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導致一季度屠宰廠的開工率走低,餐飲端豬肉的消費也受到了很大的抑制。由於市場上大豬量比較多,再疊加一季度的進口大幅的增長,豬價在5月中旬一度跌到了26元/公斤的價位。後市隨着進口的放緩和市場上大豬的消耗,由於整個生豬市場的供給端缺口依舊很大,所以豬價也快速回調。從目前上市豬企發的業績快報來看,整體的業績是非常好的,也可以看到養殖龍頭牧原股份,如今的市值也來到3400億的一個非常高的位置。而正邦科技由於一季度業績不及預期,股價也進行了比較大的一個回撤。那麼今年正邦科技的股價的空間還有多少呢?
所以本期格隆彙集結令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來自於某機構職業投資者同心成城先生為會員朋友分享正邦科技的投資邏輯。同心成誠先生偏向於自下而上的深度研究,不追逐市場熱點,針對最新價值分析,今年撰寫了翻倍股系列文章,挖掘出4只翻倍股均有不錯的表現。目前兩支已經成功的翻倍,其關注的領域主要有通信、電子、地產、建材和養殖等。
集結令是格隆匯打造的在線分享欄目,定期邀請上市公司、買方投資機構和賣方機構的專業人士給格隆匯會員做一些關於行業或者個股投資邏輯的分享,讓更多投資者深入瞭解不同行業,分析市場,把握投資機會。
此次分享會主要由五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自我介紹、養豬行業的邏輯、正邦能否翻倍、風險因素以及利益相關與風險提示。
首先,劉總簡單地進行了自我介紹。然後談及到養豬行業的邏輯,主要是三個方面:短期看供需關係,長期看行業演變,而當前市場上對這個行業其實還有一定的認知差,我們要做的是通過認知差來賺取裏面的風險溢價。在短期看供求關係中,在中國市場一直維持着這樣的一個動態平衡——需求穩定增長,供給波動性明顯,一直到2018年出現非洲豬瘟,打破了平衡。對於今年我國的豬肉產量預測差不多是3600~3700萬噸,這塊對於正常的5500萬噸的需求,缺口是在35%左右,比2019年的20%擴大了15個百分點。所以這次豬週期跟以往不一樣。以前豬週期豬肉產能下降最多的也就是1996年的13%,而這一輪週期的降幅是可能會超過35%。那麼其他的供給和替代情況是怎麼樣的呢?主要是三方面,一方面是進口的增加,一方面是動物的儲備,還有其他肉類的替代。接下來,長期看行業演變中,養豬行業過去的週期屬性是非常明顯的,根本原因在於這個行業的門檻比較低,散户佔比是非常高的,很容易就形成羊羣效應。目前行業週期性向成長性演化,市場向頭部集中。並且養豬行業越來越像房地產行業。之後,在市場認知偏差上,第一個是週期是否會快速見頂,不能的原因是一個是近期的洪水,洪災產能去化,另一個因素是能繁母豬結構。第二個是疫情對需求的抑制。
然後,劉總探討了正邦科技是否能夠翻倍。從規模淨利潤來看,它的週期特徵是很明顯的,但是它的營收除了2015年,基本後面每年都是在增長的。再看它的出欄量,從2011年以來,它的出欄量是在持續的在增長的,8年下來的複合增長率是30%左右。正邦科技首先積極的擴張戰略,關鍵的指標在於消耗性生物資產,相當於房地產公司的土地;其次超低的估值;最後是透明的可見度,根據公司透露的信息,基本就可以預測它全年的業績,根據模型算出來,100億的利潤還是有保障的。
在風險因素上,劉總目前認為這個行業最大的風險就是疫苗,因為前面所有的假設邏輯都是基於沒有疫苗的情況下,如果有有疫苗出來之後,可能又會回到原來那個格局,就是散户又可以隨便來進入。疫苗出來的難易度是怎麼樣的呢?這裏面要有三個條件,安全有效的疫苗能得到批量的生產,但目前來説是比較難的。 第二個風險是高繁殖能力和週期的矛盾,中週期是不是會快速的見底,那麼從不管是短期的因素,還是從根本性的能繁母豬這個角度來看,其實它都是很難短期內來反轉。第三個風險是疫情的影響。第四個風險是對正邦這家公司它管理能力的一個質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
1. 養殖規模方式的問題:從最新的出欄率數據可以看出,在非瘟得到重視之後,公司+農户的模式也可以有很好的防控效果。
2. 成本高企的問題:成本高源於擴張需要,隨着出欄量翻倍增長逐季下降的趨勢已經確立。
3. 養不活豬的問題:公司披露出欄率90%左右,在業內已經是非常優秀的了。
4. 外購仔豬的問題:三季度開始仔豬出欄量將大幅增加,實現仔豬自由。
5. 外部溝通的問題:新的投資者關係總監非常靠譜,各項數據跟蹤下來基本符合預期。
最後,劉總接受了線上觀眾的提問並詳細回答。通過本次分享會,我們能更好地瞭解正邦科技翻倍邏輯是否成立這個問題,把握當前市場上的投資機會。
*格隆彙集結令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交流學習之用,請投資者獨立決策並自行承擔風險。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