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國新網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1年7月15日(星期四)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劉愛華介紹2021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並答記者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記者:從剛剛發佈的數據來看,我們看到中國上半年的經濟兩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有所加快,您認爲有哪些因素在帶動經濟的增長?您如何評價上半年我國國民經濟的總體表現?謝謝。
劉愛華:謝謝你的提問。從剛纔介紹的各個方面的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得到了持續拓展和鞏固,經濟運行持續穩定恢復,穩中加固,穩中向好。從特點上來講,主要反映在五個方面:
一、經濟持續恢復增長。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2.7%,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長7.9%,環比增長1.3%,兩年平均增長5.5%,比一季度加快0.5個百分點。從相關指標看,上半年全社會貨運量同比增長24.6%,兩年平均增長7.2%,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16.1%,兩年平均增長7%。
二、經濟結構調整優化。首先,產業支撐得到加強。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53%,比一季度提高2.1個百分點;製造業佔比得到提升,上半年製造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爲27.9%,比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其次,消費拉動作用增強。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1.7%,高於資本形成總額42.5個百分點;升級類商品消費較快增長,上半年限額以上單位體育娛樂用品類、通訊器材類、化妝品類的商品零售額兩年平均增速都超過了10%。三是,短板領域投資較快增長。上半年,高技術產業投資、社會領域投資兩年平均分別增長14.6%和10.7%,分別快於全部投資10.2和6.3個百分點。四是,城鄉居民收入的比值縮小。上半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爲2.61,比上年同期縮小了0.07。
三、創新動能持續增強。首先,新市場主體較快增長。6月末,根據統計局的基本單位名錄庫統計,法人單位數首次突破3000萬個,同比增長了16.6%。其次,新產業新產品較快增長,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長13.2%,比一季度加快了0.9個百分點。1-5月份,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7.4%,兩年平均增長12.5%,快於全部規模以上服務業4.2個百分點。從產品看,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的產量同比都保持了較快增長。三是,新業態、新模式成長壯大。上半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兩年平均增長16.5%,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了23.7%。上半年,全國快遞業務量已經突破了500億件,接近2018年全年水平。
四、質量效益總體提升。首先,企業盈利增強。1-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83.4%,兩年平均增長了21.7%,營業收入利潤率達到7.11%,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05個百分點。1-5月份,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5倍。其次,財政收入繼續增加,1-5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24.2%。三是產能利用率上升。二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爲78.4%,比上年同期提高4個百分點,比一季度提高了1.2個百分點。
五、民生保障持續改善。首先,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爲5.2%,比上年同期下降0.6個百分點,比一季度下降0.2個百分點,低於5.5%左右的預期目標。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9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3.5%。二季度末,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1.8億人,基本恢復到了2019年同期水平。其次,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5%,處於比較低的漲幅水平。三是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實際增長12%,兩年平均增長5.2%,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從上述五個方面看,上半年國民經濟可以說是持續穩定恢復,穩中加固,穩中向好。但同時也要看到,目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演變,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比較多,國內經濟恢復仍然不均衡,鞏固穩定恢復發展的基礎仍需努力。下一步,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的決策部署,持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釋放內需潛力,大力助企紓困發展,紮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第一個問題就回答到這裏。謝謝。
彭博新聞社記者:剛纔您提到了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實際收入兩年平均增長5.2%,略低於經濟增速。我們之前從商務部瞭解到,在“十四五”時期,全國零售品銷售總額預期目標是要提升5%,這是從今年到2025年之間設定的一個目標。就您剛纔所發佈的數據顯示,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略低於經濟增速,這種情況下如何實現中國經濟的再平衡?如何成功實現雙循環的目標?謝謝。
劉愛華:謝謝您的提問,您的提問基本上是關於上半年的收入判斷。從我們剛纔公佈的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兩年平均達到了5.2%,這個速度和上半年GDP的兩年平均增速5.3%是基本同步的。考慮到去年以來我們遭受疫情衝擊,可以說實現5.2%的人均收入增速是相當不容易的。從具體的結構上來看,推動收入實現5.2%的增長,主要是三個方面的結構性因素。
第一,隨着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就業形勢保持了總體穩定,帶動了工資性收入比較快的增長。今年上半年,工資性收入同比增長了12.1%,兩年平均增長了7.2%。
第二,隨着各地持續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提高了養老金標準,加強困難羣體基本生活保障,及時做好社會救濟和臨時救助,人均轉移性淨收入增長了9%,兩年平均增長了8.6%。
第三,隨着疫情防控形勢逐步好轉,經營活動逐步恢復,所以反映在數據上,經營淨收入上半年同比增長了17.5%,兩年平均增長了5.6%。實現這個增長,可以說既有經濟恢復的因素,帶動了就業增加,進而帶動收入增加,同時也有政策支持的因素,各個地方都加大了民生保障力度。同時也有各個經濟主體自身的努力。所以從這些方面來講,我們認爲5.2%的增速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而且可以說成果是非常顯著的。
