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的是香港网站,香港证监会BJA907号,投资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盛业(6069.HK)2021年财报点评:业绩整体向好,产业科技成新引擎

3月30日,盛业(6069.HK)交出了改名后的首份年度业绩。

去年底公司的改名动作,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盛业“双驱动+大平台”的全新战略持续生效,正驱动公司逐步摆脱金融、资本标签的限制。显然,2021年是盛业升级转型的关键之年,市场应当对这份业绩公吿抱以足够的关注,探寻在新的发展推动下,盛业的业务结构已经产生哪些变化?又将推动公司走向何方?

一、整体数据向好,“双驱动+大平台”模式打开成长新空间

从业绩公吿的数据来看,2021年盛业的整体发展较为稳健。

业绩期内,公司业务规模持续增长,盈利能力保持稳定,实现净利润4.21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同比增长24.9%。最显著的变化当属新战略下的业务结构升级,传统主业从单纯的保理转变为全面的数字金融解决方案,可以为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的各个需求节点,匹配对应服务。供应链科技、平台服务经过初期的培育后被清晰的划分出来,视为未来主要的业务方向,已经展现出不俗的增长潜力。

具体来看,业绩期内公司平台服务实现营收约4848万元,同比增长38.4%,其中平台普惠撮合服务业务成主要推动,年内收入超4000万元,同比大增234.1%。

观察更多纬度的数据变化,公司平台化服务能力的加强趋势更加明显。截至2021年底,公司累计处理供应链资产规模相比去年年底增长33%,达到1320亿元;平台累计客户数增长约3000家,进入新的量级单位,达到10358家,渗透率持续提升;日均平台普惠撮合余额16.24亿元,同比大增83%。

供应链科技服务从无到有是条全新的收入管道,主要包括向大基建和医药等领域客户提供智能企业解决方案、供应链采购系统等,帮助企业提升数字化经营程度,协助其降本增效。同时,在良好的用户体验下,有望提升公司客户粘性。

可见“双驱动+大平台”的战略指引,优化了盛业的业务结构,使公司供应链科技平台的定位不断明确,内生性增长动力得到加强。产业科技和数字金融的双向结合令公司可以提供更具价值的物联网、企业SaaS等软件、硬件的综合解决方案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既真正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问题,节省了客户的贷款申请时间,实现对实体经济赋能,又能充分激发公司过去专注基建和医药等领域的核心企业资源,令盛业在服务能力持续完善的过程中,打开更广阔发展空间。

机构数据显示,盛业当前与三大领域的11家3A信用核心企业建立起合作,对应供应商总数超过百万家,应付账款总余额超2万亿元,公司面对的是一个足够广阔的市场。

出于对盛业轻资产业务平台化模式,以及供应链数字金融、供应链产业物联网SaaS服务发展潜力的看好,2021年度内,中银国际、安信证券及海通国际等纷纷对盛业进行了首次覆盖,星展银行、麦格理、安里证券等机构上调了公司目标价。其中,海通国际给予目标价11港元。

二、产业科技助力打造产融结合新样本,盛业兼具经济与社会价值

尽管近两年在普惠金融的呼声下,不少传统金融机构进行了新的业务尝试,但由于自身局限或缺乏产业认知等,具体进展有限。盛业基于产业科技和数字金融两大业务,构建两大核心能力,通过科技植入产业场景的数字化能力,将产业科技和资金整合链接的平台化能力,覆盖更多非标场景和业务,触达传统金融机构、SaaS或者ERP系统无法实现的数据颗粒度,实现高质量风控。

这有两重意义,一是主动控制了公司自身的经营风险,数据显示,2021年盛业的不良率进一步降低到0.29%,继续保持着行业较低水平。逾期率也下降到0.29%,与公司能够掌握具有穿透力的下沉数据密不可分。

(来源:公开数据)

二是获得了更多资金方的信赖,增强管道客户粘性。截至2021年底,公司的资金合作方达到86家,同比增长87%,侧面印证公司核心业务的独特性,将不断增强公司平台业务增长能力。

在持续的科技研发投入下,产业科技已经成为盛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公司在智慧工地、医院SPD智能供应链综合服务两个典型风口赛道,已经具备“SaaS软件+智能硬件+整体运营”的整体能力,将为公司后续的向上发展奠定基础。随着更多成熟产品和标杆项目的示范作用,公司在智慧工地、医药SPD智能供应链服务领域的影响力将再次扩大,卡位优势也意味着盛业将率先在蓝海市场掘金。

商业模式被持续验证的背景下,预期盛业将进入快步前进节奏,不断扩大中小微企业覆盖广度。目前公司的杠杆率仅1.23倍,与监管限定的10倍杠杆更有极大的距离,充足的杠杆空间也为公司后续业务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纵观公司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盛业一直在顺应行业需要和政策导向,不断地自我调整和变革,现阶段公司通过产业科技和数字金融,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切实回应了国家“服务实体”的号召,具备强大社会效益,更为把握国家数字经济主线,实现公司价值跃迁奠定基础。

三、在线问答环节

业绩发布后,盛业举行在线业绩沟通会,盛业首席战略官原野、盛业财务管理部总经理钟志诚、盛业公司秘书王铮出席会议,以下为交流纪要:

Q:关于中小微企业这一块,公司目前整个业务规模大致是多少?对未来几年这个业务的增速有没有一个预估?

