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錦能源(000723.SZ)再度發佈公告稱,控股股東美錦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擬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引入信達系紓困資金。
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的股價因“氫能源概念”曾在今年年初至4月19日期間飆漲524.3%。雖然目前其股價已經從21.54元/股的高位回落到了如今的8.58元/股,但是相較於年初的股價,該股今年依然上漲了167.3%。而從下半年開始,該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已經通過多種方式出售了自己的部分持股。
(圖片來源:格隆匯)
資料顯示,美錦能源於1997年5月在深交所上市,主要從事焦炭及其製品、煤炭、液化天然氣及煤層氣、氫燃料電池汽車等生產經營,擁有“煤-焦-氣-化”比較完整的產業鏈,主要產品包括煤炭、焦炭及化產品、液化天然氣、氫燃料電池汽車等。
此次美錦集團擬將其持有的上市公司2.1億股無限售流通股(佔公司總股本的5.13%)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轉讓給蕪湖信美紓困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
經雙方協商一致,上述2.1億股標的股票的轉讓價格為7.78元/股,較轉讓協議簽署日的收盤價8.4元/股,折價了7%,標的股票轉讓價款合計16.35億元。
在此次權益變動完成後,美錦集團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份25.78億股,佔總股本的比例仍然達到了62.88%,仍為公司控股股東;背後的實際控制人則是姚俊良、高反娥、姚俊花、姚俊傑、姚俊卿等人。不難發現,在協議轉讓後,姚氏家族依然持有美錦能源的大部分股份。
而蕪湖信美將持有上市公司股份2.1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5.13%。
(圖片來源:Wind)
據悉,蕪湖信美成立於2019年11月,其普通合夥人為信風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有限合夥人為信達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代表“證券行業支持民企發展系列之信達證券1號FOF單一資產管理計劃”)以及北京營韻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不過,Wind資料顯示,信達證券也是信風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唯一股東。
(圖片來源:Wind)
資料顯示,信達證券成立於2007年9月,是國內AMC系第一家證券公司,控股股東為中國信達(01359.HK)。由此可知,此次股權受讓方蕪湖信美的背後是“信達系”,可謂來頭不小。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協議轉讓之前,美錦能源的控股股東還曾在今年9月兩次轉讓持股。
9月20日晚間,美錦能源公告稱美錦集團擬將其持有的公司3億股無限售流通股(佔公司總股本的7.33%)轉讓給山西晉美紓困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轉讓均價為9.68元/股,轉讓價款合計29.04億元。
而在更早的9月18日,美錦集團擬將所持公司2.05億股股票(佔公司總股本的5.01%)轉讓給杭州守成紓困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轉讓均價為9.6元/股,股份轉讓價款共計19.68億元。
這也就是説,美錦能源的控股股東在上述的三次協議轉讓中合計出讓了7.15億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7.47%),股份轉讓價款合計達到了65.07億元。
而除協議轉讓外,該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還通過其他的方式拋售了部分持股。
具體而言,在2019年6月26日至9月11日期間,美錦集團除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4091.36萬股,減持均價為10.42元/股,合計套現了4.26億元外,還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4100萬股,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二級市場購入的2469.87萬股。
而在2019年9月30日至11月6日期間,該公司的控股股東又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減持了4071.25萬股,減持均價為9.05元/股,減持市值達到了3.68億元。
(圖片來源:Wind)
就目的而言,美錦集團或許是為了化解流動性風險才選擇趁股價在今年大漲的時機大幅拋售所持有的股份。
數據顯示,該公司目前處於質押狀態的股份數量達到了27.24億股,佔總股本的66.45%,佔其持股的比例則是97.4%。
(圖片來源:Wind)
另外,該上市公司的營收在今年前三季度增長2.96%至108億元,但是同期的歸母淨利潤卻同比下降了30.14%至8.25億元。而截止2019年三季度末,美錦能源的貨幣資金為10.39億元,而流動負債為84.05億元,其中短期借款為17.69億元,公司的償付壓力也比較大。
除了紓困外,美錦集團連續出讓股權或許也與上市公司近年持續加大氫能源領域的投資有關。
近日,該上市公司就曾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山西美錦氫能科技有限公司擬使用自籌資金參與競拍位於山西省晉中市面積約26.62萬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作為氫能科技在山西美錦氫能產業園建設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及氫燃料商用車零部件生產項目(一期)或新建項目的儲備用地。
而在今年的6月以及3月,該公司也曾公告表示,擬在青島市西海岸新區註冊成立獨立法人項目公司,投資建設青島美錦氫能小鎮以及在嘉興市秀洲區投資建設美錦氫能汽車產業園。
這兩個項目的用地規模均為2000畝左右,預計總投資將達到200億元。
就目前的現狀而言,美錦能源在氫能源領域的佈局已經覆蓋產業鏈的上、中、下游,但是從2019年上半年的業績來看,其焦化產品及附產品實現的營收為73.57億元,佔當期總營收的比重為95.16%;而新能源汽車及加氫站實現營收3.73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僅為5.07%。
不難發現,雖然該上市公司在加速佈局氫能源業務,但是這部分業務的產出目前還是比較少的,而其股價卻因為“氫能源概念”在今年大幅飆漲,投資者需要留意相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