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通社
以前很多上市公司,賬面上面有閒錢的話,都愛去買點銀行理財產品。奈何這兩年銀行理財收益比較低,於是有些上市公司就冒着高風險投資私募基金。
有的運氣好,大賺一筆,收益比自己主營業務的利潤還高;有的則不慎“踩雷”,為維權奔走。今年來,私募基金頻頻爆雷,近日又有35億私募基金“大雷”出事,炸傷了三家上市公司。
35億隻剩1300元!
私募爆雷炸傷三家上市公司
近日,上海華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華領資產”)因涉嫌集資詐騙被公安機關立案調查,該公司負責人孫祺已被刑事拘留。據瞭解,華領資產產品目前已無法正常兑付,涉及金額共35億元左右,受害投資人超過700人。
華領資產是上海一傢俬募基金。啟信寶數據顯示,該公司註冊資本為1億元,2013年8月成立,公司大股東為“上海福昆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是孫祺。
據國際金融報報道,“公安機關是11月13日正式立案的。11月20日,孫祺被刑拘,罪名是涉嫌集資詐騙。通過民事訴訟我們瞭解到,華領資產產品總規模在35億元左右,但現在託管賬户裏只剩下1300元,現在受害的投資者超過700人。”投資者代表王星(化名)向記者證實了上述消息。
目前已經確認踩雷的上市公司有上海洗霸、康力電梯和中原內配三家。另外,恆寶股份與華領共同成立一隻基金,目前尚不確定是否收到牽連。
11月25日,康力電梯的一則公告,讓華領資產這家爆雷私募浮出了水面。康力電梯發佈稱,近日根據市場綜合信息,獲悉公司投資的上海華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華領定製9號銀行承兑匯票分級私募基金”最終可能存在期滿相關投資本金及收益不能如期、足額兑付的風險。
康力電梯共持有7900萬元上述產品,購買日期為2018年10月24日。今年1月,華領資管對該產品的投資期限及業績比較基準進行了延長和提高,到期日調整為今年11月26日。
踩雷華領資產的還有其他兩家上市公司。早在11月7日晚上,上海洗霸和中原內配就發佈了相關風險提示公告。
上海洗霸在公告中表示,公司使用2000萬元自有資金購買的“華領定製5號銀行承兑匯票分級私募基金”,可能存在清算期滿相關投資本金或收益未能如期、足額兑付的風險,繼而可能會對公司相關期間的整體業績構成不利影響。
中原內配也在這支產品上栽了跟頭,投資金額同為2000萬元。
此外,恆寶股份去年還和華領資產成立了一隻基金。2018年中,恆寶股份發佈公告稱,為了更好抓住市場的發展機遇,充分利用專業機構的經驗和資源,圍繞恆寶股份的戰略推進產業佈局,公司擬與上海華領鋆弘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簽署《基金之合作框架協議》,共同設立華領智慧農業&物聯網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合夥)(暫定名,最終名稱以工商部門核准的公司名稱為準,以下簡稱“股權投資基金”)。
基金總規模10100萬元人民幣,公司出資10,000萬元人民幣,基金管理人華領鋆弘出資100萬元人民幣。天眼查資料顯示,上海華領鋆弘股權投資基金,正是華領的子公司,總經理依舊是孫祺。
不過目前,這隻基金的受影響程度暫未可知。
值得一提的是,華領基金並不是上海洗霸、中原內配、康力電梯3家公司首次同時踩雷同一傢俬募。今年3月底,這3家公司也曾先後公告,因基金管理人上海良卓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涉嫌違規,公司所認購的私募基金產品存在重大違約風險,可能導致相關投資資金不能如期、足額收回。
其中,上海洗霸認購了“良卓資產銀通2號票據投資私募基金”1400萬元;中原內配認購了良卓資產旗下兩隻產品——“良卓銀通2號”和“良卓資產穩健致遠票據投資私募基金”,合計認購金額1.1億元;康力電梯則持有“良卓穩健致遠”1.1億元。
私募頻頻爆雷
已有955家機構被列失聯公告名單
除了上文提到的華領資產和良卓資產,今年以來,私募業頻現爆雷。
3月初,素有“中國黑石”之稱的中信資本旗下多個私募產品逾期,存續產品規模約46億元。其中,5個產品已經違約,規模逾30億元;還有2個產品未到期,但兑付風險極大。對於產品逾期的原因,中信資本回複稱:“主要受內地市場流動性收緊及A股市場調整等因素影響。這些產品並非保底,相關風險已詳加披露且投資者已確認瞭解。”
4月份,名噪一時的永柏資本深陷66億元兑付危機。據報道,從2018年8月至今,永柏資本旗下未兑付產品金額接近66億元。其中包括,地產私募股權基金31億元,票據約12億元,美元債權2.7億元,其他股權類產品約20億元。一位知情人士稱,僅捲入其中的地產私募股權基金投資者就超過1000人。
4月底,金誠集團旗下6家備案私募,運作354只產品,未能兑付的規模超170億元,投向主要目標是PPP的“特色小鎮”。金誠集團發售的私募政信類固收產品裏,有些100萬~300萬元認購額的產品,年化收益率達9%,800萬元以上認購額甚至高達9.8%,而產品期限只有18個月。但PPP項目實施期比較長,有分析稱,金誠集團私募產品涉嫌將項目拆標和期限錯配,很可能有非法的資金池。
5月份,深圳私募軒鴻金融控股集團約有20億元的私募資金出現了逾期。這些產品均號稱投向真實底層資產,如位於前海的公寓、阪田的美食城、濱海之窗房產等高檔小區、學位房、人才公寓、贖樓基金等實物資產,但卻都無法退出。眾多投資人於5月中旬、6月初分別向經偵和證監局報案,報案書顯示,軒鴻控股未兑付的理財產品共計26只,其中23只基金都以有限合夥形式募集,均沒有備案。
