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瀏覽的是香港網站,香港證監會BJA907號,投資有風險,交易需謹慎
風口之外的林勁峯
格隆匯 01-03 16:32

2003年6月,他以每股12元的價格買入了100萬股茅台。

2017年他仍是茅台第十大股東,後因被投企業需要資金而賣出了一部分股票,至今仍然持有茅台。

當時的1200萬,如今已經上漲了近百倍,自此一戰成名。

他就是林勁峯,盈信國富集團創始人。盛名之下,他自己倒是沒什麼感覺,但他的每一筆投資都深受市場關注,不乏追風者,也不乏評判者,功與過都被無限放大。

2018年底,因與被投企業匯真科技的糾紛從線下蔓延到網絡社交平台,將曾被視為“茅台最牛股東”的林勁峯推進了巨大的爭議。

林勁峯告訴格隆匯,因為被投企業缺失契約精神,盈信一度通過仲裁索要投資款,而被投企業則用不光彩手段對盈信進行抹黑。這讓不少自媒體人拿到了“猛料”,靠着想象力聲情並茂地杜撰出“巨星隕落”的故事。

林勁峯並不介意覆盤這些問題個案,他曾在大學做題為《從投資徽酒集團案例中看投資邏輯,實業與投資的碰撞》的演講,特意覆盤了徽酒集團,在投資這家企業幾度換帥不利後,他迫不得已加入經營,試圖將徽酒拉回正軌。

如今的林勁峯持續佈局着產業投資,在他的努力下,盈信國富正在逐步建立起以上坤、朗詩為核心的地產行業、以徽酒為核心的消費行業和以張瀾職業教育為核心的教育行業的產業投資版圖,由三大核心企業進行直接投資,盈信則退居二線成為服務型的平台企業。

謹慎的地產股投資

2000年之前,林勁峯一直在做二級市場,但在2000年之後,全國開始了一陣股票熱,他選擇退一步,退到未流通的上市公司股權投資,在2006年,他還曾做了一筆非流通企業的股權投資。

這筆股權投資的被投企業正是朗詩集團,這也是盈信在房地產產業中做的第一筆投資。當時的朗詩只有兩塊土地,還處在虧損的狀態,盈信投入的資金僅有上億元,如今這筆投資帶回幾倍的回報,盈信持有的20%股權分紅仍然蔚為可觀。

在作出第一筆投資之前,林勁峯研究房地產行業已經研究了十七年,對每一家地產公司都進行了深入分析,但他只在地產行業做過兩筆投資,就是2006年投資朗詩和2009年投資上坤。

在林勁峯看來,“那幾年的中國樓市處於往下調整的週期,是個難得的底部機會,但是二級市場的地產企業普遍估值過高、風險太大,所以我們當時的選擇就是投資一級市場還沒成長起來的公司。”

不同於投資房地產企業的普遍標準,林勁峯賴以判斷的不是地產企業的土地儲備、融資能力、負債情況這些指標,而是商業模式和治理水準。

土地儲備不能代表企業的長期利潤,房地產領域的企業,只有兩種模式能夠成功,一種是高週轉,一種是服務增值。”他進一步補充,“高週轉考驗企業在地產開發上的運營能力,要能夠判斷樓市週期,能夠快速、優質地開發項目,開發之後還能快速銷售,快速回籠資金,上坤目前就是這個邏輯。服務增值考驗的是服務的運營能力,同樣一個地塊,你做出來的項目有更多附加服務,朗詩現在的科技住宅、養老、長租公寓業務是基於這個邏輯。”

在這兩種模式上都做投資,可以對衝樓市週期的風險——週期往上,高週轉企業增長更快;週期往下,服務型企業增長就更快。”

至於一家企業應該採用哪種模式?林勁峯覺得,最主要還是得看企業的基因,創始人應該做自己最擅長的事,而不是追着行業風口跑。“最關鍵的是創始人對行業要有充分的判斷,要把房產企業當成實業運營,不要想着去做政策投機。”

“真正做實業的,就要去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像上坤的朱總(CEO朱靜)做每一筆投資都會計算回報,這樣有長遠回報意識的企業可能走得更快更遠。2015年,上坤需要資金去收購天安中國的上海佘山地塊,盈信哪怕減持茅台也要去支持。”

在這兩筆投資之後,盈信再也沒直接投資過房地產企業,“因為投機者的存在,當下中國樓市的風險越來越大,就看誰來接最後一棒了。未來盈信在地產領域的投資,會以上坤、朗詩為核心,我們相信並且支持上坤的判斷。我們只做財務投資,不會介入企業經營,更何況朱總比我更懂這個行業。”

價值投資就是“安全”

當我們直接問林勁峯對價值投資怎麼理解時,他只給了兩個字—— “安全”。

他説的“安全”不是選擇時機帶來的安全,而是精選個股帶來的安全。“一個好的標的很難找,真的很難找。每一家上市公司的招股書我都會看,觸類旁通地也分析了所有的行業,研究下來能投的就那麼幾家。”

林勁峯的投資和彼得林奇、巴菲特等價投鼻祖相似,不看行情,不看大勢,不盯盤面,他甚至刻意不和同行交流,以保持自己對行業的獨特理解。

(買入的標的)首先它的產業要有大的增長空間,第二個我得非常熟悉它的商業模式,第三是買賣價格,一定要足夠地低,第四就是人了,必須得知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經營這家企業。

此外,林勁峯還要尋找一個買入的理由,這個理由還必須是別人不知道的。

2003年,在決定買入茅台的法人股之前,林勁峯在經銷商櫃枱調研了1000多個客户,只問兩個問題:你為什麼喝這個酒?你打不打算換?調研過後,他發現,只有喝茅台的人不考慮換酒,這個調研結果讓他堅定買入。

