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中信證券研究,作者:陳竹、宋碩
12月28日,十部委聯合印發《“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本次《規劃》是醫療裝備領域首個國家層面的產業發展的規劃,提出1)到2025年實現醫療裝備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主流醫療裝備基本實現有效供應,高端醫療設備產品性能和質量水平明顯提升,初步形成對公共衞生和醫療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撐能力;2)到2035年,醫療裝備的研發、製造、應用提升至於世界先進水平。《規劃》的出台將定調推動醫療裝備產業朝着高質量、產業鏈安全可控方向發展。
十部委統籌制定發展規劃,落實“十四五”健康中國和製造強國戰略部署。
十部委廣泛聽取意見和多方調研,首次提出“醫療裝備”概念,立足當前國際形勢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醫療裝備產業將迎來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窗口期。《規劃》圍繞全產業鏈、技術水平、企業活力、產業生態、品牌影響力等方面設置了5大分目標,以及“7556”的規劃推進思路,着力解決我國醫療裝備產業在關鍵核心技術、產業鏈供應安全穩定性、創新產品推廣應用等方面的短板弱項,堅持自立自強,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動醫療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
聚焦臨牀需求和健康保障,提出“7556”推進思路。
《規劃》圍繞7個重點領域、部署5項重點任務、實施5個專項行動,採取6項保障措施。7個重點領域包括疾病診斷檢驗、治療、監護與生命支持、中醫診療、婦幼健康、保健康復、有源植介入,基本覆蓋全人羣從防、診、治到康、護、養全生命週期醫療健康服務裝備需求;5項重點任務是推進跨界交融,提升創新能力;強化醫工協同,提升有效供給能力;培育新模式新業態,提升全方位服務能力;優化產業生態,提升基礎支撐能力。5專項行動為確保任務順利推進,針對每個重點任務分別設立一個專項行動。6項保障措施包括創新支持模式、促進推廣應用、加強人才培育、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深化開發合作、加強組織協同,“7556”思路科學保障政策落地。
頂層設計奠定發展基礎,從基礎能力建設到醫工結合體系,多領域、全階段支持醫療裝備產業發展。
新冠疫情加速全球產業鏈區域化和本地化調整,國家層面意識到醫療裝備產業事關民生,目前我國醫療裝備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受阻,特首次制定本規劃從頂層設計支撐醫療裝備產業發展。醫療裝備的研發需要底層技術的支撐,我們看到國內底層技術產業已經初步發展,例如CMOS技術催化了內窺鏡產業,抗原和抗體技術催化了化學發光產業,光刻機和超分辨相機技術催化了基因測序儀產業。醫療裝備的優化需要完善的醫工結合體系。可以説,《規劃》的實施將是多領域、全階段支持醫療裝備產業發展。
風險因素:
新產品研發風險;市場競爭風險;產品招標降價風險;個股業績不達預期風險。
投資建議:
我們認為隨着醫療設備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的推進,將望加速真正具有產品創新能力的企業脱穎而出,建議關注邁瑞醫療、南微醫學、惠泰醫療、心脈醫療、歸創通橋、安圖生物、新產業、樂普醫療、微創醫療、佰仁醫療、翔宇醫療、健帆生物、康基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