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之際,特朗普政府收緊對華為的限制,三星和海力士宣佈將停止向華為出售芯片。這兩家公司將在9月15日暫停交易,當天也是美國對華為芯片供應禁令生效的日期。
華為是三星的老客户,一直有消息稱華為正在和三星談芯片代工的問題,隨着禁令的到來,這則消息也打上句號。
近年來,三星在中國的處境,可以説是一言難盡。先是手機市場遭到以華為、小米為代表的本土國產手機廠商的圍攻,其次是旗下眾多中國工廠紛紛關閉退出。
這個全球知名的科技巨頭,在中國卻“一路敗北”。
圖片來源:網絡
但是三星並未離開,他把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上失去的,以另一種方式統統都拿了回來。
入華
説起三星,就不得不提李健熙,這個人物是一手締造了“三星帝國”的前任三星董事長!
圖片來源:網絡
李健熙在上任之初,三星集團已經成為韓國最著名的財閥之一,擁有建築公司、石油化學產品公司,造船公司,還涉及製糖、紙、報紙業務。
但是三星集團的電子業務卻是常年停滯不前,導致當時韓國國內索尼一家做大。
李健熙的願景是讓三星坐在全球產業之巔,為此對三星發起改革,李健熙曾對他的員工大聲宣稱:“除了你的孩子和妻子,一切都要變。”
1992年中韓建交之際,三星瞄準機會,直接在惠州投資5200萬美元成立惠州三星電子有限公司,開啟了在中國的征程。
在初期,三星僅僅是看重中國這個製造業成本低廉的地區,而且恰逢集團內部的改革,並沒有把中國這個極具潛力市場放在發展位置。
在當時大部分韓國企業只是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組裝美國、日本的零部件再轉出口,從中賺取了不菲的利潤。
最出名的是海力士拿着韓國利川工廠淘汰下來的8寸晶圓設備,依靠中國的資金、土地、工人和市場,只用了3億美金就撬動了20億美元的投資,順利地在無錫建起了中國當時最大的晶圓廠。
三星的戲碼,亦是如此,甚至如今的特斯拉,也在享受着這種極度優惠的環境。
隨着中國開放程度的提高,任何企業都無法忽略中國這個蛋糕。擁有十四億中國人口的市場,成為三星立志在眾多手機巨頭中勢要啃下的山頭陣地。
2002年,三星手機正式進入中國市場,2006年,三星惠州工廠引入手機生產線,該工廠最巔峯的時候月均生產手機600萬台,佔全球出貨量的約17%,為了搶佔更高的市場份額,三星又先後在蘇州,東莞,天津等地相繼建廠。
手機時代,主要為當時的功能機以及當前的智能機時代。
在功能機的時代,三星雖然憑藉營銷及品牌定位的敏鋭捕捉,推出多款大熱功能機,2007年第二季度,三星取代摩托羅拉,佔領了全球第二大手機品牌的位置,但是在國內卻是反響平平。
讓三星打敗各大巨頭登頂中國手機市場的,是精準把握了手機迭代時機。
在智能手機時代,三星幾乎擁有智能手機上所有配件的研發技術,它陸續將自己多年的技術積累整合起來,保證三星手機擁有世界一流的屏幕、芯片、內存、CMOS、鏡頭。
2010年3月,三星推出旗艦手機Galaxy S i9000,這款配備了4英寸800*480分辨率顯示屏、搭載Exynos 3110處理器、後置500萬像素+前置30萬像素攝像頭的手機在當時的智能手機界引起了不小轟動。
圖片來源:網絡
競爭對手比如諾基亞、摩托羅拉,由於技術以及對未來定位的不清,被三星直接甩下。
在2011年12月,三星以全球第一市佔率甩開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等老對手,登頂全球最大手機最大製造商寶座。
在2013年,三星通過優質產品+大規模廣告與營銷轟炸,推動其手機銷量節節攀升,其手機銷量節節攀升,以超20%的市場佔有率登頂中國最大手機品牌商寶座。
這也是三星在中國市場的巔峯時刻。
2013年中國手機廠商市場份額
圖片來源:網絡
然而好景不長,快速登上中國手機一哥位置後不久,三星就遭遇中國本土手機新生力量的圍攻,地位持續下跌,落入節節敗退的窘境。
敗走
2014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開始顯露出進入成熟期的跡象,各廠商間的技術差距在不斷縮小,產品開始走向同質化的開端。
華為、小米、vivo、OPPO這四大國產品牌都在快速崛起,尤其是華為、vivo和OPPO,自2013年以來都幾乎是以直線抬升的漲勢在掠奪中國市場。
到了2018年的時候,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上所佔的份額,已經下降到僅剩0.8%了。
