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2021年,新能車還能繼續瘋嗎?
格隆匯 03-03 21:10

昨天蔚來汽車披露了它的業績,交付翻倍,毛利率逼近理想,公司賬上現金424億。説難聽點,現在蔚來手握的現金,是它2019年10月份股價接近1美元時候的市值的3.5倍!

換句話説,今天的蔚來手上的現金,能買下3個半2019年10月時的自己!

新能源汽車是一個瘋狂的板塊。跌起來也是六親不認,漲起來也讓人懷疑人生。

新能源汽車這一波瘋狂,從去年年初馬斯克入華開始。那是一段直擊靈魂的脱衣舞。如果從去年3月份疫情的低點算起,到這一波的最高點,特斯拉股價翻11倍,比亞迪股份(港股)翻7倍,寧德時代翻3倍;最牛的是蔚來,翻了32倍。

這一波享受在新能車暴漲所帶來的賺錢效應下的股民,有誰經歷過它當年的瘋狂和滅亡?而經歷了2020年這一波瘋狂之後,2021年,是滅亡,還是繼續瘋狂?

答案還要從新能車這些年大起大落的發展歷程中去尋。

1、開幕

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大幕,不是始於比亞迪,不是寧德時代,而是一位官員,前科技部部長萬鋼。

這位早年畢業於德國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機械系,在奧迪擔任開發工程師長達10年的致公黨人士,親眼目睹中外差距,也更明白外國人心裏打的算盤。

在他心中,合資政策、 “ 市場換技術”的美好願景,已經死亡,身懷強國之志的萬鋼,迫切希望中國的汽車工業實現彎道超車。

但問題是,怎麼做?

萬鋼給出答案,發展新能源汽車,並在2000年上書國務院。

2001年,科技部正式發佈新能源汽車戰略規劃,並將電動汽車重大專項納入國家"863"計劃。

2008年底,科技部、財政部等四部委正式發佈"十城千輛"計劃,計劃到2012年,每年發展10個城市,每個城市推出1000輛新能源汽車開展示範運行。

推動這一個計劃,正是剛當上科技部部長的萬鋼。

2、小試牛刀

新能源車太新了,要民眾掏腰包,難,那政府帶個頭,所以《計劃》針對的是電動大巴、出租車、政府用車等,共性只有一個--政府買單。

補貼大致兩檔:小車5-8萬,大車5-60萬。

於是,一眾商用車廠家紛紛上馬新能源車,南京汽車、安徽江淮、湖南江南、江西江鈴、比亞迪入選第一批推薦名單,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車廠;安徽安凱、鄭州日產、奇瑞、中通、北京華林特、天津清源、中聯重科入選第二批。

傳統乘用車廠則按兵不動,看看這幫商用車廠究竟是先驅還是烈士。

結果是,《計劃》實施效果不理想。 

2010年,25個城市應該增加11618輛新能源汽車,實際清算只有4402輛;到2012年7月底,完成當年任務超過30%的城市只有4個。

究其原因,無非是產品性能差、地方政府沒錢。

性能方面,最大的問題是電池不過關。

北京公交車更換電池新舊不匹配,充電站又少,乾脆砍了增量;杭州公交車因為電池太重,要減少載客量;廣州因為天氣太熱,車子只能減速到45公里/時;成都的電動客車續駛里程太短,每個中午都得補充一次電。

整個產業鏈的公司,能真正從中獲利的並不多。

拿比亞迪來説,即便有深圳政府撐腰,到2012年末,也才賣了 200 台 K9 純電動大巴和 800 台 e6 純電動出租車,相比一年賣42萬輛汽車,可忽略不計。

不過,也有人嶄露頭角。

2011年,一個福建人回到自己的家鄉--三線城市寧德,創立了鋰電池公司寧德時代,他就是曾毓羣。

不熟悉他的人會想,偏居一隅的他,究竟能做出什麼,但熟悉他的人,都為他強大的技術背景所折服。

很快,寧德時代迎來橄欖枝,寶馬尋找鋰電池合作廠商時,在比亞迪碰壁後,找到了寧德時代,寧德時代也開始了和大廠合作的星辰大海。

回過頭看,新能源車的這一次小試牛刀,既有很多磕磕絆絆,也孕育着新生,這是新事物發展的必然。

部長們都清楚,實踐出真知,時不我待,差點沒關係,只要多實踐,多修正,這事就成了。

於是,更龐大的推廣計劃呼之欲出。

3、飆車

2013年,科技部再次聯手財政部,發佈《2013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標準》。

