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陶川,作者: 東吳宏觀邵翔、陶川
7月中旬以來疫情又出現了反覆,實施靜態管控的地區和城市明顯增多。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從封控到常態化核酸檢測再到封控,疫情防控會不會像上半年一樣收緊?我們從試圖從兩個角度進行評估:
從今年疫情和防疫策略的發展來看,我們認爲當下處於防控逐步放鬆下的疫情反覆階段,當前的防疫舉措是對此前常態化核酸體系的優化和補缺:常態化核酸有效防止了疫情在一二線大城市的擴散,而當前的臨時性靜默針對中小城市來說可能是平衡防疫“政治賬”,經濟穩增長和財政壓力的最佳手段之一(圖1)。
從經濟影響的標準來看,短期內靜默帶來經濟衝擊的幅度和時間遠遠不及第二季度,主要衝擊的領域可能是跨地區的旅遊行業。不過中長期看,“有恆產,纔有恆心”,持續的防疫封控風險對於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都會有明顯的負面影響。
具體而言,從疫情發展和防疫政策自身的變化來看,在病毒不斷變異、防控逐步放鬆的情況下,疫情出現反覆在所難免:一方面,傳染性更強、復陽率高的奧密克戎變異株BA.4、BA.5逐步成爲主要流行株;另一方面,自5月底以來,隨着疫情階段性緩解,各地的防疫政策出現明顯的鬆動,例如紛紛下調常態化核酸檢測的頻率。
在當前的背景下,對於地方政府(尤其是三線及以下中小城市)而言,通過迅速、短期的封控+大規模核酸篩查,可能是平衡防疫“政治賬”,經濟穩增長和財政壓力的最佳手段之一。
回顧今年防疫政策和策略的變化,不難看出在不同問題間進行權衡是主線:
從深圳到上海,高傳染性的奧祕克戎變異是主要矛盾,“精準防控”不再適用。無論是2月爆發的深圳疫情還是3月快速蔓延的上海疫情,最終都是以全域封控和全面核酸篩查的手段“打贏防疫保衛戰”。背後凸顯的問題是高傳染性的奧祕克戎病毒使得精確追蹤傳染鏈變得越來越困難,限制人員流動來減緩病毒傳播,大規模核酸檢測和隔離來控制病毒源頭成爲達到“動態清零”的主要方式。
後上海疫情時代,經濟壓力凸顯,“常態化核酸檢測”+擴大疫苗注射,防範於未然。長時間(深圳是1周,上海是2個月)的封控最大的問題是會帶來嚴重的經濟停擺和民生問題,與其在疫情爆發後畢其功於一役,不如在疫情爆發前或者初期做好防護工作,進行常態化核酸檢測和提高疫苗注射率(尤其是老年羣體)成爲動態清零的重要手段,4月底至5月,各地方紛紛加碼核酸檢測(提高檢測頻率,建立15分鐘核酸採樣圈)。
疫情放緩,地方財政壓力成爲主要矛盾,降低核酸頻率,放鬆人員流動限制。不斷加碼的常態化核酸檢測讓本已捉襟見肘的地方財政壓力更大,在疫情擴散放緩的背景下必要性也降低。5月23日,國家衛健委明確表示“常態化的核酸檢測絕對不能一刀切……(常態化核酸)主要是針對主要是集中在輸入風險較高的省會城市以及人口千萬級的城市”。5月底至7月初各地也逐步開始降低核酸頻率甚至取消常態化,明顯放鬆對於人員流動的限制。
依據以上變化的路徑,7月中旬以來面對疫情再次出現反覆,合理的應對不是重走4月至7月的老路,而是一次性在病毒高傳染性、經濟穩增長和財政壓力中找到一個平衡點,當然“算政治賬”的新約束會讓防疫階段性更偏謹慎:
動態清零的原則下,收緊防控是應對病毒蔓延加速的必然要求;
但財政壓力下常態化核酸的預防措施主要適用於千萬級人口的大城市;
對於中小城市,出現疫情風險時進行臨時性靜默管理帶來的財政壓力要小於進行常態化核酸檢測;
同時爲了降低靜默對於經濟的影響,本輪封控明顯更加靈活,例如週期較此前明顯更短——主要以1至3天作爲一個封控觀察週期,同時爲了防止經濟停擺,對於重點企業多要求實施閉環運營。
往後看,在動態清零的原則下,防疫的基本模式逐步明朗:對於大城市而言,靈活調整頻率的常態化核酸+疫情出現時局部短期封控篩查是主要模式,而對於中小城市而言,在出現疫情後進行臨時性靜默則更加合理。不過,真正要擺脫疫情封控的風險,則需要能夠普及的廉價特效藥或者病毒的傳染性逐步降低。
從經濟角度看,本輪疫情防控對經濟的短期影響可控,遠不及第二季度,但需要警惕防控模式帶來的中長期風險。
對經濟的影響如何?從短期看,本輪疫情爆發對於經濟的直接衝擊無論從時間還是幅度上都遠遠小於第二季度。首先,從涉疫城市來說,本輪採取靜默政策的城市多爲中小城市;其次,從受衝擊的領域來看,由於封控時間較短且多數城市均對重點企業進行閉環管理,工業生產所受的供給端約束有限;消費端,我們從百城擁堵指數可以看出商品零售和餐飲消費可能只在7月底、8月初受到衝擊,當前已逐步恢復。
第三,本次疫情影響最大的可能是跨區域的旅遊,本輪疫情爆發和實施靜默的城市主要散佈在海南、新疆、西藏等地,均爲我們重要的旅遊省份,根據文旅部的統計,2021年僅海南省旅遊收入佔全國的比例就達5%,所幸全國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僅爲4.01%(2020年統計局數據)。
防疫風險對於信心的影響更加值得重視。一方面,持續存在的封控風險,對企業的投資信心有重要的負面影響,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產業鏈轉移到其他防疫不確定性更小的國家,這無疑會影響中國在長期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防疫不確定性增加了企業運營的困難,居民就業和收入的波動也會加大,這會使得儲蓄意願整體上升、消費信心處於較低水平,消費中樞可能遲遲無法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風險提示:海外貨幣政策收緊下外需回落,國內疫情擴散超市場預期。海外疫情變異,貨幣政策重回寬鬆。國內防疫政策持續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