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起,中美市場相關性再度走弱。往後看,美聯儲貨幣緊縮預期升溫、大宗商品價格高企、全球供應鏈擾動等因素均預示着美國經濟將快速放緩,貨幣緊縮更將導致增量資金流出美股市場。
而國內疫情好轉趨勢已現,穩增長政策的大力推進以及互聯網監管常態化更將加速市場信心的回暖。政策、基本面走勢的背離疊加估值優勢,我們判斷中資股有望持續跑贏美股市場。
建議關注穩增長、疫後復甦主線及港股互聯網和高股息標的。
長期以來,中美市場存在一定的正相關性。2016年下半年起,隨着互聯互通的逐步推行,中國資產(A股+港股,下同)與美股之間的相關性逐步擡升。尤其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受益全球流動性寬鬆,中美市場相關性進一步上升,一度接近0.9。但隨着2021年《外國公司擔責法》的正式落地、美股中概爆倉以及國內監管持續趨嚴等風險的集中爆發,中美市場相關性再度走弱,甚至整體低於2010-15年的水平。而今年4月下旬以來,中美主要股指之間相關性再度下探引發思考。結合歷史和當前市場情況,我們判斷在美聯儲開啓貨幣緊縮,歐美通脹高企但增速下滑的背景下,中國資產仍舊能持續走出獨立行情。
覆盤2010年以來四段中國資產跑贏美股的歷史時期(除2020年2-3月疫情爆發期間),國家政策的支持、流動性的差異、經濟基本面走勢的不同、匯率的變化等均能導致中國資產相對跑贏美股資產。我們認爲2021年起中美市場相關性走弱主要是由於兩國政策導向差異引起的;而年初以來,中美雙方政策已經開始出現逆轉。往後看,中美政策、基本面走勢的背離疊加估值優勢以及企穩的匯率,均會使得中國資產持續跑贏美股市場:
中國:政策目標明確,基本面有望觸底回升。
儘管此前相對美聯儲大放水以託底經濟,我國貨幣政策較早迴歸常態化;且2021年地產、教育、互聯網等多個板塊產業監管趨嚴,致使市場受到顯著衝擊。
但往後看,由於3月下旬起國內散點疫情擴散使得我國經濟運行受到影響,在此背景下,穩增長政策不斷出臺助力經濟復甦。降準降息、專項債靠前發力、「因城施策」的地產政策、疫後紓困以及促消費等政策的陸續出臺和大力推進將加速市場信心的回暖。持續一年多的平臺經濟治理初現成效,監管常態化趨勢下投資者風險偏好亦將回升。
另外,我國疫情好轉趨勢已現,預計5月經濟形勢將環比改善,基本面亦有望觸底反彈。
美國:衰退跡象初顯,貨幣緊縮導致資金流出。
相對國內基本面觸底已基本達成共識,近期美國資本市場交易則更多從「脹」向「滯」切換。
美聯儲貨幣緊縮預期的升溫、俄烏衝突導致的大宗商品價格維持高位、中國內地局部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擾動、5月以來美國境內奧米克戎的快速擴散均使得投資者對美國經濟下行產生擔憂。
部分前瞻指標如消費者信心指數、中小企業就業預期等已預示着未來美國經濟將快速放緩。而當前美聯儲仍舊維持鷹派的貨幣緊縮立場,這更加導致美股市場增量資金呈流出趨勢,預計短期或仍持續。
結合近期國內局部疫情已得到較好的控制、上海從6月起將有序開放,外部的衝擊也已被充分的price in,在整個中資股市場投資範疇中,我們建議積極佈局:
1)橫跨A股和港股的現代化基建、地產、復工復產和消費修復四大主線;
2)產業監管常態化、2季度起基本面將確定性改善的中概互聯網板塊;
3)有持續、穩定分紅能力的港股高股息標的。
1)國內疫情出現反覆;2)穩增長政策退出不及預期;3)地緣衝突進一步升級,中美關係惡化;4)美聯儲超預期收緊貨幣政策;5)發達國家陷入經濟衰退或滯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