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又來了!這次是33家
格隆匯 05-23 20:01
美國打壓又至!北京時間23日凌晨,美國商務部宣佈,將共計33家中國公司/機構列入“實體清單”,引起了廣泛關注。

而在此之前,美國其實已經對中國科技公司進行了多番打壓,商湯科技、曠世科技、中科曙光在內的一百多家中國公司早已經被列入該清單,華為作為中國高科技公司的代表更是受到了“重點關照”。

33家中國公司/機構被列入“實體清單”

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工業和安全局(BIS)於昨晚宣佈,將在實體名單中增加24個政府和商業組織,這些實體分別位於中國,香港和開曼羣島,包括北京計算機科學研究中心、奇虎360、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科技企業/機構。

隨後,美國商務部再度發文以人權為由將9家中國公司列入實體名單:包括雲從科技、烽火科技集團及其子公司南京烽火星空通信發展有限公司、東方網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深網視界,雲天勵飛技術有限公司等。

資料顯示,“實體清單”是美國為維護其國家安全利益而設立的出口管制條例。中國的這些企業/機構在被列入該清單後,美國政府即可限制對這些機構出口、進口或轉口,這也就是説這些企業/機構將無法與美國進行任何商業交易。

對於公司被列入“實體清單”一事,三六零董事長周鴻禕表示,目前公司正在緊急討論,預計中午以後會做出官方迴應。

達闥科技則迴應道,“我們深感遺憾,並呼籲美國政府儘快停止對達闥科技的不公正待遇。”

雲從科技官方回覆稱,對該決議表示遺憾,並且已經對相應情況做好預案。

另外,該消息也引起了眾多網友的討論。有網友表示,哈工大證明了自己工科大牛的地位。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華為遭美國持續打壓

自2017年開始,美國商務部已經先後將上百家中國企業列入“實體清單”,科大訊飛、海康威視、商湯科技、曠世科技、中科曙光均曾受到制裁,而華為作為中國高科技的代表更是被美國“重點關照”的對象。

2019年5月,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雖然在積極應對下,華為在一定程度上頂住了美國的封殺壓力,但是其消費者業務海外至少損失了100億美元。

時隔一年,工業和安全局(BIS)於5月15日宣佈了新的針對華為的限制計劃(非正式條例)公告,針對兩類產品進行限制:華為及其在實體清單上的關聯公司(如海思),基於管制清單(CCL)的軟件和技術,直接生產的產品,如相應半導體設計類產品;基於華為及其在實體清單上的關聯公司(如海思)的設計規範,且使用美國境外被列入管制清單(CCL)的半導體設備直接生產的產品,如相應芯片類產品。

如果説一年前的限制措施只是讓華為傷筋動骨,那麼這次新的限制計劃則有可能讓華為面臨“生死考驗”。

因為基本上全球所用的芯片廠商要給華為供貨都繞不開美國,都需要向美國提出申請,並且經過美國的同意才可以。

事發後,華為官方微博發了一條更新:除了勝利,我們已經無路可走。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多隻中概股遭遇大跌

除了持續打壓中國的高科技公司,中概股近期的日子同樣不太好過。

4月23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傑伊·克萊頓接受採訪表示,因為信息披露的問題,投資者近期在調整倉位時,不要將資金投入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

5月19日,納斯達克向美國證交會(SEC)提交了上市規則修訂方案,主要包含三個方面:

一是審計質量存疑公司,上市要滿足額外要求;

二是納斯達克要求來自限制性市場的擬上市公司最低募資額為2500萬美元,或者是最低募資額達到發行完畢後公司上市市值的四分之一,滿足兩者最低條件;

三是納斯達克要求限制性市場擬上市公司或者上市公司的高管或者董事會成員中至少有一人滿足如下條件:在美國上市公司有相關經驗,或者接受過培訓瞭解美國上市公司的信息報告、披露制度。

如果公司高管中沒有這樣的人,擬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必須有納斯達克認可的外部顧問,以確保公司瞭解美國的上市報告和信息披露制度。

本週三,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共和黨參議員約翰·肯尼迪提出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法案規定,任何一家外國公司連續三年未能遵守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的審計要求,將禁止該公司的證券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

另外,法案還將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它們是否為外國政府所有或控制。

多家外媒指出,根據參議院週三批准的立法,中國公司可能被迫放棄在美國證券交易所的上市。

Wind數據顯示,目前美股擁有247家中概股,其中164家在納斯達克,位居美股外國公司股票數量首位。

受上述法案的影響,中概股的股價表現普遍不佳,自5月20日以來,瑞幸咖啡、研控科技、蛋殼公寓在內的多家公司遭遇大跌。

(圖片來源:Wind)

雖然説法案的出台以及納斯達克提交上市規則修訂方案的導火索是瑞幸財務造假,但是這些事件的背後或許也有打壓中國公司的意思。

近些年來,中國的科技發展非常迅速,在5G等一些領域甚至取得了領先地位,來自中國的技術攻勢對美國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也是美國極力打壓中國科技公司最主要的原因。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科技公司還將繼續面臨來自美國的壓力。對這些公司來説,也許一個應對失誤,企業就要直面生死。因此,唯有自立自強,掌握核心科技才能打破現在的困境。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