A:盛业累计处理的供应链资产规模1320亿元,较去年年底增长33%;平台累计客户数量10358家,增长39%,大部分都是中小微企业。随着产业科技进一步发展,盛业的客户服务需求、获客能力、风险控制水平都会同步提高,公司也将加快业务拓展。未来,该业务和客户数有望保持过往良好增长趋势。

Q:现在全国局部疫情还是比较突出,线下或实地考察有所局限,如何保持对相关企业资质和风险的判断?

A:盛业与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不同,公司定位为领先的供应链科技平台,重交易、轻主体。公司风控的核心是了解底层交易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每一笔应收账款的贷款都是基于客户的底层交易,比如我们会了解基建供应商跟总包方的过往交易记录,查看中标记录和质量评价,结合我们在智慧工地上获取的实时验收数据,我们可以比较精准地判断交易的真实性。如果交易是真实且没有质量问题,客户的回款就是有保障的。我们目前已经实现全线上化贷款申请,并通过产业科技实现智能化风控,因此疫情对公司的在线服务影响不大。

另外,盛业的产业科技和数字金融服务已经实现全线上化,在疫情期可以满足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获得了大量客户的认可和支持,平台累计客户数量显著增长,成为公司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Q:今年有没有一些资金上的规划来保证业绩增长?

A:资金一直是金融科技平台的血脉,但盛业的供应链科技平台属性更需要在产业、科技、资金三块形成联动,才能最大化平台效益。去年,盛业引入淡马锡和无锡交通集团,金融机构增至86家,不断突破财务杠杆和自我融资的局限性。

未来,平台撮合业务仍是盛业重要的发展动力,公司会接入更多的新的金融机构,同时做深存量合作的金融机构,寻求更大的授信力度。实际上,盛业通过底层交易数据提供供应链科技服务的创新模式,随着不良率下降和风控可控性提高,相信银行等金融机构会加大对公司的授信力度。

其次,盛业在配售可转债方面也做了相关规划,如果有进展会进行官方披露。

此外,盛业会加大与各地大型国企的合作,撬动当地产业和资金资源,为更多中小微企业提供提供产业数字化升级以及普惠金融服务。所以,盛业加强与国有企业的合作,将对现有的资金管道形成互补。

Q:2021年,盛业基建行业收入占比较大,已经超过50%,主要是涉及什么建筑领域?

A:基建是盛业主要布局的行业,主要是路桥建设、地铁建设和市政工程等领域,基本不涉及房地产行业。而且,盛业主要和大型基建企业的总包方合作,在业务风险整体较低,具有良好的防御性。

此外,基建投资作为拉动GDP的重要手段,预计行业的资金需求旺盛,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Q:公司未来是否会向新领域扩展?

A:去年,盛业已经开始尝试与大型新能源企业进行合作,尤其是在光伏电站领域已有多个项目布局,目前还未披露。未来,新能源与绿色能源将是公司重要发展方向。近期,公司在光伏电站领域会有新动作。

关注uSMART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YouTube 追踪我们,查看更多实时财经市场信息。想和全球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发现投资的乐趣?加入 uSMART投资群 并分享您的独特观点!立刻扫描下载uSMART APP!
重要提示及免责声明
盈立证券有限公司(「盈立」)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是基于盈立的内部研究和公开第三方信息来源。尽管盈立在准备这篇文章时已经尽力确保内容为准确,但盈立不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或完整性,并对本文中的任何观点不承担责任。观点、预测和估计反映了盈立在文章发布日期的评估,并可能发生变化。盈立无义务通知您或任何人有关任何此类变化。您必须对本文中涉及的任何事项做出独立分析及判断。盈立及盈立的董事、高级人员、雇员或代理人将不对任何人因依赖本文中的任何陈述或文章内容中的任何遗漏而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文章内容只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证券、虚拟资产、金融产品或工具的要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保证。监管机构可能会限制与虚拟资产相关的交易所买卖基金仅限符合特定资格要求的投资者进行交易。文章内容当中任何计算部分/图片仅作举例说明用途。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的价值和收益可能会上升或下降。往绩数字并非预测未来表现的指标。请审慎考虑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如有需要请咨询独立专业意见。
uSMART
轻松入门 投资财富增值
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