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人類與AI瘋狂內卷
格隆匯 02-07 20:39

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十多年前,當聊喬布斯和iPhone還是少數人的酷炫話題時,包括聊得最嗨的那批人,都沒有意識到,“移動互聯網”這個東西,將如何迅猛地再造這個世界。

此時此刻,同樣的故事又在重演……

開年至今,ChatGPT的熱度絲毫沒有下降的意思,從市場釋放的愛意就能看出來:能攀親帶故最好,非親非故的創造條件也得上。

一方面,因為它確實牛。寫詩歌、編代碼、幫考試、繪畫、吹牛無一不通,相比“人工智障”的前輩們,對人類語言的理解和處理遊刃有餘,且表現欲十足。

短短兩個月,用户量就突破1億,創造歷史。

人們憧憬着,AI時代的大門,是不是就要打開了。

另一方面,則是恐懼。

令人驚歎的ChatGPT,只不過是AI初生兒,就近乎無所不能。等它進一步成長,必然會對勞動力市場造成天翻地覆的變化。

屆時,絕大部分人,會不會成為沒有任何經濟價值的“無用階層”?

這是個看似無解的命題。

01

進步的代價

自珍妮紡織機發明後,人類與機器的衝突,始終是一個廣受青睞的主題。

1811年3月,英國本土。

隨着自動化紡織機的普及,工廠主們不再需要技術嫻熟的工人,更傾向於僱傭廉價的無技術勞動力操作機器,節省成本。

大量手工人因此失業,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在倫敦、曼徹斯特等率先工業化的城市,窮人生活急劇惡化,平均預期壽命縮短了10年,僅有40歲。

為了生存,他們憤怒地集結在一起,砸毀機器和作坊。這股騷亂,短短兩年便蔓延至英格蘭全境。

史稱“盧德運動”。

在與政府對抗的過程中,盧德黨人大批入獄,或被流放到澳大利亞。

盧德主義者砸毀織布機

1907年,紐約市共有600名點燈人。他們的職責,是在每天黃昏時分,爬上路燈柱,點燃瓦斯路燈,避免城市陷入黑暗。

然而,1880年誕生的電燈,僅僅發展了20餘年,就要取代這些人的工作。

當年4月,一場點燈人的示威遊行,爆發了。

他們的結局顯而易見。

歷史上,類似的故事實在太多。

每次科技進步都會迅速淘汰一批人——而它對人類社會產生的收益,往往要在一代人以後,才能顯現。

當然,至少以後來者的視角,科技進步的結果,總是好的。

以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美國為例。

1909-1949年,得益於兩次世界大戰的收穫,美國成為電氣時代的主導者,重大發明接連誕生,刺激汽車、飛機、電話、家電等行業蓬勃發展,創造了大量職缺,美國貧富差距開始縮小。

這個時期,藍領階級的話語權越來越大,收入足以讓一家人過上體面生活,並將後代送入大學接受教育。

在全民步入中產階級的背景下,60年代的美國,貧富差距達到歷史最低值,黑人平權、嬉皮士等會運動風起雲湧。

也正因如此,美國人至今都在懷念那個時期,這一點我們在許多影視作品中都能看到。

但歷史總是在不斷前進的。

1946年出現的計算機,經過二十年的發酵,終於開始對人類社會產生實質性影響。

冷戰秩序中,蘇美兩國通過電子和原子能技術,開闢出電子信息時代,將人類社會拖入第三次工業革命中。

彼時,美國報紙每日的熱點新聞,幾乎都是“自動化技術會不會導致失業”。

被逼無奈之下,肯尼迪不得不出面迴應,稱:未來10年,每週將提供2.5萬個職業,給那些因為科技進步而失業的人。

從結果來看,雖然控制住了失業率,卻無法保住註定成為“代價”的那批人。

隨着各種機器的自動化程度邁入了新台階,作為美國社會中流砥柱的大批藍領(大部分是機器操作員),重要性越來越低。

反之,受過大學教育的白領階層,更受就業市場青睞;同時,美國的教育系統,並沒有將更多人培養成適應新時代的高技術員工。

造成的結果,是低收入、高收入羣體越來越大,只有中產階級越發弱小,加速了階層分化,從而導致美國今天的民主危機。

當然,科技革命並非唯一原因,同時還有冷戰結束、超全球化等因素影響。

回顧前三次工業革命進程,我們應該能發現,它們有本質上的不同。

工業1.0,主要標誌是水力和蒸汽機,實現了機械化,是“替代型”的科技變革。手工業遭到毀滅性打擊,所以會導致大量人失業。

工業2.0,則是“賦能型”,主要標誌是電力和電動機,實現了電氣化。雖然在前期也導致了部分人失業,但期間誕生的無數發明,反而增加了更多就業機會。

工業3.0,也是“替代型”科技變革,要標誌是電子和計算機,實現了自動化,大批技術人員只能被迫轉入服務行業,階級分化加速。

那麼,即將開始,或者説已經開始的工業4.0——智能化變革,是哪種類型?

