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轉型鋰電池以來,杉杉股份(600884.SH)的發展一直順風順水,但在這個新能源汽車凜冽寒冬中,杉杉過得如何?
淨利潤直降七成
10月29日,杉杉股份公佈了其2019前三季的財報。杉杉股份財報顯示,前三季度,營業收入65.15億元,同比增長2.08%;歸屬於上市股東的淨利潤約2.8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約10.54億元直降72.71%,扣非淨利潤的降幅相對好看一些,同比減少44.51%達約2.14億元。
針對此次歸母淨利潤的大幅下滑,公司指出,主要系報告期公司鋰電池正極材料業務業績同比下降,本期執行新金融工具準則,拋售寧波銀行股票所得收益不再確認為投資收益,同時上年同期寧波利維能引入戰略投資人改為權益法核算確認投資收益及臨港項目土地處置確認資產處置收益,而本期無該等事項所致。
財報中,曾多次提及“鋰電池正極材料業務業績同比下降”,而按照2018年年報的營收構成來看,正極材料所佔營收的比例極重。
從業務線方面來看,杉杉股份的鋰電池業務呈現正極材料承壓探底、負極材料產能擴張,電解液銷量高增長,新能源車業務預期出表等狀況。
首先來看正極材料部分,杉杉股份半年報顯示,儘管上半年正極材料的銷量增長但業績卻有所下滑。成本端方面,正極材料採用成本加成定價模式,上游原材料四氧化三鈷和三元前驅體價格下滑驅動正極產品均價同比大幅下降,因此同期產品毛利率相應下降。需求端方面,今年以來消費電子市場需求疲軟,導致鈷酸鋰需求和價格同時下滑,鈷酸鋰上半年銷量同比下降29%;另外,隨着動力電池補貼退坡驅使下游對成本的控制更加嚴苛,三元材料價格因此下滑。
不過,值得肯定的是,杉杉的負極材料業務還是取得了不錯的增長。一方面2019H1動力電池裝機量大幅提升以及公司產品的高性價比帶動公司負極材料銷售量提升;另一方面,海外客户銷售量同比增加167%,帶動負極業務整體上升。不過,目前公司擁有負極材料成品產能8萬噸,仍受限於前端產能不足,終端產能無法充分釋放的問題。不過,這個問題也有望得到解決。
三季報中,公司的在建工程一項由2018年末時的11.36億元增長64.86%至18.74億元,這正是由於正極公司“10萬噸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項目”及負極公司“年產10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項目”建設支出增加,可見公司的鋰電池產能擴張在路上。
不過,值得警惕的是,今年以來,杉杉股份的現金流持續承壓。截至2019年9月30日,公司賬面貨幣資金約13.72億元,較2018年末的約26.19億元大幅減少47.61%,公司指,主要系報告期內正極公司“10萬噸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項目”及負極公司“年產10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項目”建設支出增加;母公司償還7.5億元的“13杉杉債”所致。
此外,三季度,十大流通股東中,杉杉控股有限公司、華夏人壽保險-萬能保險產品、部分北上資金以及中國建設銀行-富國中證新能源汽車指數分級證券投資基金於三季度共減持公司約9.15%股權,中信證券及中信中證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新進,位居前十大股東之列。
何時迎來複蘇?
前期如火如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似乎在一夜之間迎來了退潮,也連帶着對諸如杉杉股份這類上游企業需求遇冷。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前九個月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1814.9萬輛和1837.1萬輛,產銷量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11.4%和10.3%,但環比前八個月產銷量分別收窄0.7個百分點。
新能源汽車方面,九月份其產銷量分別為8.9萬輛和8萬輛,同比下降29.9%和34.2%。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4萬輛和6.3萬輛,同比分別下降26.1%和33.1%;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5萬輛和1.7萬輛,同比分別下降44.1%和38.4%。
不過,隨着新能源汽車補貼滑坡帶來的成本增長,價格便宜的磷酸鐵鋰市場需求表現四季度會出現回升,下游電池廠對磷酸鐵鋰需求將會出現提升,預計四季度初採購會增量,公司的正極材料銷量和毛利率有望在Q4恢復增長。
另外,鈷酸鋰市場價格 9 月以來小幅上漲,價格持續上行,數碼市場旺季來臨,鈷酸鋰需求較好,四價鈷價格持續上漲,助推鈷酸鋰市場價格上漲,市場擔憂鈷價上漲過快,助推數碼三元替代鈷酸鋰,預計近期鈷酸鋰價格或將繼續上漲。
此外,杉杉股份的其他幾項業務中能源管理、服裝和投資業務為公司貢獻穩定現金流。新能源車業務中,整車已經停止銷售,同時正在積極為充電樁和電池系統集成業務尋找股權合作方。公司未來將更加聚焦鋰電材料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