新補助標準面向普通消費者,免購置税,純電車最高補助6萬元,燃料車最高補助20萬元。

汽車銷量最大的是乘用車,新能源車因為技術和規模問題,價格要高出同型號燃油車30%-50%,但充電又便宜50%-80%,典型的買着貴養着便宜。

現在買車有補貼,消費者興致來了,乘用車廠也被撩撥起來了。

傳統車企上汽、廣汽、北汽、東風、長安等,紛紛上馬新能源汽車項目;小鵬、蔚來、理想等新勢力破繭而出。

到2016年,我國新能源整車廠高達98家,如果算上新勢力、PPT車企,可能超數百家。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從星星之火,開始了燎原之勢。

2014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首破30萬,中國佔去了1/4江山,登頂全球第一,並一路開掛,連拿了2015、2016、2017年的全球第一,年複合增速高達218%,佔全球比例提升至63%。

跨界公司也紛紛涉足,如國軒高科,通過併購重組,買了國軒動力鋰電池業務,成為炙手可熱的動力電池廠商,最後連名都改了,復牌後輕鬆斬獲10個漲停板。

還有董小姐,為“上車”,不惜大罵反對她收購銀隆的股東,見以公司名義收購無果後,她自掏腰包,拉上王健林、劉強東,以個人名義投資銀隆。

傳統歐美汽車巨頭,觀望情緒濃厚,按兵不動的很多。

不管怎樣,自鴉片戰爭以來,在大型工業消費品領域,中國算是第一次走在大多數西方國家前面。

新能源業務比較明顯的龍頭公司,賺得盤滿缽滿。

比亞迪銷量連續三年(15、16、17年),新能源車全球銷量第一,總營收翻近一倍,淨利潤飆升6倍;天齊鋰業因為13年大膽併購上游公司泰利森,毛利率從14%飆升至70%,營收翻2.85倍,淨利潤翻16倍;贛鋒鋰業營收翻3.9倍,淨利潤翻15倍。

2014年-2017年,中證CS新能車指數,從1185點一路飆漲至2788點,漲幅135%,同期創業板指數漲幅只有50%。

個股上,比亞迪股份就斬獲了130%的漲幅,新宙邦漲了337%,杉杉股份漲了408%,國軒高科漲了414%,天齊鋰業漲了662%,最牛的要數贛鋒鋰業,漲了2285%。

在這一波新能源牛市中,各細分領域的競爭格局開始確立,整車老大比亞迪,寧德時代因為大膽押注三元電池超越比亞迪,鋰化合物雙寡頭贛鋒、天齊,隔膜恩捷一家獨大,電解液則是天賜、新宙邦,還有正極的杉杉、當升,負極的貝特瑞。 

不少企業趁機上市,貝特瑞2015年上新三板,恩捷2016年上中小板,寧德時代稍晚一些,2018年上創業板。

新勢力也開始交作業,蔚來2017年推出第一輛車—ES8,次年登陸美股。

不過,路上大多數新能源車,是跑“滴滴”的,貪養車成本低,做來生意划算,要普通居民掏腰包,依然任重而道遠。

而此時,行業拐點在若隱若現。

4、剎車

給新能源車瘋狂劃上第一個句號的,是中國人的小伎倆—騙補。

中央不是冤大頭,真金白銀掏了這麼多錢,也是時候問個究竟,於是專項檢查來了。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蘇州吉姆西等5家新能源車企騙補國家財政補貼超10億元。

