯的。

大概看來,對於多數單一環節供應商或下游需求方,經營壓力普遍較大,但對於那些一體化的大廠商來説,儘管在淡季疊加基數影響,它們營收鮮少翻倍增長,但整體盈利能力依然較為出色。

具體來看,去年組件出貨量排名TOP4裏,隆基綠能Q1營收283.2億元,同增52.4%,其中毛利率環比上個季度增長4.05%。

其他佈局海外的組件廠商一季報也迎來盈利的大幅增長,晶科能源Q1歸母淨利潤同增313%;晶澳科技同增254.75%;天合光能同增225.43%。

往上游看,今年是N型電池成規模放量的一年,不少電池和組件廠商堆積起超過百GW的TOPCon電池產能,材料降價後為新電池導入市場創造良好的價格條件,許多公司因此迎來業績的高速增長,成為光伏相對景氣的一個環節。

主推TOPCon電池的鈞達股份一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超過15倍,並且環比去年Q4繼續增長15.5%。

從這家公司的財報看出,N型電池超額收益逐步拉大。根據測算,公司TOPCon單瓦淨利比P型電池高出0.04元/W左右。擴產計劃仍在加速,年底公司有望將N型產能提升至44GW,比肩晶科、晶澳等一體化廠商。

硅料方面,去年正式進軍組件環節的通威以低價優勢介入該環節的競爭,並迅速躋身全球組件出貨前十行列。

一季度營收增長了35%,利潤同增65.6%的表現是超出預期的。市場普遍擔憂的跌價風險並沒有吞噬公司的收入和利潤,公司的一體化戰略走得及時而貫徹堅決,面對硅料下行週期,用一個環節的內卷抵禦另一個環節的內卷。

硅片是一季度較為緊缺的環節,由於石英坩堝供應不足,硅片在二月份後跟在硅料價格反彈後走出去年的低價位,業內僅有一線廠商能夠保供正常生產,中環在出貨量和利潤上無疑是最大贏家。

公司2023Q1硅片出貨超24GW(其中3月出貨超10GW),環比提升超41%,歸母淨利潤同增72%,環比增長24%。

材料及設備端,今年的石英坩堝經歷着類似去年硅料量利齊升的行情,主供石英砂的石英股份Q1利潤大增8倍,主要來自於產品價格的持續上升以及公司高端石英砂銷售的佔比大幅提升。

而今年TOPCon產能大幅擴張,“鏟子”也是越賣越順。

TOPCon設備龍頭捷佳偉創Q1陸續收到多家客户合計50GW的設備訂單,報吿期內營收增長42%,合同負債提升至77.86億元,較22年末增長了34%。隨着Perc擴產放緩,後續TOPCon設備的收入結構佔比將進一步提高,盈利能力也有望持續改善。

由於儲能鏈和發電側的配套關係,成本端的改善對於配儲積極性的提升有積極作用,Q1無論是裝機數據還是招標量都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許多個股一季報在利潤端有了明顯的改善。

去年儲能裝機量全球第一的陽光電源單季度毛利率環比提高了4.46%,此前被人詬病增收不增利隨着成本端的改善打消了疑慮。儲能系統以及海外出貨佔比的提升是公司一季報表現亮眼的原因,Q1營收同增175.42%,歸母淨利潤同增266.90%。

户儲方面,派能科技營收&利潤端表現同比高增,結合户儲裝機數據,公司户儲裝機量環比出現了一些下滑,Q1並不處在真正的旺季,歐洲主要國家在去年電價回落之後,裝機節奏或有所放緩,另外庫存和安裝工人的培養也拖曳着出貨需求,但預計不會成為太大的制約因素。

配套方面,微型逆變器繼續保持高增速。禾邁股份一季度營收增153%,利潤增102%;德業股份Q1微逆營收同增超過4倍。隨着歐洲小型光伏系統普及,微逆滲透率繼續提高,後續公司有望對海外巨頭Enphase一家獨大的競爭格局形成衝擊。

動力電池在不同應用側呈現兩極分化的行情,一邊消費&電動車端一直在清理庫存,另一邊儲能側受下游裝機需求推動,一季度電池企業的儲能業務營收增長較快,碳酸鋰價格下降使得企業在成本端出現了明顯的改善。

