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和日本的超長期國債收益率大幅飆升,引發全球市場高度關注。5月下旬,美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突破5.15%,創下近年來高點;而日本3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沖至3.2%,40年期更是達到3.7%,為數十年罕見。
從美國來看,美債收益率的上行經歷了明顯的階段性特徵。5月初,非農數據和中美談判進展導致市場對美聯儲年內降息的預期顯著降溫,從原先的四次預期迅速下修至兩次甚至不足50個基點,直接推高了長端利率。而5月中旬以後,美債利率的繼續上行則主要受到期限溢價上升的推動。
後續美債利率走勢主要關注三方面:
首先,基本面與貨幣政策預期的變化仍是短期主導因素,若經濟數據持續強勁,降息預期或進一步延後。其次,債券供需矛盾將持續施壓,尤其三季度美債供給高峰期臨近。最後,美元匯率及外國投資者行為亦需警惕,若“弱美元”預期升溫,可能引發外資減持美債,加劇收益率上行壓力。
上周,日本超長期國債收益率大幅上行,30年期國債收益率刷新自1999年該品種發行以來的歷史新高。本輪日債利率陡峭上行的趨勢自2022年啟動,並在過去兩年中不斷受到通脹數據走高的支撐。
從中期視角看,除通脹回升和債市流動性趨弱外,日本勞動力市場的緊張狀態也是重要推力。目前,日本失業率處於1995年以來的最低水準,新增求人倍率維持在歷史高位,反映出嚴重的用工缺口。在這一背景下,2025年“春鬥”薪資談判中,企業同意為員工平均加薪5.46%,創下33年來新高,強化了“工資—通脹”螺旋格局。在通脹壓力與薪資上行預期疊加下,日本央行年內仍可能存在進一步加息的空間,從而為債市帶來更強的利率上行動力。
首先,全球資金“去美元化”趨勢或為人民幣資產帶來戰略配置價值。隨著美元疲軟和部分國家財政擴張,外資可能逐步增加對中國債券市場、港股以及黃金等避險資產的配置,提升中國資產的吸引力。然而,全球利率整體抬升也會限制中國貨幣政策的寬鬆空間,特別是在中美利差收窄的背景下,資本外流壓力加大,給市場穩定帶來挑戰。
其次,套息交易平倉及全球流動性回收的風險不容忽視。近年來,日債收益率多次飆升引發的套息交易平倉均導致中國權益市場表現疲弱。若短期內美債收益率的極端上升得到緩解,但日本持續加息預期加強,這種資金回流機制可能重新啟動,對中國股市和債市造成壓力。
最後,東升西落及美債外溢資金流向中國的情形提供潛在利好。套息交易撤離日本等地資金後,可能轉向回報更高、避險屬性更強的中國市場,尤其是港股和內地資本市場。但這種正面效應需依賴中國基本面明顯改善作為支撐,否則難以形成持久的獨立行情。