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W(2015.HK):二季度业绩稳健 三季度交付指引不及预期
事项: 公司发布2022 年二季度业绩报吿。2022 年二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7.3 亿,同比增加73.3%,二季度净亏损为6.4 亿元,同比扩大172.2%。 平安观点: 二季度业绩稳健,车型涨价覆盖电池成本上涨。受疫情影响,公司4 月份仅交付4164 台,但随着疫情缓解,5、6 月份交付量超预期,分别达到11496/13024 台,最终公司在二季度实现交付量28687 台(+63%),超出此前给出的2.1~2.4 万台的交付指引,并实现车辆销售收入84.8 亿元(+73%)。毛利润方面,公司二季度汽车销售毛利率达到21.2%,同比增加2.5 个百分点,环比一季度下降1.2 个百分点,二季度毛利率水平好于市场预期,公司从4 月1 日起将理想ONE 售价上调1.18 万元,有效地覆盖了二季度电池成本的上涨压力。 研发费用以及销售管理费用增长较快,二季度净亏损为近两年最高。公司二季度净亏损达到6.4 亿元,同比扩大172.2%,单季度净亏损额创近两年新高,造成净亏损扩大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二季度营业收入以及毛利率环比下滑导致公司二季度毛利润下降,二是由于二季度研发费用和销售管理费用再创新高。二季度公司研发费用达到15.3 亿元,同比增加134.4%,上半年累计研发费用达到29.1 亿元。二季度公司销售管理费用达到13.3亿元,同比增加58.6%,上半年累计销售管理费用达到25.3 亿元。目前公司相比蔚来、小鹏盈利能力更强,这主要是得益于理想ONE 单款车型爆款带来的良好的成本控制,但未来随着公司车型数量增多,尤其是高压纯电车型的推出,公司在未来的费用率会有所提升。 L9 对理想ONE 的替代效应超预期,三季度交付与营收指引不及预期,第三款车型L8 将加速推出。公司三季度给出的交付指引为2.7~2.9 万台,同比增长7.5%~15.5%,对应营收指引为89.6 亿~95.6 亿元,同比增长15.3%~22.9%,交付和营收指引低于市场预期,主要是由于理想ONE 的新增订单量开始放缓,公司表示部分购车预算较为充足的用户在试驾理想 ONE 和L9 后选择了L9,截至7 月底理想L9 确认定购的订单用户超过3 万,累计预订量超过5 万,L9 将在8 月底前启动交付,公司表示L9 在9 月份便可达到交付量过万,公司为L9 准备的月产能达到1.5 万台。为了提振理想ONE 的订单数量,公司向理想ONE 的购车用户提供7000 元的保险优惠,同时理想第二款车型理想L8 预计将在年内上市,将成为理想ONE 的替代车型,李想表示从L8 的发布时间会比市场预期的更早,从发布到正式交付的时间会比L9 更短。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二季度公司业绩小幅超市场预期,但三季度公司给出的交付和营收指引不及预期,主要由于L9 对理想ONE 的替代效应超预期,根据最新情况我们下调公司2022~2024 年营收预测为483.5 亿/1021.6 亿/1547.8 亿(原预测为586.0亿/1113.0 亿/1598.6 亿),下调净利润预测为-12.5 亿/-9.3 亿/9.5 亿(原预测为-2.4 亿/-0.7 亿/13.4 亿)。我们认为公司第二款车型L9,有望成为45~50 万元SUV 市场一款有竞争力的车型,同时为弥补理想ONE 的销量损失,公司将加快推出第三款车型理想L8,实现对理想ONE 的市场替代。尽管2022 年公司营收可能低于此前市场预期,但公司在2023 年将推出多款车型,与L9、L8 构成更加丰富的产品矩阵,销量规模有望维持较快速度增长,维持公司“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L9 销量不及预期;2)公司2023 年推出的纯电车型销量不及预期;3)国内疫情反复,可能会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较大影响;4)公司未来几年还将处于高投入期,公司基本面可能出现恶化;5)疫情对宏观经济产生较大冲击,居民收入减少,影响汽车消费。
关注uSMART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