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华创宏观张瑜,作者:张瑜
主要观点
疫情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重储蓄,轻娱乐
疫情以来,相较于花钱,我们似乎更愿意存钱了。从央行公布的城镇储户调查问卷中的“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观察。首先,疫情前(2002年~2019年)更多储蓄居民占比的最高值仅有47.6%,疫情后的最低值是49.1%,疫情后系统性高于疫情前。其次,2016年到2019年,倾向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提升了3.4%,方差约为2.3;疫情以来倾向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提升了9%,方差约为3.3。疫情轮番冲击加大了居民储蓄意愿的波动。第三,2020年以来,每一轮疫情的趋势性抬升大多对应着“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提升。
疫情以来,我们为了“吃”的花销更多,但娱乐的相关支出变少了。疫情冲击下居民的消费结构有明显的转变。城镇居民整体消费同比下滑的情境下,食品消费的同比增速有所抬升,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同比下滑最为明显。特别当前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同比呈现为负增长。
疫情对于居民出行的影响——疫情在,不出门
疫情冲击下,我们习惯了远程办公,也习惯了宅在家中。从市内车辆出行层面,每一轮疫情的抬升均引至城市的拥堵指数的骤降。从地铁交通层面,根据北京、上海等九大城市的地铁客运量数据观察,2018年到2019年,九大城市的平均每月地铁客流量约为12.8亿人次。疫情后降为11.7亿人次。以上海为例,常态下上海3月的地铁客运量均为3亿人左右,今年由于疫情的冲击,仅有1.5亿人次乘坐地铁,仅有常态的一半。
疫情影响下,出差比以前少了,但旅游也受到更多限制了。当前的客运交通量都不到疫情前的三分之二。2017年至2019年,统计局统计的交通客运量约为15亿人每月,波动较小。疫情以来,这一数值在月均5亿人到10亿人之间波动。疫情一方面加大了数据的波动幅度,另一方面每一轮疫情的短暂修复后,当月客运量的修复幅度似乎越来越小。APP下载量的骤降则反映出旅游层面遭受的冲击,从寻找民宿,公寓,短租的app爱彼迎来看,每月的下载量从疫情前的70万~90万回落到当前每月的下载量只有5万左右。
疫情对于居民娱乐的影响——观影需求少了,楼下餐馆没了
还记得是和谁去看的上一场演唱会,上一场话剧,上一场电影吗?2021年大型演唱会较2019年少了456场。疫情后青岛市演出经纪企业关闭60%以上,文化传媒类企业关闭35%以上,文化演艺从业主体整体萎缩45%左右。2021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较2019年下滑了近1/3。以线下演出票务出售为主要业务的大麦网app下载数量从疫情前的70~90万/月回落到当前的20万/月左右。
还记得2019年经常去的小餐馆的味道吗?疫情冲击之前限额以下企业餐饮收入同比高于限额以上企业的餐饮收入同比3%左右。疫情之后,虽然疫情引至了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同比波动较大,但其同比增速已经基本回升疫情前。但限额以下餐饮收入同比则低于限额以上的餐饮收入同比6%左右。从同比增速看,限额以下餐饮收入疫情前同比约为10%,但疫情后收入同比持续低于0%。
疫情对于居民就业的影响——回不去的服务业
身旁从事服务业的小伙伴似乎变少了。2014年到2019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平均每年上行约1.3%。而2020年仅上行了0.6%。进一步观察,2020年服务业就业人员的增速是1975年以来的最低值。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增速则是2013年以来的最高值。
服务业从业人员增速和占比提升速度放缓的背后是疫情对于服务业的冲击。从总量经济来看,2014年到2019年我国服务业的同比增速比第二产业高出两到三个百分点,疫情以来,三产跟二产的经济增速基本持平。新增经济中服务业的占比明显下降。从周期性数据观察来看,每一轮疫情反弹的背后,都是服务业从业人员PMI的明显下滑。
根据2020年行业就业数据观测来看,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等七个行业就业受到疫情的冲击最为显著。
总的来看,疫情冲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比于花钱,我们更愿意存钱了,我们所担心的不可预知的风险似乎更多了。相较于出行,我们习惯更宅了,我们也习惯了假期待在自己工作的城市里了,旅游计划也渐渐的结束在拉起的一个个微信群中。我们忘了上一次在现场看的是谁的演唱会,忘了上一次线下看的什么主题的话剧。甚至都快要忘了进电影院的时候去哪取电影票了。楼下小餐馆更新换代的也可能快了,服务业的就业选择似乎更少了。这可能就是未来的疫后新常态。
风险提示:
新冠疫情超预期扩散,防疫政策改变。
报吿正文
不知不觉间已经我们已经历了两年多疫情相伴的时刻。疫情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每个人的脸上都多了一副口罩,也不仅体现在排队进行核酸检测。事实上,疫情对于居民生活的影响,体现在消费,出行,娱乐,就业等多个方面。
(一)对于储蓄意愿的影响:疫情系统性的抬升了居民的储蓄意愿
从储蓄行为来看,根据2022年3月央行公布的城镇储户调查问卷显示,有54.7%的居民倾向于更多储蓄,储蓄意愿的抬升自然意味着居民消费意愿的降低。储蓄意愿的抬升这一数据有三个层面值得观察:
首先疫情的持续冲击提升了居民的储蓄意愿。疫情前(2002年~2019年)倾向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最高值47.6%(2014年6月),疫情后(2020年~2022年3月)倾向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最低的一次是49.1%(2021年3月),疫情后系统性的高于疫情前。