寧德時代Q1歸母淨利潤同增557.97%;億緯鋰能增118.68%,其中儲能電池營收同比增長超過200%;鵬輝能源Q1同增101.5%。

03

預期差將越來越大

總的來説,一季度的光伏儲能板塊確實是用較好的業績驗證行業的成長邏輯,這是遠不同於AI和半導體這樣儘管未來想象空間巨大但短時間很難拿到業績的賽道。

差別在與業績的確定性。

這一點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中,更加難能可貴。

同時,由於市場對這些行業未來陷入價格戰導致利潤受損的預期擔憂,導致由此形成一個越來越明顯的預期差。

很多人以為,今年光伏、儲能會和新能源車一樣還會繼續上演慘烈價格戰,導致即使需求放量也難以獲得足夠的利潤,但這種情況其實要分開討論的。

首先從總增量看,今年大概率將是光伏儲能產業的放量大年,雖然由於部分環節還會面臨價格戰問題,但行業總體上肯定還是能繼續有好業績的。

主要邏輯在與去年裝機的各種壓制,有望在今年得到釋放,尤其去年末以來的硅料、組件及鋰電材料價格大幅回落,刺激下游的需求加速回升。

2022年國內光伏新增裝機87.41GW,同比增長59.3%。這還是在供應鏈價格持續高企,疫情持續衝擊經濟的背景實現的高增長。

今年一季度,國內光伏發電新增裝機33.66GW,同比增長154.81%,新增裝機規模位居第一,大幅超越其他電源。

機構預計今年光伏國內新增裝機規模有望達到135GW,實現50%以上的增長。

另一個預期差在於歐美替代的預期擔憂。海外的光伏產業需求越發旺盛,雖然加大本土光伏製造扶持力度在未來一定程度降低我國光伏的依賴度,但其實未來幾年海外依然高度需要我國的光伏產品來緩衝行業高增長帶來的供需缺口。

所以,今年首兩月,我國光伏組件出口均超過14GW,接近去年中的旺季高峯。其中,歐洲累積從中國進口17GW光伏組件,同比增加77%,美洲市場進口4.5GW光伏組件,其中巴西佔比70%,與我們關係好,需求硬。中東地區也進口了超1.6GW,同比增長超2倍,顯示能源轉型浪潮正越來越高升,這些地區,我國具有極其的優勢。

其實近幾年,為了應對歐美大力扶持光伏產業的新形勢,中國企業也在加大與歐美本土合作,加速走向全球化。比如隆基、晶科、天合、晶澳、昊能等在東南亞及歐美地區佈局一體化產能,最大程度與歐美光伏市場綁定和打開其他地區市場,未來其實也不用太擔心被搶生意。

儲能的邏輯也大同小異。

當前,全球電力系統加速新型儲能替代是大勢所趨。過去五年,全球新型儲能項目每年新增裝機由0.7GW增至20.4GW,CAGR高達75.4%,這種增速,在未來幾年內都大概率會維持。其中,去年中國累計新型儲能裝機規13.1GW,同比增長129.8%。

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儲能電池安裝量達到創紀錄的3.9GWh,激增了3.6倍,馬斯克還在3月初公佈的“宏圖計劃”中提出,全球最終將需要240TWh儲能容量,還説要早日將自身的固定式儲能產能提高到1TWh/年,這種增量,堪稱恐怖。

有機構預計,今後5年,全球的儲能市場都將以一個極高的增速放量。在其中,從去年到今年,中國的新型儲能裝機、逆變器、儲能鋰電池等市場的需求規模,都有至少翻倍式增長。

總的來説,結合上述種種,雖然光伏和儲能面臨價格戰和未來海外一些市場自主替代的擔憂,確實會影響行業的業績預期,但實際上,對於產業鏈環節中的那些擁有更大成本優勢的一體化巨頭來説,它們受到的影響並沒有市場想象的那麼大。

在今年及未來幾年行業繼續高增長趨勢下,它們的業績實際上大概率也還會維持高增長。

它們一季報的業績,就是很有力的驗證。

04

小結

總的來説,未來幾年光伏行業還會繼續打價格戰,其中一定會有很多小玩家、新玩家承受巨大的投資預期回報下跌的壓力,甚至可能被洗牌出局。

現在市場資金確實也在交易這個預期,導致行業估值被不斷打低。

但我們不要忘記了,新能源依然是一個在高增長的超大體量行業,一體化龍頭們的業績高增長趨勢是很難被阻斷的。

所以儘管現在它們正在遭受資金的拋售,但它們的盈利持續兑現正在不斷提升估值的性價比,未來的潛在回報率其實是不斷提高的。(全文完)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