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化粧品新“基本法”解讀,政策紅利誰受益?
格隆匯 01-11 17:49

作者 女巫有話

數據支持 | 勾股大數據

《化粧品管理條例》(下稱“新條例”)將於近日出台。

早在1月3日,《新聞聯播》就報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化粧品監督管理條例(草案)》,更好保證質量安全,促進產業發展。

對比1989年國務院頒佈,次年1月1日起施行的《化粧品衞生監督條例》,新條例的規定增加了1倍,從35條增至72條。

化粧品消費需求迅速增長,新原料、新技術層出不窮,這被化粧品行業稱為“基本法”的條例已經不再適應需求。經過漫長的籌備,2020年終於要“煥新”了。

1

新條例“新”在哪兒?

新條例大概內容如下:

按照放管並重的要求,規定對化粧品產品和原料,按風險高低分別實行註冊和備案管理,並簡化流程;

完善監管,明確企業對化粧品質量安全的主體責任,加大企業和相關責任人違法懲戒力度,促進發展質量有保障、消費者喜愛的化粧品和“美麗產業”。

圖片來源:政府官網

主要變化有四個方面:

1.加強化粧品新原料管理,實行註冊+備案+簡化報告;

2.加強對化粧品註冊申請人和備案人的管理,加大懲戒。比如,會要求從事安全評估的人員應當具有醫學、藥學、化學或者毒理學等相關專業知識,並具有5年以上相關專業從業經歷。

3.對化粧品的分類進行了重新制定。特殊化粧品包括染髮、燙髮、祛斑美白、防曬以及宣稱新功效的化粧品,特殊化粧品以外的為普通化粧品。這一改變,簡化了產品分類。

4.功效要有充分的科學依據。依據可以是相關文獻資料、研究數據或者功效評價資料,並應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指定的網站公開依據摘要,接受社會監督。這一改變,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其中,最引發行業關注的是對化粧品原料管理的內容。

對化粧品來説,創新很大程度建立在對原料上,產品的功效也是通過原料來體現的。

對比過去版本的條例,規定“使用化粧品新原料生產化粧品,必須經國務院衞生行政部門批准”,實際上,企業一般沒有走註冊流程。

在新條例之前,我國對化粧品原料的管控實行正面清單,也就是説,按照《已使用化粧品原料名稱目錄》,只有在這個目錄裏的原料才能使用,而其他國家普遍是對不可使用的原料進行限制的。

從下表對比可以看出,相比進口化粧品新原料申報量,國產化粧品新原料申報量較少。即使早在2011年《化粧品新原料申報與審評指南》已經實施,但這份文件並沒有提高新原料審批的批准率。

導致國產化粧品低批准率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原料管理體系不完善、沒有對外交流的窗口能直接與專家溝通、動物實驗數據要求與2013年歐盟全面禁止動物實驗的化粧品法規相違背等等,但更為重要的是國產化粧品技術創新不足。

原本全球在市場流通的就有上萬種化粧品原料,而被納入《已使用化粧品原料名稱目錄》中的只有8,783種。

新條例採用目錄管理+審核備案,這就意味着國家放開了新原料的使用,很大程度上鼓勵了企業創新。

圖片來源:化粧品法規服務官網

到時對於沒拿到“資格證”的品牌,可能就要完~

總體而言,我們可以分三個角度看它的具體意義:

①新條例提高行業進入門檻,把小企業直接擋在門外,使得新原料管理像化粧品標籤標註管理一樣的嚴格標準化和規範化,有助於提升國產品牌的信任度;

②鼓勵了原料創新研發,給原料企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③從嚴懲罰,把責任明確到責任主體。通過提高違法力度,在提高違法成本後,推動行業規範化。

早在幾年前,化粧品行業通過實施“兩證合一”等政策,加強監管後,部分不規範的企業就被淘汰了。

現在,新條例即將頒佈,整個化粧品行業或又面臨洗牌。沒能力在配套設施上跟上新條例的雜牌企業最遭殃,只能在那苟延殘喘。

解釋完新條例的內容和落地的意義,我們再來看一下,它對我國的化粧品行業影響有多大?

2

新條例影響是什麼?

先給大家解釋一下化粧品產業鏈,它分為原料、生產、品牌、渠道:

1.原料商:多為化工企業,提供化粧品生產所需的有效成分、表活、油脂等基礎原料及包裝包材。

國外原料商領先於國內原料商。第一梯隊主要是掌握着相對先進工藝技術和生產水平的歐美商家,包括AshIand(亞什蘭)、BASF(巴斯夫),我國的原料商目前處於第三梯隊,代表公司有華熙生物(688363.SH)、天賜等。

2.生產商:分自產、代工,大公司以自產為主,小品牌多選擇代工。代工方式按代工廠的參與程度又分為 OEM(僅生產)、 ODM(研發+生產)、OBM(建立自主品牌)。全球的大型生產商有韓國Kolmar、意大利Intercos、我國的諾斯貝爾等。如寶潔、歐萊雅、雅詩蘭黛、資生堂等,自建工廠。

3.品牌商:在產業鏈中占主導地位,掌握產業定價權,代表公司有歐萊雅、雅詩蘭黛、資生堂等。研發+營銷並重,品牌整體集中度較高,但有下降趨勢,競爭激烈。在國內,海外品牌在中高端市場,相比本土品牌更具優勢。2016年,市場份額前十大彩粧品牌佔比47.9%。

目前,國內美粧市場是什麼情況呢?