7月份,在美上市的諾亞財富發佈公告,稱旗下上海歌斐資產管理公司的信貸基金(創世核心企業私募基金)為承興國際控股相關第三方公司提供供應鏈融資,總金額為34億元人民幣。而承興國際控股的實際控制人近期因涉嫌欺詐活動被警方刑事拘留,該產品發生延期。諾亞財富創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汪靜波在內部信中解釋稱,承興公司涉嫌刑事欺詐,因此相關基金確實發生了風險。
而就在幾天前,又有一隻私募產品爆雷。
據媒體11月27日晚間消息,至善基金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立案偵查,公司實控人呂邦政、董事長兼法定代表人王建樂、執行總裁卓棟煒、副總裁兼財務總監裘文傑已被刑事拘留,截至2019年7月底,至善基金累計未兑付金額為20.93億元,涉及投資者逾3000人。
11月22日,中基協發佈公告稱,協會在自律核查工作中發現萬利財富(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50家疑似失聯機構,協會通過該50家機構在資產管理業務綜合報送平台中登記的固定電話、手機號碼、電子郵件等聯繫方式無法與其取得有效聯繫。
協會表示,疑似失聯公告發出後5個工作日內仍未與協會聯繫的私募機構,認定為失聯機構,並會在官方網站“予以公示。公示滿三個月後,未主動聯繫協會並提供有效證明材料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協會將註銷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
截至2019年11月21日,中基協已將955家機構列入失聯公告名單並在協會官方網站公示。而依據協會規定,上述955家機構中,已有418家機構被註銷登記;另有14家機構已自行申請註銷登記。
附第31批疑似失聯私募名單:
而私募機構頻頻爆雷,最受傷的就是投資者,其中上市公司踩雷的也不在少數。
最為知名的一起踩雷事件莫過於國民技術踩雷前海旗隆被騙5億元。
國民技術旗下子公司和私募前海旗隆曾合作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累計投入5億元后,2017年底,國民技術發現和前海旗隆的相關人員失去聯繫,前海旗隆跑路了。
而且這隻產業投資基金:深圳國泰旗興產業投資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夥),並沒有在協會備案的。
在這個高達5億元的投資裏,國民技術只有在2016年12月22日收到過5000萬元。可以説,國民技術被坑慘了。要知道,彼時國民技術過去十年淨利潤才4.39億元。
理財還是戰略佈局?
上市公司為何狂買私募
在證券市場上作為被投資方的上市公司,也有極大的投資熱情,尤其是對私募基金。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至少有23家上市公司擬認購或已認購私募基金份額,投資總額超26億元。
例如,展鵬科技又拿出1500萬元投了兩傢俬募旗下的產品,該公司今年已先後7次認購了6只私募產品,共花了4500萬元。
彤程新材11月1日也公告稱,近日下屬子公司上海彤程化工有限公司與北京勻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信證券簽署合同,出資4000萬元購買勻豐靈活配置-定製5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
9月26日下午,白酒行業上市公司今世緣發佈公告稱,以自有資金2億元人民幣認購一傢俬募的產品。
近年來,上市公司購買私募基金為何熱情高漲?
上市公司從過去主要買銀行理財,到如今青睞私募產品,業內人士認為,主要原因有幾點:一是私募行業日漸成熟,走出了不少優秀的頭部私募;二是私募投資範圍廣、投資策略豐富,可為上市公司提供多樣化的理財選擇;三是近兩年債券市場整體收益率走低,上市公司在資產配置方面需要得到提升;四是私募行業較為靈活,上市公司認購私募簽訂的委託合同多種多樣,相當於給上市公司提供個性化的定製服務。
上海一家大型量化私募總經理坦言,這兩年銀行理財收益比較低,上市公司需要更好的產品去替代,“私募基金相對靈活,可能要承擔稍微高一些的風險,但收益比較高,對上市公司來説是比較好的選擇”。
同時,對於私募基金來説,獲得上市公司的資金認購,不僅能獲得可觀的投資資金,而且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品牌影響力。不少私募開始重視上市公司業務的拓展,正在積極尋覓渠道。
目前私募行業總規模超過13萬億,多傢俬募機構表示,與上市公司的合作只是試水,資金量不算大,未來希望有進一步合作的空間,關鍵是要做好業績。
以前,景林資產、望正資產、神州牧基金等多家知名私募曾經都跟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合作過。當然,最終投資業績表現各有不同,也有上市公司買私募出現過踩雷,業績表現不太好。業內人士認為,未來上市公司會更加註重對私募基金的挑選。
“上市公司購買私募,既有盤活現金需求,提升資金有效利用率,也有看好未來市場走向的因素。”獨立財經評論家郭施亮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相對於幾年前,如今股票市場估值水平偏低,市場可預期的投資回報預期較好,通過投資私募的方式,也可以實現收益率提升,較投資理財產品等方式更為靈活,當然相應的投資風險也會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