如果查看2015年前10月新能源汽車銷量與上牌量,會發現,兩者足足相差一倍,意味着7萬輛的新能源汽車賣出去,但又沒有上牌。

國家除了制裁犯事者,就是給補貼退坡。

2017年,中央補貼下降2-4成,地方補貼下降一半,比原計劃的下降10-20%,翻了一倍。

給新能源車瘋狂劃上第二個句號的,是特朗普。

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特朗普要求中國停止對製造業的鉅額補貼,新能源汽車首當其衝。

最後,國家出台更嚴厲的退補政策,將補貼和續航里程直接掛鈎,而且2019年補貼力度較前一年大幅退坡50%,20或21年則可能全部取消。

電池能量密度不夠的車輛,陸續被逐出補貼名單。加上2018年中國經濟下行,汽車行業受重創。

買新能源車就是奔着補貼來的,現在補貼少了,甚至沒了,自然就少了很多購買者,何況經濟不好,大家都得捂緊腰包。

2018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125萬輛,儘管還是全球第一,但佔比同比下滑10個百分點;2019年,銷量120萬輛,同比下滑4%。

行業哀嚎遍野。

比亞迪2019年淨利潤大跌40%,贛鋒大跌73%,天齊更慘,因為過分激進的併購,資產減值28億,虧了54億,比該年的營收還高出6億。

跟2017年的高光時刻相比,中證CS新能車指數跌去41%。

個股更是重災區,贛鋒跌52%,比亞迪跌55%,國軒高科跌58%,天齊跌62%,最慘的要數蔚來,跌了9成,股價1.19美元,離死亡只差最後一口氣。

5、涅槃

整個2019年,很多新能源車企不是倒閉,就是走在倒閉的路上。

截至12月1日,倒閉的新能源車企有19家,董小姐當年熱捧的銀隆也岌岌可危。

不過,倒閉的大多是PPT車企,糊弄了幾年,連影子都沒有,即使有造出車的,基本可以認為是爛車。

而傳統車企、已上市新勢力、產業鏈上游和中游雖然也有衝擊,但不至於死亡,原因在於這些公司要麼競爭格局基本穩定,要麼是上市公司,根基相對穩健,抗風險能力自然高出PPT車企很多。

有淘汰就有新生。

實際上,普通居民這個最大的消費羣體,一直沒被激活,有消費者教育問題,有產業政策問題,也有新能源車本身的價格、技術,充電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

不過,這些問題,在特斯拉的先頭部隊助攻下,逐漸有了轉機。

得益於各地超級工廠產能釋放,廉價版的特斯拉--Model 3開始大規模出貨,深諳價格制勝原理的馬斯克將Model 3價格一降再降,路上看到越來越多特斯拉,加上馬斯克身上的傳奇標籤,無形中,消費者教育在慢慢完成。

電池技術也不斷有突破,特別是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三元電池的普及,里程焦慮得到緩解;政策上,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2020年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將保持相對穩定,不會大幅退坡,這給行業吃下了定心丸,隨後,又將大力發展充電設施列入“新基建”。

居民的購買熱情被激活了,廠家也趁熱打鐵,特斯拉、寶馬、大眾、比亞迪、蔚來、小鵬、理想、廣汽、上汽,等等,不斷有新的新能源車型推出市場。

新能源車熱潮又回來了,股票市場也hold不住了。

即使疫情當前,也阻擋不住投資者的熱情,何況疫情導致了全球大放水,流動性過剩。

只用一年時間,中證CS新能車指數飆漲156%,創出歷史新高。

個股上,首先發威的是特斯拉,銷量登頂,季度利潤轉正,各地新建產能如火如荼,全年升幅超過10倍。

跟着是鹹魚翻身的比亞迪,先推出“神器”—刀片電池,又推出全新旗艦車—漢。

漢的月銷量從開始的1205輛,到4000輛,再到5000+,7000+,一路破萬,刀片電池急速擴產,芯片業務引入戰投、分拆上市,苦心經營的產業鏈價值不斷釋放。

業績大幅反彈,Q2、Q3淨利同比大漲171%、921%,股價全年大漲6倍。

下游興旺,帶飛上游。

贛鋒Q2、Q3淨利潤分別大增250%、445%,全年大增175%,股價大漲5倍;天齊成功引入戰投,加上SQM股價大漲、證監會頒佈“ST”新規,成功避免債務、資產再減值和被“ST”的三重厄運,股價翻倍。