國產化粧品的市佔率逐漸提升。據《2019中國化粧品產業演進及投資價值研究》白皮書,2019年,國產化粧品佔據56%的中國化粧品市場。

但這裏面的公司普遍規模較小,競爭較弱。國內化粧品生產企業數量已超過5,000家,中小型化粧品企業數量超過90%,但它們的市場份額不到20%。

中高端市場長期被外資品牌壟斷,他們佔據主導地位。2018年我國化粧品市場中,CR10達到70%,而這裏面絕大多數是歐美品牌,雅詩蘭黛、LVMH、歐萊雅等。2018年天貓雙十一美粧個護類銷售中Top5品牌均為外資,且外資品牌佔比超過70%。

受益於CS、電商渠道,國產品牌逐漸興起。國產品牌整體的份額從2009年的13%提升至2018年的21%。但這些品牌憑藉價位友好的優勢,在大眾市場的份額居多。

整個行業也是亂象叢生,魚龍混雜。一些自主研發能力差、科技含量低的小品牌,常常以模仿成功品牌為生。比如:“海藍之謎”被山寨成“深海之謎”。

Top20的品牌市佔率在逐漸下滑,可見國內的美粧市場極度分散且分層明顯,高端市場又缺乏代表性的本土品牌。在全球市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化粧品公司裏,沒有國產品牌的身影。

國家放開化粧品原料使用,一方面給了在與國際知名品牌多年合作的過程中,湧現的技術成熟、品控嚴格的中國代工廠機會。

國內大概有3,000多家化粧品代工廠,而被業內人所熟知的化粧品代工企業大概佔總數的1%,例如,科絲美詩、韓國科瑪、諾斯貝爾。

諾斯貝爾,中國最大的化粧品OEM、ODM企業,中國本土唯一一家年營收超過10億的代工企業。國內主要經營面膜的品牌中,大部分出自諾斯貝爾。擁有33條面膜生產線,日產面膜400萬片。

合作品牌:屈臣氏、妮維雅、佰草集、曼秀雷敦、韓後等。近年來業務擴展,也跟國際化粧品知名品牌有合作。

青海柏麗姿利用青藏高原特有物產—崑崙山海拔5,000米的冰川小分子團水,萃取柴達木盆地野生黑枸杞中的花青素、柴達木盆地精選水晶鹽為主要原料,專業生產生物特色化粧品,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綜合型企業。擁有一流的GMP廠房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全自動生產線7條。

另一方面,在存量博弈下,會利好原本具有研發實力的大品牌,加速雜牌出清。

從上述的產業鏈分工以及近年誕生的新鋭品牌,我們大致可以把這個行業分為“渠道型”和“研發型”公司。

一般傳統美粧公司屬於研發型,依靠自主研發打出名堂。在互聯網推進下,擅長營銷的美粧品牌加速崛起,依靠KOL帶貨、小紅書、公眾號宣傳等方式,獲得較好的銷售成績。

出現許多網紅自創品牌,比如,Bigeve(張大奕自創品牌)、美沫艾莫爾(張沫凡自創品牌),以及藉助口碑和流量走紅的新興品牌,比如,完美日記(小紅書第一美粧品牌)、橘朵等。

而這些品牌在過去問題頻發。比如,曾經,張大奕旗下多款美粧產品遭質疑,脣釉抄襲香奈兒、多功能彩粧棒子外型抄襲NARS腮紅棒等。多數網紅品牌大多是找廉價代工廠代工,沒有自己研發團隊,只能和研發機構合作。這種模式最大的問題就是質量沒保障。

在新條例進一步加強了監管,這類企業面臨的或許就是被清理出場。

從下圖可以看到,內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市佔率近年來在20%左右,而目前中國約5,000家企業。雖然我們無法衡量到底會有多少中小企業存在合規問題,但可以想象這個市場空間騰出來後,巨頭們的發展空間會很寬廣。

3

結語

小説《三體》説:“在那個五維的立方體裏,時間是立體的,庫珀可以在任意時間點與對應時間點的墨菲傳遞信息。如果三維世界解決不了的問題,就上升到五維世界來解決。你所處的空間格局越大,你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即越強”。

三維世界看產品,放到五維世界要看品質;三維世界看行情,放到五維世界要看趨勢。

化粧品行業品牌效應大,產品種類多而複雜,大企業可以一把抓,小企業只能做差異。即使整個行業都處在國貨被扶持機遇的窗口期,但如果化粧品企業的創新只放在營銷上,終究是走不長遠的。

依靠流量的營銷方式猶如一陣風,終有一天消費者會迴歸理性,風會停。研發、營銷全方位的創新才是大勢之一,即使風停了,也能走得更遠。

 “互聯網+美粧”代表的御家匯(300740.SZ)雖然週四突然拉昇至漲停,但並非最優的選擇。股價飆升,一方面可能是市場交易情緒較好,另一方面可能是直播概念的炒作。在美粧行業中,可關注研發和營銷並重的丸美股份(603983.SH)和珀萊雅(603605.SH)。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