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表示,下修2022年第四季度iPhone出貨量預估約20%至7000萬-7500萬部,而此前市場普遍預期爲8000萬至8500萬部。小幅略超預期。
據郭明錤透露,下調原因並非是需求不振,而是由於供不應求的情況,會讓消費者在長久的等待過程中需求消失。
目前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的需求依舊十分強勁,現在蘋果官方依然要延遲1個月的時間才能發貨。
然而蘋果無法給出與需求同等的供貨能力,國內園區的產線利用率僅有20%左右,預計在12月能恢復到30%-40%,這對蘋果iPhone 14 Pro系列的量產影響巨大。即便和碩和立訊精密從對手手中獲得了10%的iPhone 14 Pro系列訂單,但大規模的量產也要等到12月下旬了,無法立刻緩解當下的缺貨情況。
長時間的延遲發貨以及目前全球的通貨膨脹情況,會讓消費者對iPhone 14 Pro的需求直接消失,而不是“延遲”,消費者要麼轉投其它手機,或者乾脆繼續使用老款機型。
基於這種現實情況,即便iPhone 14 Pro系列的需求旺盛,蘋果也會被迫進行砍單,畢竟蘋果不想去承擔需求消失的風險。
據瞭解,2022年以來,受通脹、全球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導致智能手機需求疲軟。IDC數據顯示,2022Q1、2022Q2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分別爲3.14、2.88億臺,同比下滑8.8%、8.2%。
但蘋果憑藉2021年發佈的第二代5G手機iPhone 13的強勁需求,推升了iPhone系列的整體銷量,2022Q1、2022Q2蘋果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分別爲5647、4539萬臺,同比增2.2%、2.3%。
其中,中國市場與全球趨勢保持一致,蘋果市場份額提升。
二季度是國內傳統淡季,同時2022Q2國內疫情散點式頻發對經濟和消費產生了較大影響下,蘋果手機銷量依然保持堅挺。IDC數據顯示,2022Q2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約6720萬臺,同比下降14.7%,而蘋果手機逆勢同比增加0.1%至950萬部左右,市場份額提升2pct至14%。
展望全年,下半年新品備貨旺季到來,疊加供給端蘋果極強的供應鏈關係網絡和管理能力,全年銷量依然可期。
根據IDC數據,2022年安卓手機預計出貨量10.35億臺,同比下滑7.9%,而蘋果手機預計出貨量2.37億臺,同比略增0.5%,銷量保持堅挺,展現了其行業逆風下強大的韌性。
從基本面看,2022年上半年國內多地受疫情影響,全球視野下,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升級,原材料價格高企。多重壓力下A股蘋果供應鏈相關公司整體表現仍然較好。
具體果鏈佔比較高的公司三季報表現來看,大部分公司單季業績超預期,大市值公司憑藉管理優化及整合趨勢延續上半年穩定增長態勢:
東山精密(消費類穩增+車載拓展+內控優化)、環旭電子(消費類結構優化+車電放量)、鵬鼎控股(下遊旺盛+產品拓展+降本增效)、立訊精密(垂直整合持續提升盈利能力)2022年第三季度歸母淨利潤分別同增32%、90%、76%、63%。
而市值較小的公司受益於大客戶新機ASP提升、產品線拓展或新產能釋放帶來業績彈性或拐點:
中石科技(新機石墨導熱材料採購量高增長)與水晶光電(大客戶新品盈利能力提升)2022年第三季度歸母淨利潤分別創歷史新高,長盈精密(新產能爬坡及良率提升)2022年第三季度單季盈利1.56億元一舉扭虧,統聯精密(大客戶MIM及各類金屬件拓展)2022年第三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52%。
東吳證券認爲,進入三季度新機備貨旺季,伴隨iPhone14系列繼續備貨節奏正常、高端產品熱銷,頭部公司業績迎來加速向上,同時特定環節價值量及工藝升級的公司迎單季業績拐點,整個果鏈呈現極高景氣度。
展望未來,蘋果手機的堅韌銷量、持續創新迭代以及XR/汽車電子等新領域的拓展爲蘋果產業鏈公司業績持續增長奠定動力。
2020年,市場通過梳理臺積電時間表和蘋果產品發佈規律預測了蘋果產品2020-2025年的“五年規劃”,2023年有望推出iPhone 3nm的A17、Apple Watch的S9、iPad的A17X、新的ARM Mac芯片、以及首代蘋果眼鏡。
2024和2025年有望推出適用於iPhone的2nm A18(劃時代更新)、Apple Watch的S10、iPad的A18X,以及新一代的Mac筆記本和臺式機芯片,可能出現第二代3nm蘋果眼鏡芯片。
從規劃來看,蘋果一方面現有產品性能在不斷提升,另一方面新產品不斷突破,爲上遊產業鏈公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機遇。
投資機會上,東吳證券指出,綜合業績高增長、深度參與果鏈創新、長期佈局新能源車業務等要素建議關注果鏈各環節核心標的:
立訊精密(垂直整合龍頭)、東山精密(主業穩增長+車載佔比提升)、歌爾股份(VR綜合方案龍頭)、水晶光電(領先光學方案商)、藍特光學(傳統業務穩定+車載帶來增量)、安潔科技(國際大客戶價值量持續提升)、中石科技(石墨散熱龍頭+VR及車載拓展)、統聯精密(MIM行業領先)、長盈精密(大客戶結構件+MR及新能源拓展)、信維通信(泛射頻穩步發展+新產品拓展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