很遺憾,大部分AI技術,都是“勞動替代型”。

02

失去的地位

在人類忙着捲來捲去的時候,AI已經完成了一次重要進化。

儘管ChatGPT的“無所不能”,只表現在部分領域,但鑑於其學習、進化的速度,我們可以客觀和確定地説:

人工智能,已經並將深遠的改變我們的生活。

就目前而言,AI對各行各業的改變,可以概括為兩方面:定製化和自動化。

先説定製化。

現在各種網購和短視頻平台,基本都做到了精準推送,這是大數據根據我們跟系統的互動模式,來學習我們的喜好。

其優勢在於,低成本地為每個人提供了“私人定製”。在沒有AI的時代,這是不可想象的。

被大數據“監視”的感覺,我們已經體驗了好些年了。

未來,隨着人工智能、物聯網進一步發展,所有人的業餘生活將更加豐富,看到的、聽到的也更加複合自己的心意。

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型媒體越來越難做,互聯網內容更加碎片化、去中心化,從而進入Web3.0時代,我們可以簡單將之看作進化版抖音。

對個人而言,這種趨勢是好的,能吃到更多數字時代的紅利。

關於Web3.0的詳細解讀,請閲讀《Web3.0,數字資產革命進行時》

再説自動化。

前三次工業革命,已經讓絕大部分手工生產實現了流水化生產。而AI帶來的,是決策自動化。

比如,工廠中對管道進行檢修的前置作業是關停閥門,調度員每天都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產生新的工作順序並安排給工人去實施。

這樣的日常流程中,調度員們雖然會盡力按照規程制定每天的任務,但不可避免會犯錯且效率非常有限。

而這種“重複的、藴藏可挖掘”的模式,如果交給AI,就能通過歷史數據高效自動化流程,使得準確率大幅提升,調度員的工作內容,也從制定任務變為審核任務,負擔大幅降低。

這種模式,大概率是未來大部分工業的發展方向。

而且還能再度進化。

AI雖然能作出決策,但數據來源還是依賴人工寫Python代碼和部署模型,這就造成了後續維護成本高的問題。

比如數據格式的變化,或者自動化需求的變化都會導致前期的部署完全白費。

所以現在,許多企業都開始轉入巨頭們提供的一體化平台,比如英特爾的大數據分析和Analytics Zoo。

這類的平台的作用,就是把我們人工在製造和部署人工智能模型的過程進一步流程化,解決“從前100米到最後100米”的問題,從特徵工程到模型部署和更新的問題。

根據以上的例子,我們發散一下,哪些職業和崗位,比較容易被AI取代?

據牛津大學研究:替代概率大於50%的工作與產業為,辦公室文員、搬運工、店員、銷售、林業、漁業、農業、建造業;替代概率30%-50%為業務運營和個人護理;比較不容易替代的為教育、管理、數學、服務機構、文娛、工程師、法律、醫療等行業。

總體估算,現代社會將有47%的職業被自動化機器取代,主要是低收入、低技術職業。

和前幾次工業革命一樣。

比如在英國,過去50年裏,沒有大學學歷的勞工實際收入並無增長。而最富有的1%人口,收入翻了3倍。

在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中,這種兩極分化的趨勢,很可能繼續維持。

一批理想派,天真地認為,當AI普及後,人類的工作時間將大幅縮短,從而有更多的時間享受生活。

60年代,未來主義者曾抱有同樣的看法:他們認為,到2000年,美國工人的周工作時長將減少到14小時。

但事實吿訴我們,時至今日,美國人的平均工作時長依然超過40小時。相比60年代,並無變化。

套用哈佛經濟學教授勞倫斯·卡茨的觀點:

只有教育水平超過科技進步對職業的需求,將更多人訓練成高技術人才,他們才有工作可做,從而使勞工階層變得富裕。

這是我國如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終極目的,但真正實施起來,真的很難。

就像80年代的美國一樣。

毫無疑問,科技的進步,必然有利於人類社會的整體發展。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有一部分上個時代的殘留品,為之犧牲。

話雖如此,肯定沒人想被犧牲的。那麼,在人工智能高度發展的未來,那些不容易被取代的職業,又有哪些特徵?

或者説,人類繼續存在的意義在哪裏?

