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中字头股票异常强势,A股的“三桶油”在国际原油价格大跌的背景下,开盘直接低开高走,高股息的四大行银行股也大升。
其实在全市场的目光都高度集中在人工智能这一方向时,“中特估”这一暗线一直在默默发力。
整体来看,A股一季度市场表现轮动较快,科技、“中特估”、一带一路(建筑、石化)等相关板块均有所表现。
回顾“中特估”这轮行情的走势,一开始是三大运营商和石油股率先发力,高潮是在4月17日盘中,中移动市值反超贵州茅台,登顶A股市值“一哥”,这之后三大运营商的主升浪行情就开始熄火。
但中国平安发布了炸裂的一季报后,资金重新回流到“中特估”的主线上。中国平安一季度净利润383.52亿元,同比增长48.9%,次日就收获了八年来首次升停,带动大金融板块大象起舞。
而且五一节后,资金继续流入大金融板块,保险、银行、证券板块轮番上台表演,民生银行盘中一度升停。
但有个现象不得不提的是,港A股在这轮“中特估”行情下的表现有所背离。以个股为例,在一季报的刺激下,中国平安顺利拿下三根大红线,反观H股就多少走得有点坑坑洼洼了。
其实本轮的“中特估”行情下,港A股的通信、石油石化、建筑板块的表现就有所差异。
据海通证券以A股和港股同步上市的央国企为样本统计的数据显示,4月A股央国企累计升幅为10.3%,港股仅有一半。1月30日以来A股央国企累计升幅为16.3%,港股升幅为6.8%。
这当中直接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港A投资者对“中特估”的逻辑认知有分歧。一方面是港股市场是以外资为主导,更看重个股的基本面,而非单纯的低估值。另一方面港股作为离岸市场,高利率的美元产生了套息问题导致港股流动性紧缺也是值得考虑的因素之一。
但在美联储5月议息会议释放出暂停加息的信号后,恒生科技股顺势反弹了两天,港股依旧对“中特估”表现出明显的克制。
因此要警惕的一点是,长期来看,AH的溢价会趋于稳定。要达这一目的,要么A股跌,要么H股补升。到底是哪一种情况,需要厘清“中特估”走强的逻辑。
一是,经过去年强监管下,教育、中概股的“一夜变天”,让市场意识到国企更具稳定性,尤其是如今国际政治环境云波诡谲的背景下,国企中有很多涉及国计民生的安全领域,业绩更具稳定性
二是,高质量发展的价值重估。2023年国资委启动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国企考核由“两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2015-2017年国企重组也上演了一波“改革牛”行情。
三是科技创新凸显央企的重要性。要在高科技技术被围堵的情况下,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亟需“新型举国体制”的支持。
二级市场上,“中特估”的代表性个股走出了跨年度的行情并非偶然。资本市场是国企改革重要推动平台,本轮央企改革
但是目前经济更迫切的问题是什么?
这一点4月政治局会议已经回答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
内需不足,就是消费弱,今年五一的旅游收入才堪堪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要想大家都拿出钱来消费,就是增加收入,进一步推导就是提升就业率。
在提升就业率这一块,是国企还是民营企业?毋庸置疑,民营企业在提升就业率上起着关键的作用。
当然了,“中特估”是作为今年的年度超级主线,中字头的ETF产品陆续有来,增量资金摩拳擦掌。
今年3月中旬,汇添富基金、博时基金、南方基金、易方达基金、嘉实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上报“1+N”央企指数相关产品。4月底,3只跟踪中证国新央企股东回报指数的ETF产品正式获批。
目前市面上关于国企改革主题的ETF产品有17只,除了两只恒生国企ETF表现较弱,其余的均累积了可观的年度升幅,升幅最高的是南方基金中国国企ETF,年度升幅为38.84%。规模最大的是汇添富上海国企ETF,最新规模是74.37亿元。
份额变化上,有资金开始选择获利了结,但整体份额还是净流入,增加了28亿份。
总而言之,这一波“中特估”行情短期难言结束,而且表现亮眼的个股的共同点要么是业绩强势如三大运营商、中国平安,是具有成长性的。要么是具有高息率,如四大行、石油股。而不是简单央企股的属性。
中信建投认为,“中特估”相关行业更适合作为底仓配置,一是因为中字头大部分公司一季报业绩表现亮眼,二是分红率确有提升,估值也相对合理。
但也有机构认为今年的主线在““中特估””是因为高息美元的持续和国内资产荒逻辑的演绎。当高息美元趋势即将逆转的时候或者国内资产荒有望结束的时候,““中特估””就需要特别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