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 中信證券研究,作者:中信證券研究
2021年7月,港股市場經歷了內外部投資者負面情緒主導的共振下跌,恆指和國企指數分別下跌9.9%和13.4%,其中恆生科技指數在7月27日創下指數成立以來的單日最大跌幅(7.97%),經歷暴跌後的港股市場科技板塊估值已接近201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同時指數層面下行空間有限。在市場劇烈波動期間(7月19日至30日)根據我們跟蹤的託管口徑計算,外資流出規模並未明顯擴大,甚至呈現淨買入的跡象,反觀南向資金連續12個交易日減持港股資產,單月淨賣出創2015年滬深港通成立以來的新高(635億港元)。外資自7月中下旬以來對於港股科技龍頭企業(主要是騰訊和美團)增持力度加大,而南向資金在持續減持互聯網公司的同時,對於中小市值細分賽道龍頭關注度有所抬升,個股層面中芯國際、吉利汽車、藥明生物以及東嶽集團等獲南向較大規模增持。
2021年7月,港股市場經歷了對極端行業政策擔憂下內外部投資者負面情緒共振下跌,主要旗艦指數恆指和國企指數分別下跌9.9%和13.4%,在全球主要股指中居於末位。
在海外投資者全面China risk off下,恆生科技指數7月27日單日跌幅達到創紀錄的7.97%。在市場劇烈波動期間,從資金端來看,南向資金自7月中連續12個交易日減持港股資產,但外資流出規模並未明顯擴大,甚至在7月26-27日兩天累計淨買入超過80億港元。我們按港交所託管口徑計算,7月單月外資淨賣出港股市場202億港元,但值得一提的是,與南向資金的連續減持不同,外資在7月最後十個交易日累計淨買入近30億港元。
連續12個交易日淨賣出,南向資金單月減持規模創紀錄。
自6月中旬以來,南向資金持續流出港股市場,7月單月淨賣出635億港元,創2015年滬深港通成立以來最大單月淨賣出。行業和個股配置層面,近期南向資金的投資行為主要體現以下幾點特徵:
1)7月南向資金再次大幅減持港股計算機和餐飲旅遊板塊,環比6月淨賣出規模明顯擴大,分別達到454億(主要是騰訊控股)和232億港元(主要是美團)。
2)對汽車、醫藥板塊的追捧熱度邊際有所減少,但絕對體量上仍保持穩定淨買入。
3)南向資金轉投港股順週期板塊,有色金屬(主要是鋰板塊)和基礎化工分別獲南向資金增持31.1/26.6億港元,環比+30.2/47.1億港元。
4)中小市值細分賽道龍頭關注度有所抬升,單月淨買入東嶽集團、創夢天地、贛鋒鋰業達到31.6/5.7/17.9億港元,佔日均流通市值比13.3%/6.9%/4.2%,邊際上也推動上述三家公司7月分別上漲150.8%/26.6%/43.7%。
7月下半月以來,外資並未明顯減持港股資產,行業層面加倉港股科技互聯網龍頭。
從板塊的角度來看,7月外資在市場劇烈波動期間(7月19日至30日),維持對於中資可選消費板塊的減持(主要是零售業的阿里和美團),這與6月下旬連續下跌階段保持一致,同時“抄底”港股科技和互聯網龍頭,期間累計增持188億港元,其中騰訊、美團分別獲得142億和36億港元的淨買入,較6月末市場連續下跌期間淨買入規模有所擴大(6月28日至7月7日外資淨買入騰訊、美團分別為56億和20億港元)。
內外資“定價權”的遷移。
2021年7月末,外資在軟件與服務(主要是騰訊控股)、零售業、房地產、保險以及銀行等行業依舊具備主導力,但內地投資者的影響不斷抬升,南向資金在半導體、電信服務、能源、媒體、汽車與汽車零部件以及銀行這六個板塊的市值佔比超過20%。個股層面,截至2021年7月30日,南向資金在山東墨龍(66.4%)、長城汽車(47.8%)、保利物業(47.8%)的持股比例最高。
風險因素:
中美關係惡化,海外疫情蔓延持續超預期,中國及全球宏觀經濟修復不及預期,國內流動性收緊,外資持續流出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