十七年後的今天,茅台的品質和稀缺性不斷地被市場和投資者證實,但他則直言現在只敢持有、不敢買入:“現在這個投資邏輯已經被所有投資者認可,那它早就體現在股價裏了,這個價格以後會怎麼樣,真的不好講。” 

2005年,林勁峯開始研究騰訊。“無論是賣QQ秀還是做電信增值業務,從當年騰訊的商業模式裏是找不到投資的理由的。我們花了三個月去觀察了一個數據,就是每天中午12點半到晚上5點半QQ的同時在線人數,發現這個數據一直在增長,曲線非常好,於是我們就有了投資的理由。但今天人人都知道騰訊的核心資產是流量,那它的股價其實已經體現出來了。”

一旦選好了標的,林勁峯就會超長期去持有。從2003年至今,除了2015年幫上坤籌措買地的資金外,盈信從未減持過茅台,即使在2013年塑化劑、反腐危機中,茅台股價回撤60%,他也從未想過減持:“優質資產應該長期持有,除非能找到更好的標的去替換,現在市場上顯然沒有”。同樣,朗詩、上坤的股權也一直很少變動。

能夠做到長達十幾年的超長期持有,也是因為盈信有一批篤信林勁峯投資理念的客户的支持,這也來自於林勁峯對市場的準確判斷——2007年,盈信在6000點高位清倉,次年指數跌至1800點再次買入,市場反彈到3000點時又一次清倉;2015年,在千股跌停時通過短線交易盈利80%後,將盈信的投資從A股撤出,全面轉向港股。

長期的策略正確換來了投資者的信任,也為盈信的長線投資贏得了穩定的資金來源。

風口之外的審慎思考

2014年到2017年,因為移動互聯網紅利爆發,新經濟企業不斷湧現,一些“to風口”、“to VC”的創業者也開始扎堆入場,導致業內魚龍混雜。

當時市場的火熱,讓林勁峯也有了一時腦熱的投機心理,在朋友介紹下投資了一些自己並不瞭解的企業。事後發現,有的創始人專門做假數據矇騙投資者,還有的甚至拿了盈信的融資繼續投入造假。也有的創始人拿到投資之後在一線城市買房,錢倒是賺了,但並未投入融資時約定的用途。

林勁峯告訴格隆匯,因為被投企業缺失契約精神,盈信一度通過仲裁索要投資款,而被投企業則用不光彩手段對盈信進行抹黑。

在覆盤過往的問題個案時,林勁峯卻令人意外地坦誠,他不迴避當年追捧風口而招致的欠妥投資,也不迴避這些投資帶來的爭議,似乎對他而言,這些投資經歷和成功的投資沒有什麼差別,一樣能給他帶來新的思考的養分

被風口中的互聯網產業上了一課後,讓他對泡沫始終時刻保持着一種清醒且審慎的態度。

2015年,因為看到出口、消費增長乏力,固定資產嚴重過剩,他判斷A股的基本面整體出了問題,高增長不再持續。直到近兩年,環境的嚴峻在才開始被多數人正視,出現了人人皆知的“過去十年最差、未來十年最好”的金句。

但在林勁峯看來,2015年其實已經是一個轉折點,只是2008年的“四萬億”還在起作用,互聯網新興產業的繁榮、大量的海外能源併購又延遲了問題的爆發。因此,2015年開始,盈信將股票市場的投資重點放在了港股,重點看好老牌消費品、墓園生意以及新興市場博彩業,也會短期投入一些陷入暫時性危機的企業,獲利頗豐。

這些投資讓林勁峯重新審視自己的投資準則,也重新加固投資的安全邊際——不投不瞭解的產業,遠離風口中的行業,聚焦消費,深挖消費領域的投資價值。 

在選擇投資標的時,林勁峯有近乎嚴苛的標準,即使是在一級市場的投資,他也不能容許失誤。“我的所有投資都不能虧損,如果不能帶來股價、估值增長的盈利,至少也要能形成產業協同帶來盈利。”這種對準確性的要求,在創投圈裏幾乎是聞所未聞,對安全的苛刻要求讓林勁峯近兩年不可避免地錯過了很多大熱的成長性行業,但選擇深耕最熟悉的產業,又讓他的護城河牢不可破。

至於什麼時候重回A股市場,他告訴格隆匯,“如果國營企業願意在一些很簡單就能賺錢的領域裏讓利民營企業,放開金融市場、基建產業,這種局面就可能扭轉,這時候A股才真正值得投資。 

“可惜的是,中國股市大部分時間都是個賭場。

關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蹤我們,查閱更多實時財經市場資訊。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發現投資的樂趣?加入 uSMART投資群 並分享您的獨特觀點!立刻掃碼下載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責聲明
盈立證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冩這篇文章時是基於盈立的內部研究和公開第三方信息來源。儘管盈立在準備這篇文章時已經盡力確保內容為準確,但盈立不保證文章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或完整性,並對本文中的任何觀點不承擔責任。觀點、預測和估計反映了盈立在文章發佈日期的評估,並可能發生變化。盈立無義務通知您或任何人有關任何此類變化。您必須對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項做出獨立分析及判斷。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級人員、僱員或代理人將不對任何人因依賴本文中的任何陳述或文章內容中的任何遺漏而遭受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文章內容只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證券、虛擬資產、金融產品或工具的要約、招攬、建議、意見或保證。監管機構可能會限制與虛擬資產相關的交易所買賣基金僅限符合特定資格要求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文章內容當中任何計算部分/圖片僅作舉例說明用途。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的價值和收益可能會上升或下降。往績數字並非預測未來表現的指標。請審慎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請諮詢獨立專業意見。
uSMART
輕鬆入門 投資財富增值
開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