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説之前,先看一張圖:
這張滬指K線圖,12月底到現在,六連陽,累計漲近7%的背後,也就三條主線:白酒、軍工、新能源,去支撐市場萬億成交量。然後是中小盤的噩夢,尤其是在7號盤頂出光頭陽同時,是整個市場3000多隻中小市值個股大跌。
今天,這篇文章可以理解資金覆盤文,在市場極端表現的情況下,很有必要的去看當前市場資金在A股這個生態系統的玩法。
市場資金,大體的就是外資和內資這兩部分。
先來看市場的環境,當前市場是不缺錢。根據中信證券預計,2021年A股淨流入資金7000億元,公募是主要來源。同時在2020年12月30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關於調整年金基金投資範圍的通知》,提高了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上限,機構預測此舉或將為資本市場帶來3000億增量資金。
而且外圍環境的改善也是讓外資重視中國資產的配置,在上週的前四天,A股走出陽線之際,外資均是以淨流出的現狀,而到了週五盤面分化,外資又開始大規模的流入,淨流入206.15億元。
而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上週北向資金加倉數TOP30的個股中,加倉數最多的京東方A被加倉1.49億股,中國石化被加倉1.31億股。
對貴州茅台的持倉市值增加超過100億元,對美的集團、三一重工、招商銀行持倉市值增加金額居前,持倉市值分別增加45.05億元、40.75億元、40.74億元。特別是貴州茅台,在上週五跌超2%,外資的淨流入在12.53億元。
是外資和內資互道傻逼?
其實並不是,這邊可以從外資的買入方向來看,從上述來看,外資整體的方向便是消費以及順週期個股為主,要知道當前是小眾白酒,新能源的戰場。恰好順週期概念處於盤整階段。
外資真正的意圖還是為了在其他三條主線分化帶來的盤面震盪之時處於一個比較好的位置。所以這也是外資在逐步的買進順週期以及銀行這些低估板塊。
所以,在這周第一個交易日,銀行兩龍頭創新高,部分順週期個股也大漲,同時,盤面出現的分化。
招商銀行創新高:
分眾傳媒:
2
拆台的內資
當上周外資在積極配置大白馬和撿內資砸下來的籌碼之時,內資當起了拆台的角色!
內資,可以分為日內的交易型的資金和配置型資金(公募類型機構資金),當一個票被機構大規模建倉,並不希望太多的日內交易型資金過來捧場。
在去年11月份到現在,很多早盤的個股盤面出現就是早上開盤直接衝,回落,有的個股就一直下去,而有些個股則會慢慢的漲回來。
這就是機構不希望這種日內資金過來把整個的籌碼結構打亂,所以在個股衝高之時就釋放一定的籌碼把股價壓下去後,在一個價點在慢慢弄回來。
比如:寧德時代在去年10月12日的盤面,在早盤漲至4%之快速的回落至少3%,隨後在慢慢的開始往上漲。這就是權重機構標的股價。當然,其他龍頭權重依然如此,可以隨便找一隻去覆盤看看。
目前的三大彈性:白酒(小眾白酒)、新能源、軍工是市場吸血所在,還有金龍魚這些消費大權重。
在説之前,來提下市場定價權的問題。
在以前,2017年開始白馬股抱團趨勢當中,外資其實到最後是掌握了上證50的定價權了。比如美的、貴州茅台這些大白馬龍頭外資持倉比都在20%以上。
現在呢,出現的更加明顯的一點是,機構大資金掌握的是成長龍頭股的定價權,比如寧德時代、隆基股份、金龍魚這些,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幾千億的盤子,被玩出以前小盤股走勢的行情。
那麼,當一個市場的資金全部湧入到這三個行業中,會發生什麼呢?
過度性集中造車情緒化的下殺:以前主導行情的大資金當發現市場出現利空或者波動不正常,主動收縮倉位,造成市場籌碼集中度發散。就容易出現大跌的情況,這個典型的例子是:科技芯片。
現在,市值資金過渡性集中造成其他行業短期流動性的不足,出現3000多隻中小盤暴跌的極端現象,簡單解釋就是打麻將都湊不齊人。
所以,過度集中的在幾個方向做多,勢必會造成配置型資金的減倉或者調倉帶來的震盪,給交易型資金的結果是獲利出局,了結頭寸出現踩踏。
那麼如何去看市場震盪來臨的前兆呢?你可以看下面幾個現象。
把市場看作一個生態:那麼目前三個龍頭行業在過度集中資金,就看上週資金是如何玩的?
(1)情緒高點,拆藍籌補成長:可以理解為這是一個情緒爆發的頂點,就是機構把配置藍籌的錢拿出來,繼續推高新能源,軍工這些,因為當時市場情緒的一致性太高就直接把一部分藍籌股的錢拿出來直接頂上去。比如可以去看1月4日和1月5日中國平安和招商銀行的股價。
(2)震盪開始,成長拆成長:到了這步其實就意味着抱團行業開始相互的廝殺,簡單來説就是爭奪武林盟主。比如今天很明顯的看到鋰電池消息刺激再度崛起後迅速下跌,光伏的萎靡以及軍工下跌。
那麼,必然到來的資金分化,會往哪裏去呢?
1、高彈性區域
高彈性區域就是指以前被各大機構互相抱團,現在又因為估值被推高而戰略性撤退的行業,而且該行業又積累了機構大量的利潤盤,不怕市場的震盪和下跌,現在市場就兩個:順週期龍頭、科技芯片。
比如今天的芯片一度大漲超3%:
2、低估值行業做今年戰略性配置
在貫穿近2年的抱團行情下,科技、新能源、白酒、醫藥這些成長股還是龍頭股,一致性推高股價帶來的長時間消耗抱團帶來的高估值,當然,龍頭個股是享有估值溢價的權力。
而不被抱團的個股,均是既笨重又步入夕陽急需改革的行業,説到底就是一路下跌,估值低的可憐。這些個股在今年,一方面增量資金進來,另一方面優質行業被推高,那麼這些低估值行業勢必會得到青睞作為年初的配置,為今後得到配置性溢價空間。
比如中國中車:
3
小結
上週很多人吐槽漲出一個大股災,其實就是A股在慢慢走向成熟化的一個極端表現。比較,另一個定價權被機構資金拿去,作為投資者在做跟隨策略等於考試,躺對了地方提前過春節,如果不是,慢慢鈍刀子割肉。
在去年,眾多頭部基金走出翻倍的成績!加入他們隨波逐流,不失為一個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