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李迅雷,作者:李迅雷 肖雨 等
近日,政治局常委會提出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採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那麼,面對這些天來上海疫情的嚴峻局面,究竟要不要採取封城舉措,以實現動態清零的目標,引發了大家熱議。中泰證券研究所的諸多分析師們也從自身行業研究的角度來討論如何防控疫情才能獲得最佳效果。為此,本文試圖從經濟社會發展及行業角度來探討這一話題。
上海作為全國乃至全球的金融、貿易、航運和經濟中心,承載的不僅是上海市民的需要,它還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當中承載發揮了重要的功能,甚至於對全球經濟都有影響。不妨從經濟與財政、空港物流、醫療衞生等多角度分析,遵照“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的原則,通過不封城的方式來實現動態清零目標。
1843年上海開埠以來,憑藉得天獨厚的水運條件,很快從小縣城崛起為遠東第一大城市。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上海人口僅為全國的1%,工業產值卻佔到36%。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航空的國際化都市,在中國經濟、金融、工業的發展中一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021年,上海以不到全國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積、佔比1.7%的人口,貢獻了全國3.8%的GDP。分行業看,上海的金融業增加值佔全國比重達到8.6%,批發零售業也超過5%。如果今年上海能夠實現5.5%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將拉動全國經濟增長0.2個百分點。“穩增長”背景下,上海經濟作為核心引擎,當然不能輕易熄火。
圖表1:2021年上海GDP和主要行業增加值佔全國比重(%)
來源:WIND,中泰證券研究所
相較於經濟增長,上海對於全國財政和税收收入的貢獻更為突出。根據税務部門統計,2021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共計22.25萬億元,其中85%來自於税收收入,而上海全年組織税收收入達到1.87萬億元,佔比超過10%。2021年,上海上繳國税收入超過1萬億元,意味着上海税務部門每收到10元錢,其中有6.5元上繳中央,只有3.5元留給地方使用。當前面臨“三重壓力”的挑戰,我國財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想提升效能,上海在保障税源方面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圖表2:上海税收收入佔全國比重(億元,%)
來源:WIND,中泰證券研究所
圖表3:上海國税和地税收入對比(億元,%)
來源:WIND,中泰證券研究所
上海提供了中央轉移支付資金的十分之一。分税制體系下,轉移支付是中央解決地區財力不平衡,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環節。我們用各省市國税收入,減去該省收到的中央轉移支付,可以得到各省市淨上繳中央税收情況,來衡量各地區對於中央財政的貢獻。2021年,全國僅有8個省市有正貢獻,其中上海排名第二,淨上繳中央税收達到9294億元,超過了中央對河南、黑龍江和四川等三省的合計淨補助規模。
圖表4:2021年各省市淨上繳中央財政規模對比(億元)
來源:WIND,中泰證券研究所
淨上繳中央税收=該省市國税收入-中央對該省市轉移支付
上海港是我國沿海的主要樞紐港,也是我國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重要口岸。上海港自2010年起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集裝箱港口,2013年,上海港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一。疫情之後,由於出口貨物的快速增長也帶來了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的迅速攀升,2021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實現4703.3萬標準箱,同比增長約8.1%,蟬聯世界集裝箱吞吐量第一,集裝箱吞吐量超過世界第二的新加坡港約956萬標準箱。
2022年1-2月,上海港集裝箱累計吞吐量突破816萬標準箱,同比增速達9.7%,增速持續提升。在疫情嚴重衝擊全球經濟的大背景下,上海港作為世界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一直保持着高效運轉,源源不斷地為全世界提供各種必要的商品,成為全球保供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為世界物流的順暢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正如吳凡院長所言,“如果我們這個城市停下來,東海上就會多出很多漂在海上的國際貨輪”。
圖表5:2021年全球前五大港口集裝箱吞吐量
來源:WIND,中泰證券研究所
圖表6:2021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佔全國比重
來源:WIND,中泰證券研究所
作為全球最大的航空樞紐,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嚴峻形勢下之下,保障國際通道的順暢,維持必需的經貿和人員往來,是處在對外開放前沿的上海,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始終要承擔的責任。2021年,上海保障了全國近1/2的出入境航空物資運輸、近1/3的出入境航班起落,以及近30%的進口冷鏈食品。據航班管家統計,今年1月份,上海浦東機場進港航班達到935架次,佔全國同期總量的42%。在“內防反彈”的同時,上海也默默承擔着“外防輸入”的責任和壓力。截至3月25日,上海接收的境外輸入新冠確診病例累計達到4475人,佔全國的四分之一。
也就是説,上海一旦封港,不僅大量貨輪會在東海漂泊,而且向內地的運輸大量物資也會終止,讓全國很多地區經濟停擺。
根據中國衞生健康統計年鑑,2020年上海市診療人次總計達2.32億次,與常住人口的比值為29.2。該數值表示每位常住人口年診療次數超過29次,僅次於天津市的43.6次,位居全國第二。此外,上海也是病牀使用率最高的城市之一,2020年上海市公立醫院病牀使用率達87%,僅次於廣西省的87.2%。由此可見,上海是全國醫療行為最為活躍,醫療需求最為旺盛的城市之一。近期的封控已經導致不少“患者就醫不便”的問題,如果疫情防控進一步升級,可能加劇常規患者“就醫困難”的問題。
圖表7:上海和全國境外輸入新冠確診病例對比(人)
來源:WIND,中泰證券研究所
圖表8:全國各地區衞生診療人次與常住人數比例(人/次)
來源:WIND,國家統計局,中泰證券研究所
圖表9:全國各地區公立醫院病牀使用率(%)
來源:WIND,國家統計局,中泰證券研究所
作為外行,最後仍想表達一些不專業的觀點,供參考。
第一,要充分考慮中央政策在執行過程中的難度。上海應該是全國管理能力最強的大城市之一,但要“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這一要求還有一定距離,通常説,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這也是這輪疫情防控難度大的原因,尤其是奧密克戎病毒傳播性極強,當R0到10的時候,其難度要比2020年初疫情剛爆發時大好幾倍。因此,這輪的疫情防控要有更長的思想準備,要充分估計到執行不到位的情形,並採取相對對策。同時,在不封城的情況下,加強區域管理,建立多個集中隔離收治點,儘量減少人員流動。
第二,當前需要做更多的預案,以備不測。同時,要預留出“特殊通道”,不要墨守成規,以防止因為疫情防控過嚴而付出太大代價。這方面,香港、新加坡等經驗值得部分借鑑。
第三,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科學精準防控。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及時對防控舉措進行改進和優化。如上海控制住了,且嚴控外溢,這將給全國其他地區留出了寶貴時間做防控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