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打败集采,走出政策周期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阿基米德Biotech

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将不得不直视一个问题——

生存韧性。

市场经历过多轮行业周期,却没有经历过完全经济周期,对医药行业穿越周期的韧性,主要依托于海外经验,并引起没有真正重视。

长春高新跌停,一叶障目,再度引起对集采的恐慌。其实,制药上市公司已经基本对集采免疫,器械上市公司正陆续消化集采。

打败集采,走出政策周期,预计今年Q2、Q3业绩将验证制药、器械、CXO、上游供应链、合成生物学龙头,也有不惧经济周期的韧性,是经典的防御品种。

关于集采,继续情绪化、妖魔化已无必要,是时候理性引导其正面效应。集采在减轻医药行业低水平重复竞争上,初见效果,但这还远远不够。

 

01 

脆弱与韧性

是不是集采一个省,就闪崩一次?

长春高新6月7日跌停,源于浙江第四批集采确认纳入重组人生长激素,此前先后卷入广东、河北、福建的集采。

关于长春高新的闪崩体质,以往分析过多次,不新鲜不惊讶不同情。单一产品结构具有脆弱性,微小的边际变化也会被放大,同时,新生儿减少,行业长期逻辑变坏。

至今还陷于集采泥潭的属于个别情况,崩溃来自于内部,产品结构或经营能力存在问题。长春高新带来两个启示:第一,一家公司的调性很难改变,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经营压力,以后分析基本面,管线资产、技术创新只占50%权重,公司治理、运营能力要占另外一半权重;第二,传统平台型制药、器械企业的逆周期韧性凸显,全面均衡,抗风险能力强。

今年3月全国第八批药品集采,不再是公众议题,上市公司反应平淡。2018年以来,八批药品集采共覆盖333种药品,按集采前价格测算,涉及金额约占公立医疗机构化学药、生物药年采购额已超35%,重点公司的核心仿制药几乎均已集采,仿制药集采的边际影响大幅减弱。

在华东医药的墙上,阿卡波糖早就是老黄历,新世界打开了,减重药、ADC、医美与合成生物学,摩肩接踵。

丽珠集团、京新药业、恩华药业、仙琚制药,即使以最挑剔的眼光审视各季业绩,都是稳如老狗,最重要的是,在高壁垒的新领域新品种上实现内生进化。

集采并没有带来传统仿制药企大面积退场,但正面效应也立竿见影,倒逼产品结构进行升级优化。

高值耗材集采有一定冲击力,但也能消化,而且反射弧模式是固定的。

先是集采前经销商拿货意愿下降,销量受到一定影响。集采后,国产器械龙头销量放大,但短期难以达到以量补价。最后,韧性来了,企业通过成本优化、产品创新、赛道拓展、海外布局,集采执行一年后,进入价稳量增阶段,业绩迎来拐点。

这在早期执行集采的冠脉支架(乐普医疗)、骨科关节类(爱康医疗、春立医疗)上得到验证。

乐普医疗早在2022H1已走出阴影,2023Q1净利润5.97亿元,同比增长9.45%,上年同期新冠抗原收入基数较高。心血管植介入创新产品组合(药物涂层球囊、生物可吸收支架、切割球囊、左心耳封堵器、氧化膜系列封堵器、全降解封堵器)实现持续高增长,还开拓消费医疗新增长曲线,包括齿科、眼科、皮肤科。

部分创新器械直接漂移过弯,甚至不存在减速期。2020年贵州、重庆、海南三省集采,惠泰医疗球囊产品在中标后单价下滑35%-40%,而销量实现300%-800%增长,成功实现以价换量,国内市场份额从2019年2%提升到2021年10%。

 02 

向前看与开倒车

作为支付政策改革先行者,北京市医保局首次探索DRG与集采联动。

有突破性价值。一是集采不再是单一的降价措施,而是置入整个医保支付系统改革中,有利于生态的协同;二是根据产品创新程度形成差异化定价;三是厂商终于有一定议价能力。

据浙商证券分析,若耗材一次性降价过多,医院无法享受厂商较好服务,还会面临下一年DRG付费的调整,而在联动下,医院会更倾向于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本次相对创新的产品如“磁定位压力感应治疗双弯导管-12孔(不含12孔)以上”入门降幅仅8%(获得60%的需求量),达标降幅13%(获得90%的需求量),而竞品相对较多的产品,降幅在30%-70%。

联动为高难度手术、突破式创新留出空间,创新器械将有更好的放量窗口期。

但事物的发展经常迂回曲折。

郑大一附院曾被戏称“全球最大的医院”,2021年度收入合计约为218.78亿元,手术量高达28万台。

3月17日,由郑大一附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牵头进行河南联盟医用耗材集采,平均降幅53.6%,如临床常用的神经介入球囊扩张导管由原来的17000元降至5000元,降幅属于正常范围,但主要问题是不带量,涉及医用耗材2323个品规,节约费用13.1亿元以上。只考虑节省采购成本,不兼顾企业以价换量。

本次集采对涉及公司业绩影响不大,但增添了非带量采购模式在全国推广的顾虑。

 03 

拿出鼓励创新的诚意

集采的正面效应还有待充分释放。

截至今年4月,国家已经开展8批333种药品、3批4类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平均降价幅度分别超过50%、80%,叠加地方联盟集采,已累计降低药耗费用超4000亿元。

依照财务常识,节约的超4000亿元不可能汇聚到一起,然后直接用于创新药。那么腾笼换鸟到哪里去了?不能因为销售额增加,就认为创新药是受益者,至少受益程度是模糊的。无论仿制药是否集采,创新药销售额客观上都会增加,因为进口、国产创新药上市品种逐年增多,自身还有一个放量爬坡生命周期。

其实有一个直观的标准,观察医保谈判创新药降幅。

历年新增品种医保谈判平均降幅:2016年59%,2017年44%,2018年57%,2019年61%,2020年51%,2021年62%,2022年60%。

现在医保目录中近3000个药品,医保基金最高支付额为30万元。在前沿疗法成本中短期无法降到可及性范围内的情况下,支付环境应该主动改善,探索医保报销与商业保险的组合支付方式。

2022年医保谈判成功率82.3%,创历史新高,2019年至2021年历次医保谈判成功率分别为65%、73%、80%,有助于更多创新药分享医保蛋糕。

据西南证券研报,医保目录准入频率大幅加快,而医疗机构药品准入的模式尚未明显变化,部分谈判药品出现“进院难”现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陈昊主任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两年上市的创新药,其销售渠道主要是在DTP药房而非医院(销售占比可达90%)。相比医院,在DTP药房,从药品获批上市到开出首张处方时间缩短1-2个月。

打通最后一公里,尚需努力。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