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興證策略:中小市值股獲機構密集調研,電子行業長期受青睞

本文來自:興證策略張啟堯團隊

引言:為何要關注機構調研動向?整體層面,機構調研頻次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場情緒及結構性機會多寡。微觀層面,機構調研的市值分佈、板塊構成等也能體現當前市場對風格、結構、行業的偏好。並可反映出未來一個階段不同類型機構的配置思路與特徵。因此我們根據機構調研公吿,梳理了今年以來的機構調研動向及市場表現,以供參考。

一、2021年機構調研公司數量及次數創歷史新高

2021年機構調研公司數量及次數創歷史新高。2021年前三季度機構調研動向已完整披露,截至2021年9月30日,2021年機構已調研了2498家公司,調研次數高達10437次,調研公司數量及調研次數已超過2020年全年(1608家公司,調研次數8743次)。結合以往調研數據來看,年報披露季結束後的5月份與三季報披露結束後的11月份,往往是機構調研次數的“高點”。展望全年,2021年機構調研公司數量及次數將大幅刷新歷史高位。

2021年以來,被調研公司集中出現在機械設備、化工和電子等行業,200億以下市值公司超八成,創業板、科創板被調研公司佔板塊比重均超70%。從被調研公司的分佈情況來看,行業方面,機械設備、化工和電子行業的被調研公司數量最多,分別有294/250/249家,而醫藥、計算機、電氣設備等也名列前茅,體現了機構對製造、TMT方向的調研偏好。市值分佈方面,100億元以下/100-200億元/200-500億元/500-1000億元/1000億元以上組別的公司佔比分別為66.09%/15.61%/12.13%/3.2%/2.96%,而A股100億元以下/100-200億元/200-500億元/500-1000億元/1000億元以上組別的公司佔比分別為67.38%/14.17%/11.64%/3.34%/3.47%,調研對象中市值200億元以下公司佔比達到81.7%,略高於A股200億元以下公司佔比(81.55%)。此外,從被調研公司的板塊分佈來看,位於創業板/科創板/主板的公司分別有863/248/1387家,對所在板塊公司佔比分別為83.3%/72.73%/44.5%,主板公司雖然在絕對數量上領先,但創業板、科創板被調研的公司對板塊公司總數的佔比顯著更高。

二、中小市值股獲機構密集調研,電子行業長期受青睞

分別計算2021年以來各上市公司接待的調研機構總數,可進一步探究機構調研的偏好。若一家機構多次調研同一家上市公司,不剔除重複值,而是將其累加到調研機構數內,以度量上市公司獲得機構調研的密集程度,並觀察獲得機構密集調研的公司具有的特徵。可以發現:1)機構偏好調研中小市值股;2)機構偏好調電子、醫藥、機械等成長、製造相關板塊;3)機構調研數量居前的個股,公司質地往往較為優良;4)獲得機構調研的個股,在被調研前後,短期股價平均表現都超過大盤;5)進入9月後,獲得機構調研數量最多的10只個股行業分散度顯著提升,機構調研偏好進一步向中小市值股傾斜

市值500億元以下的公司獲得機構密集調研,而在進入9月後,200億元以下的公司獲得的機構調研數量佔比顯著提高。2021/1/1/-2021/9/30期間,100億元以下/100-200億元/200-500億元/500-1000億元/1000億元以上組別的公司累計分別獲得41876/34362/45919/17363/19007家機構調研,500億元以下公司獲得的機構調研數量佔比接近八成。而從月度數據的變化來看,進入9月後,200億元以下的公司獲得的機構調研數量佔比從8月的45%增長到64%,反映了近期機構對中小市值公司的調研偏好程度顯著提升。

電子行業獲得的機構調研數量長期領跑,進入9月後,機械設備行業成機構“新寵”。從行業分佈來看,2021/1/1/-2021/9/30期間,電子、醫藥生物和機械設備是獲得機構調研數量最多的三個行業,分別獲得30509/23425/18491家機構調研。在1-8月份,電子均為獲得機構調研數量最多的行業。然而,在9月份,機械設備行業獲得了2623家機構調研,首次超過電子(2270家),而化工(1164家)位列第三,以機械設備為代表的製造企業成為機構調研的“新寵”。

從2021年中報披露的財務狀況來看,機構調研數量居前的個股,往往具備較為優良的質地。計算各公司在2021年中報披露後獲得的機構調研數量總和,並將其按照機構調研數量進行分組,再分別計算各組別的ROE、營收增速、歸母淨利潤增速等指標的均值,對比各組別的財務狀況。可知機構調研數量前20%個股,其ROE/營收同比增速/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均值分別為6.99%/52.99%/183.32%,而機構調研數量後20%個股,對應的指標均值分別為3.55%/ 39.58%/ 40.91%,機構調研數量居前的分組財務狀況普遍較優,公司質地較為優良。

從調研前股價表現來看,獲機構調研的個股在被調研前,股價平均表現超過大盤。將個股按照單日機構調研數量進行分組(如邁瑞醫療在2021年1月5日獲得機構726次調研,單日調研數量位列A股第一),並計算各分組的個股在機構調研前7天/15天/30天內相對上證綜指的漲幅均值,可以發現,機構調研前7天/15天/30天內,各分組個股相對上證綜指的漲幅均值均為正。其中,單日機構調研數量前20%個股在調研前7天/15天/30天內的相對上證綜指漲幅分別為2.76%/4.15%/8.38%,調研前30天內相對漲幅為各分組最高。但總體來看,單日機構調研數量多寡,與個股被調研前的股價漲幅高低並無必然聯繫。