在去年的9月底,三星也是關閉了其位於中國的最後一家手機工廠。自此,三星基本退出了我國手機市場的競爭,可以説是在中國市場內遭遇了“慘敗”。
資深人士認為,在這些國產競爭品牌中,對三星衝擊最大的恐怕要數華為了。
由於三星手機一直主打的高端商務形象已經被華為替代,消費者對三星品牌的認識度在不斷下降。
在價格方面,因為摩托羅拉和諾基亞為代表的海外企業沒有及時抓住智能機的風口,在逐步退出中國市場後,留下了很大一塊的低價區域蛋糕。
那麼小米、vivo和OPPO這類極具性價比的廠商逐步吃下,三星因為手機的品質不一定比其他品牌強上很多,但是價格卻比競爭品牌高出很多,性價比下滑導致市場進一步被蠶食。
三星不重視中國本土化是另一個原因,在應用市場、邏輯功能等方面都採用全球視角,沒有像很多本土品牌那樣針對中國消費者去做優化,再加上中國互聯網的崛起,線下渠道的優勢被弱化,互聯網營銷模式渠道成為國產手機打贏三星的重要武器。
在2013年三星以天時之利登上中國手機一哥位置,但失去“人和”,三星的慘敗已在預料之內。
壓倒三星手機中國市場的稻草,是2016年三星Note 7的爆炸事件。
圖片來源:網絡
當時三星電子在全球啟動召回計劃後,三星電子中國公司卻表示中國市場正式發售的國行版本不在此次更換之列,其給出的理由則是在中國銷售的Note7手機採用了和國際版及韓版不同的電池供應商,並不存在爆炸風險,不用召回,並將在中國繼續銷售。
該聲明一經公佈,立即引起中國消費者的不滿。這種“區別對待中國與歐美消費者”的態度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最終,國家質檢總局約談三星中國,隨後三星道歉並對國內消費者提供了補償。
這件事直接導致三星品牌重挫,隨後薩德事件添火,徹底把三星手機在國內消費者的形象摁死。
三星手機從中國拿到第一的位置用了12年,而從第一到如今鮮有問津用了4年。背後展現出來的是中國手機存量市場下的激烈競爭,再加上三星自己在作死。
捲土重來
在關閉惠州手機工廠時,三星發表了一份聲明:“三星在華產業佈局已經轉型為符合中國政府指導方向的高端製造產業,近6年在華高端產業持續投資,金額超200億美元,遠高於產業調整的金額,今後也將持續在華進行高端產業的投資。”
簡單來説,中國在低端製造領域已不是各個國家追捧的地區,三星實時關閉製造工廠,但並不是完全退出中國市場,反而瞄準的是當前國內最為薄弱的地方,芯片!
根據數據來看,三星在華高尖端產業投資比重從2012年13%上升到了2018年的55%。
在陸續關閉低端製造工廠的同時,其先後在蘇州,西安和天津部署了半導體生產工廠,全球領先的車用MLCC工廠和動力電池生產線等高端製造項目。
近年來三星在華投資規模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進入了加速猛增階段,近五年投資總和超過了前20多年的總量,只是,這些投資流向了人工智能、5G、半導體、OLED等新興領域。
三星的佈局是非常想在中國的市場跟高通這個直接競爭對手扳扳手腕。在去年,就有媒體報道,三星電子正在向中國手機廠商提供多款5G手機芯片解決方案,中國手機品牌包括OPPO、vivo等品牌已經進入了密集測試階段。
以國產手機而言,手機心臟問題始終是懸在頭上的刀子,尤其是華為事件出來後的危機意識,目前國產手機廠商大部分用高通芯片,在通信基帶上幾乎是壟斷,高通的基帶芯片和其SoC集合在一起,支CDMA/WCDMA/LTE多種網絡制式,對於研發實力有限的手機廠商而言,是非常理想的選擇。
就拿小米手機來説,雖然高通有些芯片很一般,但購買其他的更強的 CPU 常常需要配備一堆外圍芯片,這增加了成本跟風險,而小米手機的售價不允許這樣的成本增加。
在中美貿易糾紛之下,國產手機廠商轉向三星購買芯片的可能性越來越大,而且三星手機在華銷售額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三星電子在中國的銷售收入仍持續上升,中國地區對三星電子全球銷售收入的貢獻也依然保持在 16%-18%的穩定水平,這一切主要歸功於其半導體業務在華銷售額的快速增長。
摩根士丹利曾經發布報告稱,半導體部門營業利潤佔據三星電子總營業利潤的60%以上,該部門的營業利潤主要來自存儲芯片。
三星即使在手機市場被中國人擠出了市場,但是在半導體這個中國人最薄弱的地方,賺到了比手機更為豐厚的收益。
圖片來源:網絡
小結
三星入華,看到的是中國製造業的升級以及國產手機的崛起。
但是,隨美國政府斷供華為芯片,作為美國盟國旗下的韓國企業跟隨腳步一起斷供,卻讓我們不得不反思。
創新之下的中國高端製造的道路,雖然很漫長,但是不得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