最風光的,是蔚來,在合肥政府70億入股後,從鬼門關爬回來。

2019年,蔚來賣了2萬輛;2020年,賣了4.37萬,儘管尚未盈利,但虧損額同比大幅收窄48%,蔚來的股價翻了32倍。

除了鹹魚翻身,也有乘勝追擊。寧德時代,前三季營收增54%,淨利潤增34%,股價最高上漲3倍。

整個2020年,和新能源沾邊的股票都如坐火箭,有產業前景做底,有看得見的銷售場面和利潤數據,還有氾濫的熱錢,股價翻倍是最低消費,翻好幾倍是常態。

熟悉的新能源牛市真的回來了。

6、下一個“蔚來”在哪裏?

説輪迴有點玄乎,回到投資世界,其實就是週期。

萬事萬物皆週期,生老病死是週期,陰晴圓缺是週期,漲漲跌跌自然也是週期。

能夠看懂週期,成功捕捉週期起點和落點,大膽押注的投資者,就是成功的投資者。

即使錯過週期,只要行業還在,公司還好,總會有下一個週期,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如果是朝陽行業,那就更值得等。

等到競爭對手熬不住,死了,或許就見底回升了。

現在,各種通脹、“收水”傳言甚囂塵上,全球股市大回調,新能源板塊首當其衝,CS新能車指數跌16%,寧德時代跌18%,特斯拉跌20%,比亞迪跌22%,蔚來跌25%,小鵬和理想腰斬,產業鏈的中上游龍頭股,也都有20-40%不等的跌幅。

但更多的人在問,調整到位了嗎?可以抄底了嗎?

回答這個問題,既要看過去,也要看未來。

如果看上一次大週期回調,很多股票跌幅都在50%以上,是此次調整所不及,不過上次是業績大跌,這次則是業績上升,處在週期上升中。

如果以一般的回調看待,回調20-30%,通常會有一波止跌反彈,但是反彈後會不會繼續下行,那還得繼續看兩個大指標。

首先是流動性,目前全球都存在通脹壓力,如果真的一旦“收水”,新能源車這種高估值板塊很可能會繼續上演“殺估值”行情;

其次是估值,因為行業前景大,不少投資機構都直接按5年後的業績進行折算,加上去年“水”多,甚至還要更進取。所以,即使回調20-30%,基本也透支了未來2-3年的業績,想找個估值“錨”,也不容易。

那就只能寄希望於看未來。

從宏觀的行業視角,新能源車確定性和成長性都充足,而且如此大的行業,走個15-20年的增長區間很正常,未來大概率還會繼續受資金追捧,是否介入就看投資者對風險和收益的權衡。

如果是長線資金,可以考慮首選各細分龍頭或次席的公司,少量佈局,同時緊跟後市表現;

如果是短線資金,短炒能力強,可以考慮博反彈,但更多的普通投資者,還是建議觀望為主,等行情明朗之後再決定。

最後,送上彼得 林奇的一段話:

“(抄底)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是你要有充足的時間,但人們買股票的時候總是很急。沃爾瑪1970年10月上市,如果你上市就買可以翻500倍,但如果你等10年後再買(到現在)還是可以賺30多倍,你也可以等微軟上市3年後再買,依然可以賺10倍,如果你是軟件專家,知道微軟超級牛逼,誰都在用微軟的系統,你就可以買微軟的股票,股票不是彩票,而是一家家公司,多看少動,你大把時間,重要的是要懂得你買的行業。”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