從被調研後股價表現來看,獲機構調研的個股在被調研後,股價平均表現仍然超過大盤。仍然將個股按照單日機構調研數量進行分組,並計算各分組的個股在機構調研後7天/15天/30天內相對上證綜指的漲幅均值,可以發現,機構調研後7天/15天/30天內,各分組個股相對上證綜指的漲幅均值均為正,跑贏大盤。但總體來看,單日機構調研數量與個股被調研後的股價漲幅高低並無必然聯繫。

2021年以來,邁瑞醫療、傳音控股、海康威視等個股獲得的機構調研數量領跑全A。2021年以來,邁瑞醫療累計獲得了1668家機構調研,位列全A第一,傳音控股(1622家)、海康威視(1588家)等緊隨其後。從行業分佈來看,2021年獲得機構調研數量最多的10只個股集中在醫藥生物、電子、機械設備、計算機行業中。從市值分佈來看,截至9月30日收盤,除了科德數控(92.49億元)、華峯測控(341.45億元)外,2021年獲得機構調研數量最多的10只個股中,其餘個股的市值均高於500億元,其中市值最高的為海康威視(5134.69億元)。從股市表現來看,2021年獲得機構調研數量最多的10只個股中,有5只跑贏大盤,其中漲幅最高的為華峯測控,2021年以來的絕對漲幅為49.39%,跑贏上證綜指46.65%,跌幅最大的為長春高新(絕對漲幅-38.72%,對上證綜指的相對漲幅為-41.46%)。

進入9月後,獲得機構調研數量最多的10只個股行業分散度顯著提升,機構調研進一步向中小市值股傾斜。進入9月後,兆易創新成為獲得機構調研數量最多的個股,達到382家,雲圖控股(236家)和中微公司(227家)分列二、三位。獲得機構調研數量最多的10只個股行業分佈為:電子(1)、化工(1)、機械設備(3)、家電(1)、計算機(1)、電氣設備(1)、建材(1)、採掘(1),行業分散度顯著提升。市值分佈上,中小市值股的數量也明顯增加,500億元以下的個股包括雲圖控股、倍輕鬆、科德數控、石基信息、華峯測控、西藏礦業等。但從股市表現來看,僅有云圖控股、石基信息兩隻個股跑贏上證綜指,相對漲幅分別為4.24%和48.5%。

三、券商與公募調研最頻繁,公募基金調研後個股表現居前

按照Wind口徑,調研的機構可分為五種類型,包括公募基金、投資機構(涵蓋銀行理財子公司、私募基金、資產管理公司等)、券商、保險公司和外資機構,分機構類型對機構調研行為進行分析,可以發現:1)公募基金調研次數及公司數量領跑各類型機構;2)按機構平均調研工作量計算,券商和公募基金調研最為頻繁;3)各類型機構呈現集中調研TMT、製造公司的趨勢。4)以上證綜指為基準計算超額收益,獲得保險公司調研後的個股在調研日後7天內超額收益最高,獲得公募基金調研後的個股在30、60、90天內超額收益最高。

公募基金調研次數及公司數量領跑各類型機構,但按機構平均調研工作量計算,券商調研最為頻繁,略超過公募基金。分機構類型計算調研總次數與公司數量總和(如多家機構調研同一家公司,也納入計算,以衡量各機構的調研工作量),以及每家機構的平均調研次數與調研公司數量。可以發現,2021年以來,公募基金調研總次數達到42596次,調研公司總數達到28000家,調研工作量領先其他類型的機構。但從各類型機構的平均工作量來看,平均每家券商調研次數為106次,調研公司數量為70家,超過公募基金(101次,66家)。

各機構調研行業偏好近似,均集中於TMT、製造、消費醫藥領域。計算各類機構對各行業公司的調研次數和調研公司數量,可以發現,各類機構偏好調研的行業近似,均集中在TMT、製造領域。調研次數方面,公募基金、投資機構、券商、保險公司和外資機構調研次數最多的行業前三甲均為電子、醫藥生物和計算機,呈現集中調研的趨勢。調研公司數量方面,除了券商以外,電子依舊是各類型機構調研數量最多的行業,券商在機械設備行業調研的公司數量最多(170家),其次為化工(175家)和電子(170家)。

對比各類型機構調研後個股的超額收益均值,獲得保險公司調研後的個股在調研日後7天內表現最優,獲得公募基金調研後的個股在30、60、90天內表現最優。分別計算各類型機構調研之後,個股自調研日後7天/30天/60天/90天的相對上證綜指的漲幅,可以發現各類型機構調研後的個股,調研後短期內均跑贏大盤。其中,保險公司/公募基金/投資機構 /券商/外資調研的個股在調研日後7天內的超額收益分別為2.59%/1.32%/1.08%/1.07%/0.5%,保險公司調研後個股在調研日後7天表現最好。而在調研日後30、60、90天內,獲得公募基金調研的個股超額收益均為最高。以調研日後90天為例,保險公司/公募基金/投資機構 /券商/外資調研的個股在調研日後90天內的超額收益分別為9.25%/13.83%/11.36%/10.66%/8.18%。

風險提示

本文基於歷史數據進行客觀分析,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