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中信證券研究,作者:楊澤原 丁奇 潘儒琛
工信部印發《“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和《“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在“十四五”期間有望實現產業鏈升級,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重點關注關鍵基礎軟件補短板、新興平台軟件鍛長板、“軟件定義”創新應用培育和激發數字化新需求領域投資機會。
▍2021年11月30日,工信部印發《“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要實現“產業基礎實現新提升,產業鏈達到新水平,生態培育獲得新發展,產業發展取得新成效”的“四新”發展目標。計劃到2025年,規模以上企業軟件業務收入突破14萬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工業APP突破100萬個,建設2-3個有國際影響力的開源社區,高水平建成20家中國軟件名園。
與此同時,2021年11月30日,工信部印發《“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信息化和工業化在更廣範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向製造業各領域加速滲透,範圍顯著擴展、程度持續深化、質量大幅提升,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明顯加快,全國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達到105。
▍“十三五”規劃指標基本完成,“十四五”產業圍繞高質量發展主題,更加重視軟件基礎能力和產業鏈升級方面。
“十三五”期間,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頂層設計持續加強,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產業規模效益快速增長,根據工信部的統計,業務收入從2015年的4.28萬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8.16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3.8%,佔信息產業比重從2015年的28%增長到2020年的40%。面對“十四五”的到來,在“十三五”的基礎上,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產業圍繞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針對“十三五”軟件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產業供應鏈脆弱、產業基礎薄弱、軟件與各領域融合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問題、產業生態國際競爭力問題和發展環境問題等進行改善,在數字化趨勢下,實現產業融合,構建開源生態,全面提升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提出四個發展目標,2025年產業規模和質量將進一步提升。
具體發展目標包括:
1)產業基礎實現新提升。基礎組件供給取得突破,標準引領作用顯著增強,“十四五”期間制定125項重點領域國家標準。知識產權服務、工程化、質量管理、價值保障等能力有效提升,以企業為主體的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完備。
2)產業鏈達到新水平。產業鏈短板弱項得到有效解決,基礎軟件、工業軟件等關鍵軟件供給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具有生態影響力的新興領域軟件產品,到2025年,工業APP突破100萬個,長板優勢持續鞏固,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不斷提升。
3)生態培育獲得新發展。培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骨幹企業,建設2-3個有國際影響力的開源社區,高水平建成20家中國軟件名園,軟件市場化定價機制進一步完善,國際交流合作全面深化。
4)產業發展取得新成效。增長潛力有效釋放,發展質量明顯提升,到2025年,規模以上企業軟件業務收入突破14萬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綜合實力邁上新台階。
▍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方面強化產業創新發展能力,完善協同共享產業生態。
一方面,在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推動軟件產業鏈升級和提升產業基礎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在需求側通過應用牽引和整機帶動,激發數字化發展新需求。通過供給側和需求側強化產業創新發展能力,在此基礎上進行生態培育,完善協同共享產業生態。具體圍繞軟件產業鏈、產業基礎、創新能力、需求牽引、產業生態部署5項主要任務。
1)推動軟件產業鏈升級。圍繞軟件產業鏈,加速“補短板、鍛長板、優服務”,提升軟件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2)提升產業基礎保障水平。重點夯實共性技術、基礎資源庫、基礎組件等產業發展基礎,強化質量標準、價值評估、知識產權等基礎保障能力,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
3)強化產業創新發展能力。重點加強政產學研用協同攻關,做強做大創新載體,充分釋放“軟件定義”創新活力,加速模式創新、機制創新,構建協同聯動、自主可控的產業創新體系。
4)激發數字化發展新需求。鼓勵重點領域率先開展關鍵產品應用試點,推動軟件與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環節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數字化發展,推動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發展。
5)完善協同共享產業生態。重點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加快繁榮開源生態,提高產業集聚水平,形成多元、開放、共贏、可持續的產業生態。
▍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業軟件成為突破重點。
《“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明確,到2025年,信息化和工業化在更廣範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向製造業各領域加速滲透,製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明顯加快,全國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達到105,企業經營管理數字化普及率達80%,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85%,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8%,工業互聯網平台普及率達45%。
與此同時,《“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提出要重點突破工業軟件,通過研發推廣計算機輔助設計、仿真、計算等工具軟件(CAD/CAE/EDA等),大力發展關鍵工業控制軟件(PLC/DCS/SIS等),加快高附加值的運營維護和經營管理軟件產業化部署。目標到2025年,工業APP從2020年的35萬個突破100萬個。工業軟件迎來快速發展的契機。
▍基礎軟件補短板,國產化進程有望加速。
“十三五”我國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在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短板。《“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提出,完善桌面、服務器、移動終端、車載等操作系統產品及配套工具集,推動操作系統與數據庫、中間件、辦公套件、安全軟件及各類應用的集成、適配、優化。加速分佈式數據庫、混合事務分析處理數據庫、共享內存數據庫集羣等產品研發和應用推廣。開展高性能、高可靠的中間件關鍵產品及構件研發。基礎軟件領域國產化進程有望加速。
▍“軟件定義”成為“十四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特徵和新標誌。
“十三五”我國軟件行業“重硬輕軟”現象依然嚴重,軟件價值失衡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轉。《“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提出,“軟件定義”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特徵和新標誌,已成為驅動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軟件定義擴展了產品的功能,變革了產品的價值創造模式,催生了平台化設計、個性化定製、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生產、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型製造模式,推動了平台經濟、共享經濟蓬勃興起,已成為生產方式升級、生產關係變革、新型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軟件定義”的技術體系和應用生態有望實現普及。
▍垂直行業信息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激發數字化新需求。
“十三五”我國軟件行業與各領域融合應用的廣度和深度不夠,企業軟件化能力較弱,制約數字化發展進程。《“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提出,面向金融、建築、能源、交通等重點行業領域應用需求,加快突破金融核心業務系統、建築信息建模和建築防火模擬、智慧能源管理、智能交通管理、智能辦公等應用軟件。以金融、建築為代表的垂直行業信息化廣度和深度將持續加強,激發數字化新需求。
▍風險因素:
政策落地不及預期;軟件產業發展不及預期。
▍投資策略:維持行業“強於大市”評級。
1)關鍵基礎軟件補短板,關注中望軟件、中控技術、賽意信息、能科科技、中國軟件及EDA領軍企業;
2)新興平台軟件鍛長板,關注深信服、科大訊飛及新興AI公司等;
3)“軟件定義”創新應用培育,關注中科創達、德賽西威等;
4)激發數字化新需求,關注金山辦公、用友網絡、金蝶國際、廣聯達、恆生電子、衞寧健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