從這幾個方面判斷,目前中國經濟整體上內生動力是在持續增強的,市場主體活力不斷增強。我們認爲下一期收入增長仍然會得到比較好的支撐,從而對消費形成有力的支撐。謝謝。
香港紫荊雜誌記者: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近年來,“三新”經濟增加值在GDP的佔比不斷提升,如何評價“三新”經濟對我國經濟的拉動作用?未來將如何促進“三新”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謝謝。
劉愛華:謝謝你的提問。我們前一段時間公佈了2020年“三新”經濟佔GDP比重的數據,首先我向大家彙報一下2020年“三新”經濟基本情況。
總體上看,2020年,儘管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沖擊和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的影響,但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繼續保持了比較快的增長。全年“三新”經濟增加值佔比17.08%,比上年提高了0.7個百分點;“三新”經濟的增加值比上年名義增長了4.5%,比同期的GDP增速高1.5個百分點。從這幾個數據來看,“三新”經濟持續加速、佔比提高,應該歸結於四個方面因素。
第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2020年,我國R&D(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與GDP之比達到了2.4%,比2015年提高了0.34個百分點。
第二,科技人才隊伍持續壯大。我國研發人員總量連續8年穩居世界首位。
第三,科技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不斷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帶動新產業快速發展。“十三五”期間,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3%,明顯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第四,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疫情對新產業的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國積極應對挑戰,努力化危爲機,針對重點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支持舉措。比如,加快完善以企業爲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採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等創新支持政策,加大“雙創”力度,創新引領作用顯著增強,有力地促進了新產業、新業態的成長壯大。
從今年上半年情況看,“三新”經濟的快速成長髮展態勢得到了延續。剛纔我給大家介紹了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新產品的增長情況,還有新商業模式的增長狀況,可以看出,“三新”經濟的快速增長對今年上半年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恢復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更長期的角度來看,對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也提供了強有力的戰略支撐。謝謝。
香港經濟導報記者:請問怎麼看待“雙碳”目標對經濟運行的壓力?一些地方爲了降能耗會採取比較激進的措施,比如對高耗能企業實施限產,以煤電爲例,短期內如果限產量過大,可能會對煤電的供應造成不穩定,造成部分地方出現電力緊張的局面,也會影響到經濟穩定增長。您認爲地方該如何處理好綠色轉型和穩增長的關係?謝謝。
劉愛華:謝謝你的提問。關於“雙碳”對短期經濟的影響,我想當前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碳達峯、碳中和既是我們向世界的一個莊嚴承諾,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現代化進程的必由之路。從我們當前的發展階段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沒有完成工業化的進程。在這個階段,我們要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確實是任務很重,壓力很大。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推動綠色轉型發展,可能會抑制部分高耗能行業、高排放行業的短期增長。但與此同時,綠色轉型發展也將創造新的需求,催生新的產業,像節能環保、清潔能源這樣的綠色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傳統行業的綠色轉型升級也將創造巨大的市場需求,所以我們還是要抓住這個歷史機遇,積極應對挑戰,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謝謝。
封面新聞記者:請問發言人如何評價上半年的就業數據,今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如何?數據顯示,16-24歲人口的調查失業率達到了15.4%,比一季度末增加了近2個百分點。請問如何看待這一趨勢的變化?謝謝。
劉愛華:謝謝您的提問。您剛纔讀我們的新聞稿讀得很細,就業總體的判斷、結構性的問題,您都有關注到。從今年上半年總體來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上半年在一系列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的作用下,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上半年平均是5.2%,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6個百分點,比一季度下降了0.2個百分點。從各月的情況看,除了2月份是5.5%之外,其他的幾個月都是在5.5%以下。
全國城鎮新增就業完成了全年目標任務的63.5%,5、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都是5%,均比上年同月低了0.7個百分點。城鎮調查失業率的回落,主要歸因於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和穩就業政策。從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失業率來看,更加突出一些,25-59歲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失業率6月份下降到了4.2%,比上年同月低了1個點。從月度之間看,也是持續回落的。
當然,在看到總量穩定的同時,也要看到就業結構性矛盾凸顯。就像您剛纔提到的,隨着6月份畢業季的到來,進入勞動力市場求職的高校畢業生不斷增多,就業壓力明顯增加,將帶動青年失業率明顯上升。6月份,16-24歲城鎮的青年調查失業率爲15.4%,比上個月上升了1.6個百分點,和上年同月持平。其中,20-24歲的大專及以上人員失業率還要更高一些,所以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可以說在凸顯。
從下階段看,一方面要看到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形勢下,隨着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勞動力市場在不斷回暖,從目前瞭解的情況看,今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志願和去年相比,也是更加趨於穩定,求職活躍度也是明顯上升的。但是另外一方面,確實今年高校應屆畢業生規模達到了909萬人,再創歷史新高,總量的就業壓力確實比較大。所以,下一階段我們還是要堅持就業優先政策,延續實施減負穩崗擴就業政策,加強對重點羣體的就業幫扶,優化就業服務,擴大就業容量,鞏固就業穩定的態勢。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