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湯翠玲
來源:上海證券報
今天是我國北斗三號系統提供全球服務滿一週年的日子。
一年間,北斗產業全面開花,“北斗+”和“+北斗”的產業生態體系進一步豐富完善。
在12月27日國新辦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衞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衞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介紹了中國在北斗系統方面的成就和下一步的發展部署。
冉承其宣佈,今日正式發佈北斗衞星導航系統應用服務體系1.0版本,北斗精密單點定位信號和B2b信號接口控制文件測試版,以及北斗系統發展報告4.0版,上述文件已於今日在北斗系統政府網站同步上線。此外,冉承其透露,明年6月前北斗三號系統將全面建成。
受上述消息提振,A股市場衞星導航板塊異動拉昇。截至27日午間收盤,萬得編制的衞星導航指數上漲1.56%,板塊內的華測導航漲停,中海達漲幅超6%,航天宏圖、北斗星通等跟隨上漲。
瞄準世界一流衞星導航系統發力
北斗系統是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衞星導航系統。2009年,中國啟動北斗三號全球系統建設,2017年11月5日實現全球組網衞星的首次發射。
冉承其介紹,我國北斗系統全球覆蓋和服務能力進一步完善,向建成世界一流衞星導航系統目標邁出堅實一步。
一是全球核心星座部署完成。
2019年實施7箭10星高密度發射,北斗三號所有中圓地球軌道(MEO)衞星完成組網,標誌着北斗三號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
二是基本服務性能穩中有升。
通過提升系統智能運維能力,確保北斗三號系統連續穩定運行。同時服務精度、可用性、連續性等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預期要求;水平和高程定位精度實測均優於5米。
三是特色服務能力逐步形成。
初步形成星基增強、精密定位、短報文通信、國際搜救服務能力、以提供地基增強完全服務能力,構成了集多種服務能力於一體的北斗特色應用服務體系,明年將為用户提供精度更高、性能更優、功能更強的多元化服務。
“北斗+”和“+北斗”全面開花
“自北斗提供全球服務以來,國家各行各業應用北斗的信心倍增,全面佈局北斗產業,‘北斗+‘+北斗的產業生態體系進一步豐富完善,北斗規模化、產業化和國際化應用再上新台階。”冉承其説。
具體來看,“北斗+”“+北斗”產業生態體系的完善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新信號催生新產品。
支持北斗三號新信號的22納米工藝射頻基帶一體化導航定位芯片,體積更小、功耗更低、精度更高,已實現規模化應用。
同時,新一代北斗高精度天線、板卡、寬帶射頻芯片等系列產品完成研發,性能指標持續提升,已具備大規模應用推廣條件。此外,國外主流廠商也紛紛推出支持北斗三號新信號的基礎產品。
二是融合應用拓展新領域。
在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等新興應用領域,自動駕駛、自動泊車、自動物流等創新應用層出不窮。
隨着5G商用時代的到來,北斗正在與新一代通信、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速融合,北斗應用新模式、新業態、新經濟不斷湧現。
三是傳統應用增添新活力。
北斗與交通運輸等傳統應用領域業務融合不斷深化,規模進一步擴大,成效進一步顯現,如交通運輸部建設運行的營運車輛動態監管系統,入網車輛已超過650萬輛。
四是保障環境支撐新發展。
積極推進國家衞星導航法治建設,已基本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衞星導航條例》意見徵集。
北斗邁入全球服務新時代
“北斗系統作為我國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務的重大空間基礎設施,將始終秉承‘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發展理念,服務全球,造福人類。”冉承其説。
目前,北斗邁入全球服務新時代,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時空服務共同體貢獻北斗力量。表現為:雙邊合作走深走實,多邊合作成果顯著,中國的北斗“朋友圈”持續擴大。同時,北斗在海外市場的應用也紛紛落地。
據悉,國產北斗基礎產品已出口120餘個國家和地區,基於北斗的土地確權、精準農業、數字施工、智慧港口等,已在東盟、南亞、東歐、西亞、非洲等得到成功應用。
在國際標準建設方面,目前,中國北斗全球信號技術指標基本完成驗證,計劃明年進入國際民航組織標準。支持北斗三號新信號的首個5G移動通信國際標準成功立項。
“2020年6月前,計劃再發射2顆地球靜止軌道衞星,北斗三號系統將全面建成。2035年,將建成以北斗系統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進一步提升時空信息服務能力,實現北斗高質量建設發展。”冉承其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