其次疫情的持续冲击加大了居民的储蓄意愿的波动。2016年底到2019年底,倾向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提升了3.4%,方差约为2.3;2019年底到2022年3月,倾向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提升了9%,方差约为3.3。疫情的轮番冲击之下,当前的“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已是历史最高值。
第三疫情的周期性波动似乎是储蓄意愿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2020年以来,每一轮疫情的趋势性抬升大多对应着“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提升。
(二)对于消费结构的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来看,疫情冲击下居民的消费结构有明显的转变。城镇居民整体消费同比下滑的情境下,食品消费的同比增速有所抬升,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同比下滑最为明显。特别当前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同比呈现为负增长。疫情冲击下,我们为了“吃”的花销更多,但娱乐的相关支出变少了。
(一)对于市内交通的影响:疫情“宅文化”
根据高德统计的拥堵延时指数来看,每一轮疫情的抬升均引至城市的拥堵指数的骤降。
从地铁客流量来看,每一轮新增患者的上升均引至了地铁客运量的同比下滑。结合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西安,苏州,郑州,重庆等九个城市观察,疫情对于九大城市的地铁客运量冲击及其显著。2018年到2019年,九大城市的平均每月地铁客流量约为12.8亿人次。2020年4月到2021年3月,九大城市的平均每月地铁客流量降为11.7亿人次。以上海为例,2018年2019年以及2021年上海3月地铁客运量均为3亿人左右,2022年3月由于疫情的冲击,仅有1.5亿人次乘坐地铁,仅有疫情前的一半。
(二)对于长途交通的影响:疫情在,不远行
首先从客运量视角观察,2017年至2019年,统计局统计的铁路,公路,水路和民航加总后的客运量约为15亿人每月。疫情以来,这一数值在月均5亿人到10亿人之间波动。这一组数据值得观察的有两点:
1、疫情以来,每一次疫情冲击对于当月客运量的波动影响极大,而疫情前这一数据波动极小。
2、疫情的冲击下,每一轮疫情的修复后,当月客运量的修复幅度越来越小。
其次从爱彼迎APP的下载量来看,爱彼迎是旅途期间寻找民宿,公寓,短租的app,根据蝉大师网站的测算数据来看,疫情前爱彼迎app的每月下载量约为70万~90万,疫情以来,随着每一轮新增确诊人数的抬升,爱彼迎app的下载量持续回落,当前每月的下载量只有5万左右。
(一)对于娱乐行为的影响:还记得上一次去剧场看的演出吗?
上一次演唱会,上一次看话剧,甚至是最近一次的看电影的回忆都离我们都越来越远了。从演唱会来看,2021年仅有23场体育馆,体育场级别的大型演唱会,较2019年的479场少了456场。从文艺演出来看,根据《青岛市演出行业协会社会请援呼吁书》,2020年疫情后青岛市演出经纪企业关闭60%以上,文化传媒类企业关闭35%以上,文化演艺从业主体整体萎缩45%左右。从电影票房来看,2019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为635亿,2021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仅为470亿,下滑了近1/3。此外,往年3月的电影票房收入大约在50万亿左右,2022年3月由于疫情的冲击,电影票房收入仅有9亿。在此情境下,以线下演出票务出售为主要业务的大麦网app下载数量从疫情前的70~90万/月回落到当前的20万/月左右。
(二)对于餐饮选择的影响:还记得2019年楼下的那些小餐馆吗?
疫情之下,小餐馆不知该何去何从。疫情冲击之前限额以下企业餐饮收入同比明显高于限额以上企业的餐饮收入同比。疫情之后,虽然疫情引至了限额以上餐饮收入同比波动较大,但其同比增速已经基本回升疫情前。但限额以下餐饮收入同比距离疫情前仍有明显差距。限额以下餐饮收入疫情前同比增速约为10%左右,但疫情后收入同比持续低于0%。
根据人社部发布的《202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2020年末,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员约3.58亿人,占整体就业人口的47.7%。2014年到2019年,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从2014年的40.5%上行至2019年的47.1%,平均每年上行约1.3%。而2020年仅上行了0.6%,明显低于过去几年的均值。进一步观察,2020年服务业就业人员的增速是1975年以来的最低值。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增速则是2013年以来的最高值。(注:根据统计局《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三产业即为服务业)
服务业从业人员增速和占比提升速度放缓的背后是疫情对于服务业的冲击。从总量经济来看,2014年到2019年我国服务业的同比增速比第二产业高出两到三个百分点,疫情以来,三产跟二产的经济增速基本持平。新增经济中服务业的占比明显下降。从周期性数据观察来看,每一轮疫情反弹的背后,都是服务业从业人员PMI的明显下滑。
进一步来看,疫情对于密集接触型服务业的就业影响是及其显著的。与2016年到2019年的平均增速相比,2020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五个行业的就业人员增速开始转负。此外,2020年的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在过去增速本身为负的基础上呈现出更快下滑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