03

存續的意義

現代人很容易沉迷於簡單的快感。

刷短視頻是最典型的例子:劃劃手指,永遠都有新鮮的刺激滿足我們最直接的需求,一秒鐘的都用等。

餓了怎麼辦?切換到外賣app。看到好東西?直接點擊下單……

這些過程中,我們所有的煩惱都被產品經理解決了,只剩下快感,一天到晚樂此不疲。等反應過來,天已經黑了。

你絕對有過這樣的經歷。

但你會感覺特別空虛,突然覺得人生沒什麼意義。

即便AI再進化幾個時代,它所能帶給我們的,也只會是更多的快感和便利,而不是真正的“意義”。

各位,這就是AI時代,我們面臨的最大危機,同時也是你我的機會。

此處的“意義”,特指只有人類才能創造的東西。

比如,我們看一部電影,可能會淚流滿面,也可能覺得浪費時間。花費同樣的時間、同樣的票價,我們從不同的故事中得到的感受完全不同。

這一點,AI是無法判斷的。

儘管ChatGPT也可以寫小説、寫劇本、拍電影,甚至還能通過大數據計算,哪種表現手法點擊率會比較高,工作效率千百倍於常人。

但是,它無法理解,故事到底激發了人哪種情感。

最簡單的例子。

大多數人寫給初戀的第一份情書,是在十幾歲的年紀,基本還是初中生,不論文筆還是邏輯性,可謂一塌糊塗。

比如他説,電影院街邊的樹又落葉了,你還記得那條街嗎?我們第一次見面的地方……

(可能不是這樣,青春期孩子的語氣有點難模仿)

這些特有的構建的場景,只有相互交流的人才懂,旁人也能想象出畫面。

只有AI不知道什麼意思,甚至覺得狗屁不通。

這裏有兩個關鍵詞,“交流”“構建”,這兩者源自每個人獨特的“靈魂”,是AI不具備的天賦。

ChatGPT可以學習生成情書,寫最上等,最華麗的語句,一秒鐘寫一百萬字,但那沒有任何意義。

當共性被最大限度地滿足之後,它的價值會越來越低,或者説,它不能滿足人類更深一層的需要。

簡而言之,未來最稀缺的東西,是意義,不是效率。

這份意義感,是人區別於機器,作為個體存在最後的證明。珍惜你的獨特性,它將是你在未來閃耀的最強武器。

假如你創造出的東西能夠讓一部分人感覺到,它是不可替代的,這段時間沒有白白浪費。

那你就是人生贏家。

具體而言,是哪些工作?

最確定的是心理醫生、護士、教師這類,本質上是溝通,且溝通的對象多樣化,需要做到“看菜下碟”的職業。

以及類似上文寫情書那種,創造出獨特“意義”的工作。比如電影、文學,AI雖然能編出一模一樣的情節,但不會有真情實感,很難讓觀眾產生共性。

乃至科學、藝術、生活中所有關於“創造”的事物,仔細想想,其實有很多。

當然,萬事萬物都是與時俱進的。

無論如何,AI會滲透到所有人的工作中,未來的世界,一定是人機共生的。

下圖取自李開復的《AI Super Powers》一書,安全區的,是人機共生,人類主導,AI輔助;危險區的,是AI獨自完成;Human Veneer區,AI是核心,人是表面的執行者;在滑坡區,AI正在緩慢取代人類。

顯然,除了最危險的情況,其他三種,人類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而隨着人與AI的合作逐漸加深,必然會催生出越來越多新的職業。

如同前幾次工業革命一樣。

歸根結底,從商業的角度而言,ChatGPT是巨大的機遇;但從生產的角度而言,AI始終是是工具的一種。

工具,要為人服務。

至少在目前,相比起敵視AI,不如搶先學會怎麼利用它。

在AI卷死人類之前,那些擅長工具的人,就會利用工具帶來的效率,把不肯用工具的人先卷出局。

不要做最先出局的那批人。

04

摺疊的世界

科幻小説《北京摺疊》裏,存在着一個特別的城市。

這個城市被劃分為三塊空間,每天有48個小時。

第一空間是上流社會,有500萬人,可以享用48小時裏24小時的支配權;第二空間代表中產階級,有2500萬人,每天擁有16小時生活。

第三空間是社會底層,有5000萬人,一天只有6個小時生活。其中2500萬是清潔工人,負責處理整個城市的垃圾。

某天,第一空間的領袖收到一份“自動化處理垃圾”的項目:自動化設備、大規模提取、溶液消毒,成本低且清潔。

這個項目一旦得到實施,就能將2500萬人的勞動力解放出來,去做其他事情。

解放2500萬人,聽起來很美好,但它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解放”=失業,這麼多人該如何安置?

所以這個聰明但“反社會”的項目,最終被擱置了。

看到這裏,我們應該明白了。

當某種科技創新足夠解放大批勞動力,但這些勞動力還沒有得到合理安置的情況下,就草率投入應用,需要付出的代價,或許遠遠不是些許經濟數據,就能衡量的。

再重複一次。

每次科技進步都會迅速淘汰一批人——而它對人類社會產生的收益,往往要在一代人以後,才能顯現。

這不是杞人憂天,不是將來時,而是進行時。我們這代人已經身處其中。

2017年10月23日的《紐約客》的封面上,一位人類乞丐和他的狗坐在路邊乞討,施捨他的則是匆匆走過的機器人,它們甚至拿着咖啡,牽着機械狗。

這幅插畫對應的是文章《Dark Factory: Welcoming Our Robot Overloads》,以密歇根大急流城的一座工程為例,講述機器人是如何取代人類工人的地位。

繪畫的渲染或許有些過度,卻直戳人的內心。

等到技術真正成熟,人類能完全享受技術帶來的便利時,或許是下一代的事情了。

如果忽視陣痛,這種未來已經足夠美好。(全文完)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